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君君臣臣父父子子

2023-05-28 13:08 作者:羲从风娲从云  | 我要投稿

1君君臣臣父父子子,这句话典出论语,持有反对儒学观念的人把这句话作为孔子支持封建等级秩序的罪证。我想对于这句话不可以肤浅的看待,是值得深挖的,我们一定要深入到当时的时代环境中去理解。 这句话的本意,我们一般解释为君王要像君王的样子,臣子要像臣子的样子。父亲要像父亲的样子,儿子要像儿子的样子。那么怎么样才算像样子呢,后世说书的总结成一句顺口溜,叫做"君明臣忠,父慈子孝,兄友弟恭",以此来作为像样子的标准。 在儒家的观点看来,一个人的身份标识,比如是为王做宰,还是僧道优尼,还是贩夫走卒。这称为一个人的"名"。而这个"名"所应当承载的分内职责,被称为"分"。比如医生这个"名"所担的"分",就是救死扶伤。名和分连起来就构成了名分论,这是儒家思想中很重要的一部分。 当一个人的行为符合他的名所应承担的分,我们称其为本分。一个人现实中所做的行为称为"实",合起来称为"名实论"。一个人的名和实并不总是相统一,比如一个人,他明明是个司令,但是权利全被架空了,实际影响力还不如一个排长,我们就说他是"名不符实,名过其实"的。假如一个人,明明只是个主簿,他却代替县老爷去处理政事,我们管这叫僭越。假如一个人,他是和官僚,他完美的履行自己职责范围内的事情,既没有不履行自己的责任,也没有越过自己职权的地方,那我们就说他是名实相符的,他是本分的。而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思想就是名分论,名实论的具体体现。 但是呢,现实生活中,名和实并不相符的事情比比皆是,很多人明明不在这个职位,为了私利要去越俎代庖。有些人明明在这个职位,却尸位素餐,只享受待遇,不履行责任。孔子非常痛恨名实不符的情况,他认为政治中,第一件事情就是"正名分",什么意思,就是强行让名和实相符合起来。【当然详细分析起来,正名分包括对人的正名分,和对事的正名分,我们这里只谈人的】。而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就是正名分的一点具体的体现。 周朝的时候,周天子分封诸侯到偏远的地方建立诸侯国,经营荒地,进行开发。实间长了之后,原本的荒地发展为城池林立,人民阜胜,兵强马盛的大都会。而诸侯王本人的实力也大为增强,逐渐摆脱天子的控制。 不仅周天子的权柄下移,诸侯的权柄也逐渐下移。诸侯所分封的家臣也逐渐壮大起来,逐渐拥有坚固的城池和雄壮的武士,因而敢于和自家的诸侯王叫板。 对于权柄下移这件事情,我们总觉得似乎是在削弱君主专制,对老百姓仿佛是一件好事,但是真实的情况却往往并不是如此。春秋时期的权柄下移所带来最起码两点后果。 1.诸侯王和诸侯王之间,家臣与家臣之间,由于没有了上级的有力约束,开始频繁的爆发战争,而战争的后果,一方可以夺取一方的土地和人民,为胜利一方提供更多的财产以供个人享乐。这个过程我们用两个字概率,称为"争霸"。而在这些中层贵族的相互斗争中,老百姓成为炮灰,生灵涂炭,肝脑涂地。 2.周朝由于礼乐制度的约束,对于什么等级的贵族该使用什么等级的器物,仪仗,各方面的待遇都有严格的规定。随着中下层贵族发动战争导致的经济实力的增强,他们的待遇却因为礼乐制度的约束没办法进一步提高,限制了他们的个人享乐。为此,他们开始频繁的僭越,开始与上级的贵族,公室爆发冲突乃至战争以摆脱上级的约束,打破礼乐制度的权威性。这些行为我们用四个字概括称为"犯上作乱"。而在这个过程中,受损害最大的依然是底层的老百姓。 这两点后果,我们总结成一句话叫做"礼崩乐坏,春秋乱世"。在表象上,我们容易看到的是各级诸侯在礼制上对上级的僭越,使用不符合自己这个等级的器物和建筑凌驾于主上,比如管仲修三归之台,季氏八佾舞于庭。亦或者是乱臣贼子由于个人的贪欲弑杀主上,比如华督之难。而我们看不到的是,在贵族内部相互争斗背后,老百姓尸山血海的苦难人生。 春秋战国时期的思想,无论是法家,还是儒家,都注意到了,当时的乱世的根本原因,在于上层贵族内部的金字塔等级秩序在崩塌,上级缺乏对下级的约束力。这一点是儒法两家的共识。 韩非子说:"臣事君,子事父,妻事夫,三者顺则天下治,三者逆则天下乱,此天下之常道也"这句话虽然和"君君臣臣父父子子"有所区别,但对乱世原因的归结是一致的。 而儒法两家对于原因的归结虽然一致,结束乱世的方法却并不相同。法家的方案伐枝留干,是在中层贵族中养蛊,变法图强,让他们更激烈,更残酷的斗争,而从中最终决出一个胜利者,比如大秦,消灭其他的中层贵族,这样天下就太平了,造成一个强大无比的君主,下面直接就是手无寸铁的百姓,整个中间层的贵族被夷为平地,由于没有了中间贵族,他们就无法相互爆发战争,再相互屠戮了。 而儒家的方案则是强干弱枝,即在以比较小的代价,在整个天下加强天子的权威,削弱诸侯王的权威,在诸侯国内,加强诸侯王的权威,削弱家臣的权威。 而孔子的这套方案我们换一种说法,依然就是"正名分",就是"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即让所有的中层贵族回到自己原本所在的本分范围内,停止僭越,使得君臣的名实相符,回到周初的金字塔型结构,这样天下就太平了,战争就结束了。为什么呢?因为上层的权威加强了,下层没有实力和上层叫板了。下层之间实力相当了,没办法相互兼并了,这样就稳固了。 "正名分"的思想一直贯穿孔子的一生。孔子本人对各种超过自己名分的行为深恶痛绝,比如孔子批判管仲的巨型私搭乱建三归之台,以及批判著名的"八佾舞于庭,是可忍,孰不可忍?"都是这种浓厚的正名分思想的体现。 孔子在鲁国担任大司寇摄行相事期间,曾经发动堕三都的政治运动,即要求鲁国境内的最大的三家权臣季孙氏、叔孙氏、孟孙氏降低自家私人城池的城墙高度,如果他们不听,则动用所能联合到的武力强行拆毁城墙。这个行为的目的就是在于削弱权臣的军事实力,来加强鲁国公室的权威,以达成势力平衡。这同样也是正名分思想的体现。即要求家臣的武备的强度之实要符合他们的家臣之名。 ■我们总结一下的话,春秋时期出现了礼崩乐坏的局面,诸侯相互争霸,犯上作乱。中下崩贵族凌驾于上层贵族,出现名不符实的情况,而孔子认为结束乱世,第一件事在于正名分。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就是正名分的具体要求之一,堕三都是正名分的一次失败的尝试。正名分的核心要求在于让各级贵族都回来自己所在的职权范围内,不要越过尺度。依据春秋时期的政治现实来说,就是用通过各种手段,去打压权臣的实力,恢复公室的权威。 在孔子死后,孔子的弟子推举有若来担任儒家集团的下一任精神领袖,尊称其为有子。在论语中,这位有子曾经曰过,他说:其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鲜也,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鲜也。很多人把这句话当做儒家奴化的依据,我认为,首先要搞清楚,有若这句话说的针对的对象是谁。 他针对的是中层的贵族,指的是家臣,权臣这些人,而并不是对底层老百姓说的。这里的犯上指的是违背礼制,使用超过自己这个等级的器物,礼仪。亦或者使用超过自己这个位置的职权,凌驾于上层贵族。为什么儒家要讨厌犯上呢,因为在春秋时期的历史事实中,中层的贵族一旦他名实不符,有了挑战上层的权利,有了犯上的资本后。他往往会发动兵戈对上层贵族进行宫廷政变和军事斗争,而这种政变毫无进步意义,只是一种争权夺利,无数的底层百姓在这种争斗中死去。这就是为啥有若要说这句话的原因。如果说他这句话是奴化的话,那奴化的也是中层贵族,而不是底层平民。并且这句话只有放在春秋时期这个特定的历史场景下是贴切的,带入到其他的时代背景下,这句话就显得格格不入了。 ■孔子为什么不支持平等呢?为什么不发动群众推翻争霸的贵族来结束战争呢。依靠正名分来维持贵族内部的势力平衡以达到结束战争的目的,这不依然是在维护封建等级制度吗? 历史人物具有局限性,任何的思想都应当是从当时那个历史环境出发所萌发出来的,在两千多年前那个环境下,你要孔子产生人权平等的思想,那是完全不切合政治现实的空谈。 其次,在共产主义没有最终实现之前,任何一种社会形态都是有存在不平等的现象,有等级存在的。就像美国号称自己人权平等自由,但是他内部的财团和平民之间,黑人和白人之间,就真的平等吗? 儒家思想首先承认社会的不平等,然后他在为社会等级标准化,并且他支持社会阶层流动。 ■什么是社会等级标准化? 我们在礼记文本中,往往能看到诸如"天子九鼎八簋,诸侯七鼎六簋,卿大夫五鼎四簋"这样的描述。就是说随着他名义上的爵位的不同,他所享受的待遇,比如食器的数量,门的数量,庙宇的数量也是不同的。越往上,待遇越高,有一定的数量规定。这被称为"礼制",或者"礼数"。 一旦所使用的东西超过了这个等级的规定,就称为"逾制",一旦使用了上级所该使用的待遇,就称为"僭越",是大罪。 这种规定依然是"正名分"思想的具体体现,即享受待遇之实,要符合他的名。儒家对名分十分的看重,以至于儒教又被称为"名教"。而这种依据社会等级不同,划分不同待遇的行为,我们可以形象的称之为社会等级标准化。 ■名教有什么用? 名教一方面是贵族内部森严的等级制度,他是不适合新社会的。但是反过来说,这种等级森严,在封建社会,对底层百姓来说是有好处的,为什么呢,两点原因: 1.维护了贵族集团内部的稳定,贵族集团内部稳定,则减少了贵族内斗的战争,对百姓来说是好事。 2.给每一个贵族制定了一个可以盘剥的上限,一旦想要加大自己的享乐程度,而扩大对百姓的压榨程度,就会因为违背礼制而无法继续。 尤其第二点,对于东亚国家的影响是非常深远的。比如王宫和殿宇的建造,都有一定的礼数规定,贵族想要耗费更多的民力去建造更大的宅院,就会被礼制所约束。我们看韩国的景福宫,城墙低矮,宫殿狭小,这倒并不是说韩国的财力或者技术不足无法造出比肩紫荆城的伟大建筑,而是因为他是中原皇帝下属的藩王,要遵守礼制的约束,不可以建造更大规模的宫殿。这种约束从客观上也起到了控制贵族的无限制盘剥,保护百姓的作用。 而我们看没有受到这些礼制约束的非东亚国家,欧洲且不谈,就比如东南亚国家,无论是缅甸,还是柬埔寨,其宫殿都是奢靡富丽的,理论上你只有盘剥的越厉害,你就能建造更漂亮的宫殿,这些华丽的宫殿背后就是底层老百姓的血泪史。在儒家看来,这些就属于是"奇观误国"了。资本主义国家没有儒家的限制,所以出于社会上层的资本家商人,只要他手里能盘剥出多少钱,就能进行多少程度的享乐,完全没有礼制的约束。 除了礼制的约束之外,对于贵族阶层,社会上层的生活,儒家还提出了"器不雕伪"的审美意象,即不要使用雕刻有复杂花纹的器物。为什么呢,因为这些是要耗费民力的,是无意义的浪费。其次儒家反对贵族用于自己的享乐来制造"奇技淫巧"。这些对于儒家来说也是不必要的浪费了。

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