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港大到哈佛的学霸说:背诵比你想象的都更重要(4)
77:从港大到哈佛的学霸说:背诵比你想象的都更重要
这是我分享背诵方法的第4篇,前3篇分别是:背诵的好处 + 背诵的材料+背诵方法?
背诵对外语学习真的有意义吗?
你一定想听到这样的答案:不用背,死记硬背没效果,毒害身心,你看,很多人不背诵,照样说一口流利的外语。
然而,这个世界除了少数语言天才之外,不存在不背诵就学好外语的人。
如果你怀疑背诵的意义,说明一点,你不是语言天才。
不背诵就能说好一门外语,就相当于,不流汗就有马甲线,不训练是就跑世界冠军...不劳而获,这不是贪婪吗?
背诵这个学习方法,不怎么讨人喜欢,觉得背诵就是死记硬背,毫无技术含量,更是不屑于在背诵上花费功夫,总是想寻求捷径。
然而,哈佛大学学霸却说:“背诵比你想象的都更重要”。
陈颉祺是一个学霸:大学四年,领略三所大学的精彩。在北京大学数学科学学院读大一,在香港大学精算专业读大二,大三在美国加州大学全额奖学金交换学习一年,期间带薪参与科研项目并完成一项课题。大四回到香港大学,完成本科学业。同时,大四获得了哈佛大学、耶鲁大学、哥伦比亚大学、康奈尔大学等名校的录取通知书,最后他选择哈佛大学攻读研究生学位。
他在2011年出版了一本书《通往哈佛之路:一个中国学生的成长思考》

书中提到,求学路上,陈颉祺一直有一个习惯——喜欢精读和背诵,甚至一字不漏,一模一样。
他说,从学英语方面来讲,遇到那种觉得特别“经典”“优美”的好句子,他一定会一字不差地背下来。后来在申请美国学校文书写作的时候,这个习惯带给他难以想象的巨大便利。
在我的留言区,收到戾气很重的评论,如下:

对于这个问题,陈颉祺说:“他们经常问:背新概念文章能提高英语能力吗?其实,他们真正想问的是:背诵真的有用么?小时候,我们都背过一定量的唐诗宋词,我们就能写诗了吗?语文能力就因此直接提高了吗?”
他说:“背诵诗词的效果似乎不是很明显。但是,我们却在不知不觉间,谙熟了中文的平仄韵律,凭直觉就能知道什么样的句子朗朗上口,什么样的句子是别扭的。”
这就是“背诵”的力量。
我为什么用哈佛学霸的例子呢?
因为我们要学会正确的攀比方法(The right way for social comparison)
在经验和方法论上和世界上各行业最优秀的人攀比(学习),在最终的结果上和过去的自己攀比。
普通人的直觉是在结果上羡慕那些外表最优秀的人,试图和他们攀比,每天看到巨大的差距,就无比焦虑。
但并没有试图去理解和学习底层真正的方法论,所以这种焦虑变成一种空中楼阁式的驱动力,好比汽车设在空档上还不断踩油门,费了很大劲仍然没有进步,甚至最终损耗更多。
上面这一段话是大V硅谷王川说的。
亚里士多德也曾说过“智慧就是记忆力”!
心理学也证明了这一点,为了让输入大脑的信息变得更加有序,背诵和记忆才是目的。
你再观察身边那些厉害的朋友,他们的共同特点是:知道很多,记得很多东西,或者说的正式一点,叫做“知识很渊博”。
所以,讨厌背诵的你千万不要忘了,死记硬背带来的最好效果,其实可以用另外一个感情色彩截然相反的词来表达,那就是“博闻强识”。
不想背诵的根本原因是想速成。
速成是每一个人的梦想,运用好的方法能够提高我们的效率,然而方法也会强化一个人的本性:懒情。
现在各种“速成学习法”充斥着互联网,一些直播打出“ XX天搞定3000词 ,30天速成外贸英语,甚至5分钟速成英语”等这样的广告。
对于学校的学生群体和职场里的学习一族,总有那么一群人,他们比别人更加迷恋方法。
这是一个非常令人困惑的现象,你说他们懒惰吧,他们还真有本事把各种方法研究得头头是道,他们在这方面超乎寻常地“勤奋”,甚至可以废寝忘食。
后来我逐渐明白了,他们的这种“勤奋”,其实来源于对时间压力的真切感受。没有时间了,所以只能依靠某些窍门来提高效率。
这种冠冕堂皇的说法背后隐藏的,其实还是这样一种想法:“最好有一种方法,能够让我不费力气掌握一门语言技能!”
“人为了逃避真正的思考和学习,愿意做任何事情。"
例如考研,有些人看似努力,复习到凌晨。问在学什么?居然是看单词视频课到凌晨。
简单思考就知道背单词关键当然在于背,在于记忆,而不是在于看课,看了再多课,从来没有真正动过脑子记单词,其实自己上手默写5遍比什么单词课都更加管用。
在学习上,最笨的方法反而是最聪明的方法,而最省力、最高效的学习方法也许只有一个——老老实实地学习。
背单词的技巧只有一个:在不同的时间,重复用这个单词刺激大脑。
换句话说,学英语背单词的王道只有一个:老老实实一遍一遍地背诵。
背诵+重复是外语学习的根本。
有人说,这只解决了背诵的重要性,不解决行动力。

简介:Irene阿润,曾独行美国的英语教师,外刊资深读者,喜欢竹笛,喜欢读名人传记书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