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摘】如何建设公共数据人才队伍
政府数字转型主要靠人,而不仅仅靠软硬技术设施。上海和全国其他地方的数字转型实践都表明,不论是善于运用数字思维的公共组织领导者、还是组织中运作数据体系的技术人员、或是一线的熟练窗口工作人员,在政府里面都处在一种急需的状态,给数字政府建设带来了关键的障碍。比如,当前公共组织数字化的关键延伸面是在处级单位,即进人各种服务和内部管理的应用场景,但是处长们是否已经对本部门的数字化工作有系统的工作思路和抓手?依赖经验而非运用数据的工作方式仍然是主流,大量的数据被收集上来却并不能够派上用场。在大数据管理部门以及各政府机构的信息中心,聘用高质量的数据管理和分析人员非常困难。由于数据科技行业的从业者收入与政府机构内从事类似工作公务员的收入相差极度悬殊,易于产生对流效应,使得高素质人才流失到私营部门,进一步加剧政府与企业在数字能力上的差距。即使是基层的窗口工作人员,在综合窗口普及的情况下,存在工作压力大、收入低和职业提升空间小的情况,体制外人员一旦能够胜任后就可能追求更加高薪的其他职位。对965名窗口工作人员的调研显示,对“如果有机会,还是很想调整工作的”问题的回答,29.7%的人选择了“有些同意”;28.5%的人选择了“同意”,23.3%的人选择了“非常同意”。因此即使在上海这样数据与信息人才密集的地方,有关部门同样会感到“临渊羡鱼”。
以上内容,摘自敬乂嘉《“一网通办”新时代的城市治理创新》。下面来谈一谈我自己的一些感受。
人才是最重要的
目前各种声音层出不穷,仿佛技术无所不能。但《“一网通办”新时代的城市治理创新》这本书给了我们答案:想办成事情,要靠人!
技术也好,工具也好,最终的服务对象都是人。工具也好,技术也罢,最终还是需要人来用。
比如国土三调,三调是要摸清家底,严守18亿亩耕地红线和粮食安全底线。守底线是为了把饭碗端在自己手里,是因为人要吃饭。
做三调,做好三调,最终目的也是为了人。
三区三线也是一样。
专业才能做好事情
想要做好一件事,尤其是专业性较强的事情,没有相关的专业知识是不行的。目前的现状就是:很多地方的工作方式还是依赖经验而非数据。这样的现状造成的问题就是:对数据重视不足,对数据相关的工作也不重视。
比如上面提到的什么三区三线,其实我也不画这个。不过在跟朋友交流的时候也了解到了其中存在的一些问题。比如:下发的数据库标准都存在着诸多错误,硬是给gdb格式的数据库双精度字段安排上了长度。你说下发的标准都有问题,这事情该有多受重视啊!


以上是ArcGIS的帮助文档,里面明确写着:如果输入表是个人或文件地理数据库(mdb或gdb)则会忽略字段精度与小数位数。
类似的问题其实到处都有,城市大脑起源地杭州也不能免俗。接触过数据都知道那数据啥样(仅限于我接触到的部分数据),根本就没法用。或者说只能简单用用,无法支撑复杂的数据分析与运算。究其原因,还是重视程度不足。
依赖经验而非运用数据的工作方式仍然是主流,大量的数据被收集上来却并不能够派上用场。由于人不懂,导致收上来的数据乱七八糟,想用也用不了。到头来,还是只能依靠经验来,还是只能拍脑袋。
如果想要运用数据来工作,就需要专业人才的介入。
你能指望一个连坐标系都搞不清楚的人来给你位置精准的数据?
你能指望一个连标准都整不明白的人给你准确的数据?
给你了,你敢用吗?
用了,分析出的结果你敢信吗?
专业的事情,还是要专业的人来做!
本文使用 文章同步助手 同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