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节醇厚的中原韵
转至易公教育 一、说教材 1.教材分析: 本课选自人民音乐出版社高中《音乐鉴赏》(全一册)第二单元《腔调情韵 ——多彩的民歌》第四节《醇厚的中原韵》。本课将主要欣赏学习山东民歌《沂 蒙山小调》和河北民歌《孟姜女哭长城》以及认识民歌与创作歌曲之间的区别, 了解民歌的音乐特点。 (通过对教材的分析,我的教学目标为以下两点) 2.教学目标: ①引导学生感受、体验中原民歌的醇厚韵味和音乐风格。 ②认识民歌与创作歌曲之间的区别,了解中原民歌的风格特征。 (为了更好的完成以上目标,我的教学重点、难点为:) 3.教学重点、难点: 了解中原民歌的体裁及“鱼咬尾”和“起承转合”的创作手法。 二、说教法说学法 高中的学生,知识结构完整、有一定的艺术修养。我选用的教法是参与互动式 教法,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创设具体、生动的画面,达到视觉听觉的高度结合。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我将采用合作探究的方法,紧紧围绕教学目标和教学重点, 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下面说一下我的教学过程) 三、说教学过程 ①导语部分:同学们,上节课我们欣赏了各具特色的蒙古族、藏族和维吾尔 族民歌,了解了这些民族的人民所创造的灿烂文化。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进中原 大地,感受、体验中原民歌的醇厚韵味和独特风格。中原地处太行山以南,燕山 以南,黄河下游,以华北中原为主,温带气候,受季风影响。让我们首先来了欣 赏一首在全国广为流传的山东民歌——《沂蒙山小调》。 (我会让学生带着以下两个问题,欣赏后谈感受)1.这首民歌表现了怎样的 思想内容和情绪?2.前句的最后一个音就是后句开头的音,在音乐的创作中叫 做什么?先进行分组讨论,然后我来总结:乐句间同音相连,是我国音乐创作中 的手法“鱼咬尾”,这首新民歌虽标为“小调”,但由于其旋律舒展,感情奔放, 而带有明显的山歌风格。 ②下面我将请一位学生讲述《孟姜女》的故事。孟姜女的故事家喻户晓。它 深刻地揭露了,封建社会残酷的徭役制度带给老百姓的只能是痛苦的生活和悲 惨的命运。接下来完整聆听河北民歌《孟姜女哭长城》。之后我将对学生提问: 这首歌曲的旋律、伴奏和演唱风格有什么特点? ③最后再次聆听《沂蒙山小调》和《孟姜女哭长城》由师生共同归纳民歌的 音乐特点和中原地区民歌的音乐特征。(②书上第31页)教师补充总结:(中原地 区民歌的音乐特征:体裁:小调最丰富;调式:徴调式最多、其次是宫调式;音 阶:六声、七声为多。) 四、拓展 布置课后作业,①比较江苏民歌《孟姜女》的旋律,与河北民歌《孟姜女哭 长城》的旋律有何异同?想一想为什么会发生这样的变化? 五、总结 通过欣赏《沂蒙山小调》和《孟姜女哭长城》两首民歌,可以培养学生发现 美、欣赏美、创造美的能力,形成良好的人文素养,为学生终身喜爱音乐、学习 音乐、享受音乐奠定良好的基础。 谢谢评委,说课完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