良渚时课|第八课 酌饮尽欢


第八课 酌饮尽欢
良渚博物院“水乡泽国”展厅内的陶器柜里,专门标识了一组“酒水器”。这些器物按功能还可以进一步细分,加热的、过滤的、分饮和自饮器等等。
三足盉、袋足鬶是良渚文化的典型水器。这两种器型结构大致相似,三足盉的腹部和袋足鬶硕大的袋足,都能盛装大量的液体,特别是袋足鬶,三个袋足可以增加受热面积,放在火上,即可加热液体。这两种实用器的足根周围,都有烟炱的痕迹,即是加热使用的证据。

良渚文化黑陶盉

良渚文化红陶袋足鬶
“过滤器”既少见,造型又很特殊。因此,迟至1981年,在余杭的吴家埠遗址才被考古学家首次辨识出来。考古发掘表明,完整的过滤器应该是三件套,包括器盖、过滤钵和过滤器。器盖为半球形,子母口;过滤钵为圜底,底部有多个小孔用来过滤;过滤钵放在过滤器的嘴部,过滤器的底部是一个钵形的容器,有的容器内部还有一层隔档将钵一分为二,可用来多次过滤。专家们推测,这种器型很可能与酒类的制作有关,使用的方法大致是将未经过滤的原酿倒入过滤嘴中,渣滓留在过滤钵内,而酒液则会顺着过滤嘴流入过滤器的钵内,如果再经过一层隔档,沉淀物即被留在一边,另一边则会获得更为清澈的液体。这种器型目前仅发现于良渚早期,甚至还带有性别指向。在余杭庙前遗址中,过滤器与女性标识物陶纺轮和玉璜共出,说明这种器物可能专门为女性所使用,她们在良渚社会里承担了与酿酒有关的社会分工。

杭州吴家埠遗址出土过滤器

杭州吴家埠遗址出土过滤器示意图
更为人熟知的双鼻壶,自崧泽文化晚期已经有了雏形,是考古学家初步判定一个遗址的文化层是否属于良渚文化的依据之一。双鼻壶口沿处因有对称的双鼻而得名,直颈、鼓腹,圈足,非常有辨识度。随着时间的发展,它的圈足逐渐变高,器腹越来越扁,而颈部越来越长。同时,在器物表面还刻画有以抽象的鸟和蛇为主题的精美纹饰,同样的图案也见于鼎、豆。对应炊、食、饮三种功能的鼎、豆、壶组合,可能在特殊场合下是专器专用,精美者已属于礼器的范畴。

良渚文化双鼻壶
深受广大观众喜爱的“小鳄鱼”宽把杯一直是良渚博物院的“网红文物”。这种带有流口和宽大把手的器型,像是现在的茶壶,更适合用来分饮。良渚人除了在杯身上刻画了“小鳄鱼”图案,把手的制作也非常讲究。他们先用宽带状的泥片弯曲成把手状,再在泥片上贴塑细泥条装饰,使得纹饰更加饱满立体。
而适合良渚人自饮的,则是各式各样的杯子。他们使用的杯子,形制与我们现代人使用的并没有太大的不同,直腹、鼓腹,带圈足、不带圈足,带把手、不带把手,形态各异。前段时间流行过在杯子的把手上装饰一个可爱的动物,五千年前的良渚人早已尝试过了,海盐六里遗址出土的一件陶杯把手上,就堆塑了一只鸟首作为装饰。

良渚文化刻符宽把杯

海盐六里遗址鸟首把陶杯
上述这些器物,都在表明良渚人生活中“饮”这件事。他们会加热饮品,会过滤出更清澈的液体,会把好的饮料献给祖先神灵,会和众人一起分享,也喜欢各式各样的杯子。这是属于五千年前良渚人“饮”的精致和仪式感。
最近的两期里,介绍了一系列良渚人日常生活使用的陶器,讲述的时候也和现代器皿作了类比。良渚人使用的这些器皿,在功能上与我们现在家庭生活中使用的锅碗瓢盆并没有太大的不同,这些器物背后可能同样也有三五好友、家人相聚一堂,酌饮尽欢的故事。我们总是把五千年想的非常遥远,但这些功能相似的器皿表明,五千年或许并不遥远,甚至就在眼前。
撰稿:王加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