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议马氏八极小架的学与练——马廉祯 教授(2016-04-29)
转载网络侵删
浅议马氏八极小架的学与练——马廉祯 教授(2016-04-29)
八极拳是中国北方的知名拳种,也是马氏通备武学体系的基本构成部分之一。在通备体系中,我们将八极拳称为“马氏通备八极拳”,或简称之为“马氏八极拳”。它是由我的祖父马凤图先生所倡导传播,以马氏通备武学的思想为指导,在完整保留八极拳原有动作结构与发劲特点的同时,加以通备化的八极拳,包括八极小架、八极拳、八阵拳、八极对接等徒手套路,以及八招、六开等功法练习。而马氏通备八极拳的最终目的就是作为陆合大枪的基本练习之一。
众所周知,我的家族与八极拳创始人吴忠的吴氏家族有着非同寻常的关系。首先,吴马两家同为由外地迁居至孟村的客姓回民家族。吴忠祖上为安徽歙县人氏,明末因在沧州做盐官而落籍庆云县,后部分族人迁至孟村。而我们祖上则是河北省青县人,清初迁至沧州,后世居沧州孟村镇杨石桥村。由于特殊的民族与地缘关系,吴马两姓自清末就形成了复杂的世姻关系。我的太祖母就是吴家人,所以,可以说马家与庆云吴氏是世代姻亲的一家人。时至今日,我们仍然与今已划归山东的庆云县吴氏,也就是吴忠的真正后人往来密切,以家亲互称,而庆云当地为纪念八极拳创始人吴忠所修建的纪念园落成也是请的父亲题写园名与联语等,借以彰显吴马两姓之间的关系。
不但如此,我的祖辈在八极拳的近代传播上做出过巨大贡献。1927年中国现代最重要的官方民族体育促进机构——中央国术馆成立,是我的二祖父马英图第一个将八极拳引入国术馆,并取得了巨大成功。八极拳因其朴实周正的特性,受到馆长张之江的重视,进而成为学员普遍学习的教材之一。特别是八极对接更是演习试合的上佳教材,因而备受推崇。而国术馆的毕业生也多以曾师从马英图学习八极拳为标榜。其中,如已故当代著名武术家何福生先生、台湾李元智先生,以及现居美国,93岁高龄的蒋浩泉先生等都因曾就读中央国术馆而受教于马英图学习八极拳。所以,马氏通备八极拳与中央国术馆的八极拳是同根同源的,而何福生先生、蒋浩泉先生等国术馆的老人与我的父辈相见时也多以师兄弟相称。
我的祖父马凤图先生早在民初就开始积极推广八极。他曾携二祖父马英图远赴关外,将八极拳传播到了东北三省,后来郝鸣九先生的高足弟子于伯谦先生一系所习练的八极拳就是由祖父带至东北的。所以,祖父们在东北早期的传播与交流,为其后李书文、霍殿阁一系八极在东北传播、发展与交流奠定了基础。后来祖父随西北军至陇右,并最终定居于陇上。祖父一生以八极为典型,潜心研究古典拳法及其招势、套路形式的形成规律和特点,撰写了大量有关八极拳的著作与论述,其中《八极拳三字经》、《八极小架拳歌》等都已成为马氏通备八极拳的经典著作。经过数十年的传播,马氏通备八极拳也在西北大地生根开花,成为当地传练最为广泛的拳种之一,并迅速拓展至陕、甘、青、宁、新各省区,使陇原大地成为世界上八极拳传习最为广泛,练习人数最为集中的地区。甚至有相当多的人长时间以来都误以为马氏通备武学实际上就是马氏通备八极拳。当然,这一认识是不全面的。
为此,也必须指出的一点是,尽管八极拳在马氏通备武学的大结构中占据非常重要的位置,但这并不意味着马氏通备武学的家人与门人仅是习练八极拳。八极拳与马氏通备武学大体系中的其他组成部分,如六合枪法、双手刀法、风磨棍、十二打手、通备劈挂拳、通备翻子拳、通备戳脚、通备弹腿等相同,皆为马氏通备武学的组成部分之一。马氏八极拳所代表的是马氏通备武学思想与马氏通备劲在八极拳这一形式上的体现,是具有明确个体风格与理念追求的八极拳术系统,尽管在形式上与其他风格的八极拳具有类同性,但却存在指导认识与传练模式上的巨大差异。
在整个马氏通备武学体系中,八极拳就如同是书法练习中的正楷,它结构简单、风格质朴,一直都是门内日常养功续劲的重要基础练习。学习马氏通备八极拳,要求功架工整而舒展,动作稳健连贯,但又不失棱角。所以,“不花俏”成为马氏八极最大的特点。八极拳没有高难度动作的,也没有复杂多变的奔跳飞跃,这一点与现世流传的许多武术套路有很大不同。崩、撼、突、击四个字非常质朴,是对八极拳原生状貌的生动描述。因此,不同于众多标榜内劲、气功的所谓内家功夫,八极拳所标榜的是人体自然的本力积累,是通过单调而枯燥的不懈练习来获得对身心的直接强化,并没有过多虚悬的铺垫与遮掩。所以,对于练马氏八极的人来说,四两拨千斤或许真的存在,但千斤打四两却是普遍的定律。而另一方面,八极拳最重要的功能还是为练习大枪做准备。一个人若只练八极拳,而不练大枪,那么只可以说是学习了八极“拳”。只有将八极的领悟升至大枪的学习,一个人方可以说是学习了八极的“法”。当然,这并不意味着学习八极的每个人都须学习大枪,毕竟大部分学习武术的人都是为了“贯轻手足,活动身手”。将具象的技术与艰苦的磨练过程升华为形而上的思想与认识,从而获得通神达化、理向汇通的境界,所需要的就不仅仅是一个人的爱好与资质。
二
八极小架是八极系列中最初级的套路,整套二十二个动作,加前后起势、收势共二十四个动作。八极小架套路虽短小,等它却是八极拳的法式,是学习八极拳的楷模。为了练好八极,就首先需要练好小架,所以我们练八极有一些基本的规范。
首先是对礼仪的重视。中国人自古重礼,这是因为中国曾经是一个重视教育的文明,子曰“夫子循循善诱人,博我以文,约我以礼”说的就是这个意思。中国古人视礼数之重,甚至不惜“人而无礼,胡不遄死”。而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一部分,中国武术同样非常重视礼数。但传统的中国武术礼仪,特别是以各路拳种的起、收势为代表的中国武术礼仪系统早已不复存在,取而代之的是改革开放后重新包装诠释的所谓“抱拳礼”,这是一个明清以来侠义小说与野史杂录中时常可见的词汇,但它所对应的并不是中国的传统文化主流,而是所谓“江湖”的一个特殊社会阶层群体。在这一点上,马氏通备有明显的不同,我们仍然沿用了中国人传统的鞠躬礼作为日常礼数,而在演练不同套路时则以鞠躬礼为基础,沿用通备所特有的一些起势与收势。在八极拳中,多以“霸王作揖”为起势,而八极拳,也就是大驾则以“朝阳手”为起势,以体现我们的八极拳受劈挂拳劲力影响的特点。
在演练之初,要求要严格完成礼数,调整气息,平心静气。练的时候要求必须做到沉着稳健,不急不躁,一手一势交待得清清楚楚。我们练八极,讲究所谓“慢拉架子快打拳”,架子就是架式,也就是说每一个动作都须含着力量耐着性子慢慢“拉”,对此,父亲曾形容是“把力量运足了,势子做周正了,气调顺畅了,从头到尾,气完力劲,犹如天朗气清,窗明几净,准备好了笔墨纸,坐下来从从容容临一篇柳公权的《神策军碑》。”
所以,练习马氏通备八极拳讲究动静相宜,劲气一体。只有动静协调才可以掌握最佳的发力,如此才可以从容以对,做到破巧以拙,驭纷以静。现在,有相当数量的八极拳练习者都以动作的猛烈度作为八极拳水平的标准。这是一个错误的认识。以八极小架为例,小架结构紧凑,若猛烈激速练开去,可能连30秒都不到就打完收势了,但是我们一般都要将小架练到大约50秒上下。
其次,我们练八极,要默诵拳歌。拳歌是武术套路的灵魂,它是我们的祖辈长久以来对自身体悟经验的总结与归纳。所以,我们要求练习者都可以背诵拳歌,这至少两个方面的好处:一方面是所谓“诵记”,诵记拳歌有助于帮助套路的记忆,感悟套路中具体动作与位置的发劲与动作意图;另一方面则是“诵训”,也就是通过默诵来谨记住学武识途的训诫之言,时刻提醒自己所要严守的规矩与道德。正所谓“文武之道,一张一弛”,光凭一膊子好气力,是无法成为通备人的。
三
当今武坛是中国武术自诞生以来最为混乱的时期。主管部门长时间以来的无作为,致使中国武术门派纷乱、传承散断。仅以拳种为例,就从清末不过十数二十种,激增至今日超过百种。武术似乎成了一个没有任何标准、任何社会道德约束的烂摊子,任人随意摆布。几乎所有传统武术门类都受到剧烈影响,其中如太极更是重灾区,自清末民初,杨、陈、吴、武、孙五家为主的中国太极拳格局,至今天已经被人为切割为不下数百种门类零散的新兴太极,任意角色可自立门派,自称宗师,毫无廉耻可言。其中不乏九天玄女传太上老君,太上老君传尼姑的虚悬名目,武术大师泛滥。这一状况不但大大影响了太极拳作为整体发展在国内乃至全世界的影响力,甚至直接影响到中国武术在世界武文化大体系中的位置。与东邻日本与韩国的武道发展相较,我们正好走了一条背向而驰的道路。日本早在百年以前就完成了自身武道的整合与转型,韩国稍晚但也顺利完成。当今世界,提及东方武道,中国武术的地位根本无法与日本、韩国的武道相比较,仍然处于地摊文化的状态,情境非常凄凉。
八极拳实际上也面临相似境遇。八极拳是改革开放后最初走出国门的传统拳种之一,曾几何时在包括日本、韩国、西欧各国都产生过巨大的影响,练习者甚多。另一方面,八极拳也是最早经由官办武术机构竞技武术化的传统拳种之一,1999年八极拳国家规定套路横空出世。有好事者将原本质朴简单的八极拳拆散为数十个套路,以光盘、图书等多种形式进行了低廉量贩。自此,八极拳步入“山寨八极”时代。自此,各类八极应运而生,其中不乏武当八极、少林八极、八极气功、八极虎头钩等凭空捏造的奇谈怪论。父亲曾就八极拳的源流等问题撰写了数篇文章,在武术界产生巨大影响,为八极拳的正本清源做出巨大努力。
父亲经常说,但凡传统经典的东西,在面对市场经济大潮的时候,为了保持自身的完整性,不妨相对保守一些。为此,我们在很长一段时期对本门内容的传播持相对保守的态度。马氏通备中的许多内容,如双手刀法、六合大枪、风磨棍、通备八式、八极的八招六开、鞭杆的某些内容等都仍然被封存于家族内部,至今不广泛外传。同时,对任何未经家族长辈书面认可的学生与武术内容,亦采取统一的否定态度。尽管如此,仍然有相当多的人以马氏通备武学的名义,在外传授包括通备大架子、风魔棍、八招六开等虚假的套路内容,有甚者还编造了如“通备禅杖”等令人啼笑皆非的东西,完全忽视我马家是一个传统的穆斯林家族这一基本事实。
我们一直坚信,通备学人是脚踏实地做事的人,“文通武备”不单单是要成为学者型的武学家,更要入世济世,要形性统一,而践形尽性。祖父联语“势通百节招通胆,气润三焦德润身”也正是形容这一精神。为此,一个人需要在术与学两个方面都获得相应的发展。而马氏八极小架作为马氏八极拳的入门架子,一直是引领个人步入通备最合适的教材之一,仅在此以八极小架为引,拉杂几句与读者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