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我们来自各方,却终将殊途同归。

2021-01-21 21:46 作者:初心联盟  | 我要投稿

我们来自各方,却终将殊途同归。

原创 初心家的阿锦 

全文约6049字,预计阅读需要35分钟。

  据外媒报道,2021年1月7日,导演迈克尔·艾普特于洛杉矶不幸离世,享年79岁,令人不胜唏嘘。

 


  你或许并不熟悉这个名字,但你也许听说过那部享誉世界的纪录片——《人生七年》(英文原名《7 up》)。


  1964年,导演保罗·阿尔蒙德与当时只是一名助理的迈克尔·艾普特用了几周的时间,挑选了英国不同阶层的十四个七岁的小孩子,以采访的形式记录他们的生命轨迹。此后每隔七年,艾普特都会重新找到他们,询问他们如今的生活,记录他们的成长。


    数十年间,艾普特尽职尽责地记录下了这十四个孩子的成长,他询问着他们大致相同的问题,从未干涉过他们的想法,只是做一名优秀的倾听者。孩子们从面对摄影机时的略显拘谨到从容不迫,胶片和时间记录下了他们每个人的改变,最后完整地呈现在了观众眼前。每一帧的画面都在展现着人们的用心,不只是节目组,更展现着每一个参演者的用心。



2019年,第九部《63 up》上映,依旧是好评如潮,而随着艾普特的离世,这部纪录片也最终被迫画上了一个不够圆满的句号。



“当七年之后我再来见你,你会是什么样子?”

  从嬉笑打闹的孩童变成耋耄之年的老人,短短十几个小时,观众就能看完十四个人的大半人生。看着他们原本一张张笑容灿烂的小脸上逐渐布满皱纹,眼中的天真无邪不再,转而变为与他们的经历相合的沧桑。在每一部中,导演都会将他们之前的经历简单概括一下,14岁时他是怎么想的,21岁时他在做什么,如今他又变成了什么样子。直到最后一部中,我们可以清晰地看见一个人的一生,他经历的一切,或喜或悲,首尾相连,几乎毫无保留地传递到了我们手中。


(孩子们在21岁时共同观看自己7岁时的影片)



  英国有句老话是"Show me the child when he is seven,and I will show you the man.",大致的意思与我们常说的“三岁看大,七岁看老”相同。导演拍摄这部影片的初心是“我们把这些孩子聚到一起,是想在2000年时看看英格兰的一个缩影。2000年时的工人领袖和企业主管,现在都只有七岁。”他们试图通过不同阶级的孩子的思想和生活去透视他们的未来,在这一个过程中,有许多人质疑他们,包括受访者也在问:“这有什么意义吗?”,但艾普特面对这些却不甚在意,“因为有人在关心着他们以后会如何发展,所以会一直拍下去。”



  我记忆最深刻的是那个在影片的每一部中都会被重播的场景,黑白胶卷记录下了十四个孩子初见时的画面:孩子们逛完了动物园,参加了聚会,最后被节目组放在了伦敦的一家游乐场里,说是游乐场,看上去却像是一个破旧的建筑工地。福利院出身的孩子在搭房子,贫民窟上学的男孩子爬上高高的铁架,三个工人阶级出身的女孩子满脸笑容地从木板搭成的滑梯上滑下,上流阶层出身的孩子和中产阶级家庭的孩子一起滚着轮胎,除了服饰上的差别,仿佛大家都是一样的,并不能看出这些孩子之间存在着多大的差距。

(从左至右:杰基、瑞恩、苏珊)

  在他们七岁那年,导演问了每一个孩子的人生计划。我本以为对于一个七岁的孩子来说,人生计划未免太早,却没有想到仅仅是这一个问题,就看出了这些孩子的不同。上层阶级的孩子能明确的说出自己之后即将要去的中学和大学,逻辑清晰,谈吐不凡;中层阶级的孩子幻想着成为宇航员,眼神中满是希冀;工人阶级的女孩子们思考着结婚生子,去大型超市工作;贫民窟上学的孩子是个乐天派,立志成为一名骑师;儿童福利院的孩子眼神中满是迷茫,询问着导演“什么是大学?”

(儿童福利院出身的保罗)


  在二十世纪中期的英国,这十四个孩子包含了当时社会最主要的几个阶级,就像是整个社会的一隅缩影。不同阶层的人们透过这些孩子们审视自身,人们笃定上层阶级的孩子们也终将飞黄腾达,出身底层的孩子也永远逃不出阶级的桎梏。导演自己原本也只是想通过这些孩子来引发人们对于英国阶层制度的思考,但随着时间的发展,影片所展现出来的东西却不止如此。



“一切从出生之时就已经注定了吗?”

  影片中三名出身上层阶级的小男孩:查尔斯、安德鲁和约翰。三个人很早就被父母送到了肯尼顿早教中心,早早地就开始过上了远离父母的生活。面对导演的采访,他们表现出了超出这个年纪的成熟和稳重,他们能逻辑清晰地回答出自己对于社会和贫富的看法,思考种族差距。年仅七岁时就已经开始读上了《金融时报》、《观察家报》这类几乎只有成年人才会阅读的书刊杂志,了解自己拥有的股份动向,清楚自己以后要考哪所学校,一步步迈向父母规划好的路径,一路走得快捷又顺畅,最终拥有一份体面而高薪的工作和一个美满的家庭,堪称人生赢家。而他们的孩子也会继续这样的成长经历,很少出现偏差。

(从左至右:约翰、安德鲁、查尔斯)

  就在所有人都觉得他们三个一路顺风顺水的时候,在63岁那一集中,约翰告诉导演,其实自己的父亲在9岁时就去世了,母亲为了缓解家庭的财务危机而出门工作,自己也是靠奖学金才念完了牛津大学。所有的观众都感到十分惊讶,包括导演在内,都对这个突如其来的消息感到意外,但约翰本人却只是轻描淡写地笑了一声,表现出一脸淡然。


  约翰的阶级或许从他九岁那年开始就已经发生了改变,但他原本计划的人生轨迹却没有变,他依旧考上了威斯敏斯特寄宿学校,走进了剑桥的校园里,最终成为一名皇家律师,继续延续着他祖辈们的命运。

(约翰在第九部透露父亲在自己九岁时去世)

  推动他们走向成功的是阶级吗?我并不这样认为。真正改变一个人命运的,是教育。


  影片中,孩子们受到各式各样的教育,有私立有公立,甚至还有贫民窟的破旧老学校。当约翰三人在教师中用新学习的拉丁语唱歌时,在贫民窟学校就读的托尼正在和同学们厮打在一起;当时髦女校中的苏西伴着芭蕾舞曲翩翩起舞时,农村孩子尼古拉斯坐在只有一个班的村校里遥望远方。

(七岁的富家千金苏西在学校练习芭蕾舞)

  他们不只是在学校接受教育,当他们放学回到家中,有的孩子需要和父母谈话、练习钢琴,七点不到就早早睡下了;而有的孩子却在外面疯玩到天黑,十一点才准备休息......与其说他们是被自己所处的阶级束缚住了,倒不如说他们被困在了自己所受教育的结果下。



同一起点,却是截然不同的人生。

  这部纪录片中有两个孩子的人生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他们是尼尔和彼得。他们原本都出身利物浦郊区的中产阶级家庭,梦想都是宇航员,他们的起点并没有太大差距,但后来的发展却是天差地别的。


  七岁时的尼尔被观众认为是最漂亮的男孩子,他活泼好动,一双灵动的大眼睛里充满天真,向他人诉说着自己的梦想,“如果当不了宇航员,我想做旅游车司机,将人们带到乡村去,带到海边去,在车上装一个巨大的扩音器为大家播放路况信息......”画面一转,三十五岁的尼尔佝偻着背,攥着破旧的布袋快步跑进住满流浪者的公营公寓,原本漂亮的脸上已经生了几块可疑的烂疮,面对导演问他以后的打算时,他身体不自觉地晃动了几下,随即默默地垂下了眼,“我能想到做各种各样的事,但实际上最有可能的是......我会流浪在伦敦街头,无家可归。”

(尼尔终身未育)

  尼尔从十六岁起就患上了严重的心理疾病,继而从原本不错的学校退学,开始过上了流浪生活。他的父母是教师,原本为他规划好了一个不错的人生,但从他21岁时的采访中能够感受到他对父母一直有着很深的怨意,我们不知道他的家庭生活究竟是怎样的,但他的家庭教育无疑是不成功的。


  在我大学时也认识这样一位朋友,父母双全,家庭条件优渥,一副乖孩子的样子。可他却在大三那年就因挂科太多被告知要留级,后来因为严重的抑郁症办理了退学手续,至今整日在家无所事事。他和我谈起过几次,话语中满是对于自己母亲的责备和怨愤。我们接受了相同的学校教育,但由于家庭教育不同,人的命运也会有不同的走向。


  而与尼尔的命运走向不同的,就是儿时的玩伴彼得。


  在这部纪录片中,彼得的镜头时间并不突出,导致我将他和另一个孩子弄混了好几次。彼得14岁时和尼尔一起在利物浦综合学校读书,后来考上了伦敦大学,做了几年的老师后转去考公务员,中年后业余时间组建的乐队还拿过奖项,儿女都念了大学。在63岁那一集中,小女儿正在伦敦读硕士。

(彼得晚年仍在坚持发展乐队)


    彼得曾因28岁那年发表政治言论被网络暴力,在后面几集都没有再出现过,直到63岁时,他从容地面对镜头,谈起往事时自嘲地一笑,已是云淡风轻,生活总要继续。


  在这十四个孩子中,彼得是最接近一名普通人的。他的一生并没有太多的跌宕起伏,在学校时不是最优秀的,找一份稳定的工作,在适龄的年纪结婚生子,年老时享受生活。他偶尔会抱怨社会的不公平现象,但也并没有真正去做什么改变的事情。他没有做过什么惊天动地的大事,却懂得在往事中吸取教训,让自己不留遗憾。


  尼尔在中年后当选了地区议员,虽然生活依旧拮据,但相比之前有了极大的转变,受到了许多关注。但于我而言,却更羡慕彼得这样的人生,不同于江流涌进时激起的重重浪花,他的人生就像一条漫过山野的小溪,踏过细草砂石,在绵软的泥土上留下一道浅浅的痕迹。




原生家庭永远是无法改变的,或贫或富,在孩童尚在子宫之时就已经注定,但命运的走向却掌握在自己手中。

  尼古拉斯是个天才,所有观众都是这样评价他,他自己却不这样认为。尼古拉斯出身农村,村里的小孩除了他,就只有他患有耳聋的弟弟。在第一部中,没有观众太过在意这个腼腆的农村孩子,可当21岁的尼古拉斯儒雅地站在牛津大学的教室中时,所有人都睁大了双眼。在那样一个落后的教育资源下,农村孩子尼古拉斯最终成为了美国一所著名大学的教授,这几乎是所有人都没有预想到的,真正的“寒门贵子”。

(尼古拉斯的学校离家四英里)

  影片中记录到年幼的尼古拉斯喜欢观察自然环境,他坐在乡间望着星星,甚至一坐就是几个小时,或许就是他这份与生俱来的专注造就了他日后的成功,而他也是这部纪录片中唯一突破自身阶级,走向完全不同人生的孩子。


  相比于尼古拉斯的天分,苏珊的成功更多来源于自身的努力。苏珊来自于一个普通的工人阶级家庭,她没有像自己的两位朋友杰基和琳恩那样早早地结婚生子,而是在二十几岁时专心工作,在想要孩子时寻找到一个合适的结婚对象,尽管她的婚姻生活也并不圆满,甚至度过了漫长的独自养活两个孩子的艰难生活,但她始终没有放弃。在42岁时,她全职回到伦敦大学工作,在49岁时,她是学院研究生课程的主要行政管理人员。


  苏珊从未读过大学,却最终成为了大学中的一名管理者,而这一切,全凭她自身的不懈努力。

(苏珊享受工作)


  当阶级的概念逐渐淡化,能力就是区分个人的重要尺度。


  在参与拍摄的四个女孩中,苏珊是面容变化最小的了,岁月也仿佛格外怜惜这个坚韧的女人。当63岁的苏珊一脸幸福地面对镜头时,相伴了十几年的未婚夫正在一旁望着她微笑。她就像是一朵向日葵,偶尔也会被风雨打湿,却始终向阳而生,始终热爱生命。

(苏珊在离异后与新男友始终没有结婚)

  参与拍摄的每一个孩子到年老时,无一不道出对教育的感慨。


  从小接受私立教育的安德鲁多次提到教育的重要性,“你永远无法确定能够留给孩子们任何财富,但能够确定的是,如果能够给他们良好的教育,那是任何人都无法剥夺的。”工人阶级的三姐妹也感慨,如果自己有足够的经济条件,也会努力让孩子接受更好的教育;贫民窟老学校上学的托尼在21岁时还在说着“我觉得教育没什么用”,在35岁结婚生子后却全盘否定了自己当时的这一看法;福利院出身的孩子在基础岗位做了一辈子,他们的孩子也鲜有考上大学的,反倒早早地生了许多孩子,形成了一个恶性循环。

(儿童福利院出身的西蒙)




教育,永远是一个长盛不衰的话题,有人对它不屑一顾,有人却将它视为终生的梦
(一生致力教育的布鲁斯)

在这部纪录片中,有一个孩子将教育事业贯穿了整个生命,他就是布鲁斯。


  有许多观众喜欢布鲁斯,喜欢他的善良,喜欢他的憨厚,喜欢他的淡泊名利......我也是一样,喜欢着这个安静沉稳的孩子。7岁时,导演问布鲁斯有什么梦想,布鲁斯说想去非洲教人知识,让他们变得更好。28岁时,布鲁斯来到伦敦东区教授移民学生,35岁时,布鲁斯站在孟加拉的简陋的教师宿舍中略显拘谨,42岁时,布鲁斯坐在伦敦东区某家女子学院的教室中。他一生都奉献给了教育事业,教书育人,热爱帮助残疾人群,喜欢参加义务活动,他的物质生活从未大富大贵过,精神世界却比任何一个人都富足。


  他出身于一个不幸福的原生家庭,却始终保持着对爱情和家庭的纯真;他收留流浪汉尼尔几个月,帮助他慢慢走入政坛;他始终坚持自己的梦想,努力去帮助那些需要帮助的人......在布鲁斯的身上,我们看不到什么阶级与利益,只能看到一颗始终纯粹的心。那一颗赤子之心,永远深藏在布鲁斯怀中,指引着他的人生方向,带领他不断去探索新的道路。很少有人能够实现自己的梦想,而布鲁斯却实现了,从七岁到六十三岁,他的信念从未改变,他的脚步也从未停下过。

  除了教育,其他因素也会对人的一生产生质的改变,对于杰基和苏西来说,这个因素就是婚姻和家庭。



“她有的我哪里没有?我不觉得她有什么好羡慕的。”

(21岁的杰基与导演爆发激烈争吵)


那个在新家内骄傲地露出一脸笑容,在导演提问时激烈反驳、说着婚姻生活不只是两点一线的年轻姑娘杰基,她的婚姻生活却不到十年就宣告破碎。原本始终不肯养育孩子的她却在35岁那一集中,多了一个和露水之缘的男人生下的孩子。为了让孩子不孤单,她又和另一个男人生下了两个男孩,导致她在49岁时还饱受穷苦生活的艰辛。她一直努力在镜头前表现出一副美好生活的景象,但实际上却是,她在年老时还在不停抱怨国家医疗体系的退步和缩紧的救济金政策给她的生活带来的负面影响

杰基一直表现得像一颗在暴风雨中不甘倒下的小草,却反抗得毫无力气。

而她口中“没什么好羡慕的”苏西,从小便是一副忧郁早熟的模样,14岁时陷入父母离婚的阴影后变得有些极端叛逆,面对着镜头化着浓重的烟熏妆,烟不离手。直到遇见了后来的丈夫之后,她开始变得宁静从容,他们的婚姻生活维系了一生。即使自己早早退学,苏西却明白教育的重要性,他们的孩子依旧接受了良好的私立教育,最终都拥有了一个光明的前程。

(苏西婚后生活平淡而幸福)


是什么使她们的人生走上了不同的道路?在杰基的口中,她们的机会并没有什么不同,婚姻和家庭都对她们产生了深刻的影响,而一切都源于她们自己的选择。


如果杰基能够晚一些再结婚,又或是她能学会如何好好经营自己的婚姻,那么结果是不是也会有一些不同?

(杰基晚年时回忆青春)



"Show me the child when he is seven , and I will show you the man."


这十四个孩子,没有人成为达官显贵,也没有人最终流浪街头或是意外离世,他们都成为了一个个普通人,过着时而平淡、时有波澜的人生,经历生老病死,感受人间苦乐。他们憧憬过、迷茫过、放弃过、也勇敢过,街头徘徊着的灵魂最终涅槃重生,两鬓斑白之时在镜头下诉说着一条条人生感悟。

(孩子们在21岁时的合照)

如果问我七年之后会是怎样,我是无法回答的。人生可能会产生的变动太多,没有一份完美的计划可以面面俱到。上一秒还在滔滔不绝畅谈宏图壮志的人,下一秒就有可能是一副流浪街头、无家可归的模样。


可我想要将每一天都当作一生来度过,在每一个崭新的清晨到来之时许下承诺,在黄昏时刻踏着夕阳尽兴而归。就像彼得晚年所说的那样,去尽可能不留遗憾,等生命的尽头到来时回首一生,一切所得皆为珍宝。


我愿用一生去沉成一壶佳酿,不醉不还。



作者:初心家的阿锦

文章来源 | 初心联盟订阅号
整理搬运|初心阿卓
百科咨询|初心C老师(微信号:VIP7claire)
初心翻硕百科448公益讲座群(CCtalk课程群号:88064388)


我们来自各方,却终将殊途同归。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