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玛共和国为何会失败

魏玛共和国(德语:Weimarer Republik)是指1918年至1933年期间采用共和宪政政体的德国,于德意志帝国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战败、霍亨索伦王朝崩溃后成立。其使用的国号为"德意志国"(Deutsches Reich),"魏玛共和国"这一称呼是后世历史学家的称呼,不是政府的正式用名
魏玛共和国悲惨的崩溃,到今天仍然颇受争议。 虽然希特勒按照宪法的机制合法成为德国总理,而他的纳粹党也在1932年两次议会选举中得到大多数议席,纳粹党被认为在当时还没有足够力量上台。
当一些历史学者尝试将某些意识形态合理化时,他们就在冷战所意味着上述事情的原因与历史分析上意见分歧。其中一种推测就是,如果当初希特勒因为没有当上总理而因此没有政治与逻辑上的优势,纳粹党在1933年选举中的表现会怎么样。
纳粹主义的崛起,从来没有单一原因。最常为人所断定的原因可以分为三方面:
经济问题
西方民主历史上,魏玛共和国所经历的经济问题是最严重的。恶性通货膨胀、高失业率与生活素质大幅下降都是经济衰退的主要原因。
1923至29年,德国经济略有复苏,但1929年开始的经济大萧条导致西方经济严重受创。德国由于当时非常依赖美国的借贷,故此首当其冲。

1929年华尔街黑色星期四引发的大萧条,令共和国深受其害。大萧条以及其后的经济不景气加重德国对其债主美国的财政负担。对脆弱的共和国而言,经济大衰退无疑是大灾难,也是纳粹党能够当政的重要因素。
1932年,德国大约有五百万人失业。不少人将困境归咎于共和国。当政党在任何时候都想推翻共和,令议会无一政党能够取得大多数议席之时,情况就更加明显。
由于凡尔赛条约迫使德国交出资源丰富的国土和巨额赔款,大多数德国人认为其条款过于严苛致使他们的国家降格。虽然条约为德国经济带来的实际破坏难以估量,但惩罚性的赔款的确引起了人们的惊慌与怨怼。纵然赔款金额巨大,德国最后只是付出了八分之一的金额。然而,赔款的确令德国所得市场贷款减少,迫使魏玛政府以大量印制钞票应付其赤字,结果引起恶性通货膨胀。而且,德国军队本来有机会取胜,却突然失败,故此在1919年德国战败后,失望、恍然大悟的军队返国并间接引起政治大乱。如此的混乱深深影响德国人的心理,而且可能因此造成以希特勒为代表的极端民族主义之崛起。
制度漏洞
很多人都相信,1919年定下的魏玛宪法含有数项弱点,比如纳粹党势力容易建立独裁政权,但一个不同的宪法能否阻止纳粹党篡夺权却是未知之数。相反,1949年的西德宪法德意志联邦共和国基本法(Grundgesetz)则被认为是力图消除这些弱点的法规。
国家总统(Reichspräsident)的职位被认为是"皇帝替代人"(Ersatzkaiser),意思就是总统用来代替已经逊位并逃走了的德国皇帝。总统拥有同皇帝一般的权力,
国家议会(Reichstag)可以在未能决定总理继任人时将总理革退。这种不信任动议令总理更替频繁,令政治不稳定。故此,西德的基本法规定议会一定要预先选出继任人才可以投票令现任总理下台。

宪法也规定,当总统辞职或死亡后,国家总理会兼任总统,拥有总统的权力,直到选出新任总统为止。故此,1934年兴登堡逝世后,希特勒兼任总理与总统。不过,当时希特勒的独裁政权已经固若金汤,所以上述规定不应被视为引致纳粹党上台的单一原因。
个人影响
1930至33年期间,总理布吕宁的经济政策颇受争议。政策令很多德国人认为共和政府刻意减少福利开支和支持极度自由的经济体系。在经济大萧条的狂潮下,当时布吕宁有没有其他方案是未知之数。
1925年,保罗·冯·兴登堡元帅就任共和国第二任总统。这位支持帝制的将军代表了过去君主专制的德意志帝国,故此难以视他为支持共和国的民主派,但他从来不是纳粹分子。同时,1930年代时八十多岁的兴登堡已经老态龙钟。如果兴登堡坚持民主信念,他不会轻易以第48条架空议会权力,也不会签署国会纵火法案。其实,兴登堡经过一天半的考虑后才在1933年1月30日任命希特勒为总理,说明他当时也曾怀疑后者的诚信。有人认为,如果希特勒未能当上总理,纳粹党可能失去很多支持者。

来都来了,点个关注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