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教育
教育(Education)狭义上指专门组织的学校教育;广义上指影响人的身心发展的社会实践活动。
事先说明,我知道教育是一个多么高深的词汇,多少教育家为它辛苦钻研一生;我知道我这个不到15岁的无名小辈写的这篇文章是多么的荒谬 ,多么的狂妄自大。
但我想以自己浅薄至极的人生经历,谈谈正在受教育的我对教育的理解与期望。如果你不认同,请全当这是一个初中生为了练习议论文的写作技巧而发出的梦中呓语。
社会教育
英俊潇洒的少年为了保护公主斩杀恶龙,正义凛然的勇士为了百姓安康斩妖除魔,绝色舞姬为了情报敢于献身;胆小怯弱之人为了活命出卖国家,许多事情的开始都是有一定目的的 ,教育也不例外。
那么,教育的目的是什么?学校的教育无非是为了两点:“道德”“知识”。道德法律让学生学会做人,以便不危害社会 ,当然,如果能为这个世界做贡献那就更好不过了;而知识则是让我们学会捕鱼,拥有生存的能力和资本。通俗来讲,就是让我们可以更好的活下去。
那么想要更好的活下去依靠什么呢?金钱和食物。我们将来要工作,挣足够的钱,以便于购买生存所需要的东西 。可工作的种类数不胜数,所以在初三我们就可以选择是继续学习理论知识,研究学术还是去接受技术教育。
两者都是教育,只是侧重点不同 。前者目前看起来似乎十分困难:“每天与数不尽的试卷打交道,坐的腰酸背痛。”但将来可能会收获很多。后者现在好像轻松:“每天洒脱的打打游戏 吃吃喝喝玩玩乐乐。”但以后可能会汗流浃背 。工作虽无好坏,但至少对于体质虚弱的我来说是这样。
那有没有什么办法可以均衡发展,培养出既博学多才又身体强壮 善于动手的全面人才呢?所以很多学校就采用了集中式训练: 先上几个小时高强度的课 ,再去跑的双腿发麻 ,然后边坐着边上课休息双腿。乍一看好像很有用,但这样真的不会使人感到生活压力巨大吗?
少年确实是该拼搏的年纪,可我认为丰富多彩的生活也是很重要的啊。就像现在的某一些网络文学,有着很吸引人眼球的设定与故事。读者觉得有趣,作者能赚钱 。但仔细品读就会发现,啧……毫无文采内涵可言。真正的好作品是趣味与艺术完美融合,而真正美好的少年教育是拼搏与彩虹紧密相连。所以我并不赞成特别功利性的学习和锻炼,当然我知道很多人也不赞成,无非是迫不得已 。
家庭教育
提到家庭教育,就不得不提我母亲十分赞同的一本关于家庭教育的书了:《好妈妈胜过好老师》我妈妈在我上小学时多次通读此书。年幼的我也很喜欢这本书。喜欢它作者尹建莉老师的育儿观:不说教,不打骂,充满对孩子的理解又能让孩子欣然接受。不乱发脾气,换位思考,站在孩子的角度想问题,和孩子一起承担后果。
记得里面有一个小故事,尹建莉老师的女儿圆圆忘记写作业,自己熬到晚上十二点恶补。而父母不生气也不帮忙更不劝阻,只是关了灯 假装睡觉 ,实则在默默的陪伴 。再反观我小学时因为语文作业过多写到晚上八点半,就被父亲大骂一通,简直……
于是我当年就立志,如果将来有了孩子 一定要做一个像尹建莉老师一样的好妈妈。然而疫情是尹建莉老师阻止学生穿校服自律学校,甚至破口大骂学生“奴才”的事件,又令我目瞪口呆 。究竟是我崇拜错了人 ,还是网络太乱世事难料?但无论如何《好妈妈胜过好老师》中一些观点和教育经验,都让人受益匪浅 。
但这时候就会有家长问了 :不打骂孩子 ,万一太闹腾做了特别过分的事怎么办 ?这个问题……幼稚的我来个不太靠谱的回答——分类教育。就比如一个老实憨厚认真的孩子犯了错且不是故意的,那就温和说教几句了事。有时还需要鼓励和安慰。但如果是调皮捣蛋的孩子,切屡教不改,那就需要让他尝尝做错事的苦头,注意是做错某事带来的不良后果,而不是家长施加的暴力惩罚。
另,还请关注您孩子的心理健康,最近的经历,心情等。根据情况,确定教育方式与内容,对症下药。人心是复杂的,脆弱的,需要正确的引导但也不能过于详细。总之,还是需要广大家长老师的多年探索与努力啊!如果您真的希望教出善良而优秀的孩子,请千万不要觉得烦。请记住:教育的本质意味着: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德】雅斯贝尔斯
日落西山,一群十五六岁的少年伴着晚钟尽情的奔跑,嬉笑玩耍。有人抱着足球,有人拿着航模,有人捧着教科书……他们已经结束了一天的忙碌学习。而家中,已经有人为他们准备好了丰盛的晚餐,温柔的鼓励,生活的拥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