闪击战的开始:威瑟堡行动
一般来说,1939年9月的波兰战役被视为德军闪电战的开始,可实际上,九月的作战中德军虽然作到了奇袭,但是并未能良好地进行不同兵种的合作。特别是坦克与飞机的协同作战成效并不大,反倒空军误伤友军机械化部队的情况时常出现,几个被视为中流砥柱的装甲师起到的作用也很有限,七个装甲师,四个轻装师中只有第一装甲师在战斗的前两天里取得了能称为决定性的成果。这与后来的镰刀收割行动与巴巴罗萨计划有很大的区别,从损失上也能看出,整个九月德军足足有8082人阵亡,27000余人负伤,5029人失踪,244辆坦克彻底被击毁,279架飞机严重受损。而整个1939年德国也不过生产了1746架作战飞机和743辆坦克。与之对比,西线的1940年5月与6月的法国战役中,面对综合实力远远强于波兰的英,法,比,荷,卢五国,德军损失为27,074人阵亡,18,324人失踪。
因此,总的来看德军在波兰的表现并不是很好,波兰战役的胜利靠的是将敌人的武装力量粉碎,对比一下,在挪威的战斗更称得上是战争史上的里程碑,虽然装甲部队在挪威仅有少量运用,但斯堪的纳维亚的战斗是一场真正的闪电战,海,陆,空三个军种联合行动快速控制了敌人的重要城市,机场,港口以及关键公路,在开战的初期就大大削弱了敌人的抵抗能力。正如古德里安所倡导的那样,快速,奇袭,集中。

1940年春准备参与“威瑟堡演习”的陆军部队陆续登船,分为六个船队向奥斯陆,克里斯蒂安桑,卑尔根,特隆赫姆,埃格尔松以及遥远的纳尔维克等地驶去。由十艘驱逐舰组成的第一船队搭载了139山地团于4月7日最先出发,这批官兵的任务十分艰巨,他们将前往德国空军有效作战范围外的纳尔维克并在那里一直坚守到援军的到来。

随后,其他船队陆续出发,运载着第159步兵团各部的第三船队奇袭卑尔根。登陆的德军迅速控制了局面,4月9日当天该城防御体系就被瓦解。与此同时,以希佩尔海军上将号重巡洋舰为首的第二舰队载着138山地团攻入特隆赫姆,由169侦察营的一个连和两艘扫雷艇组成的最弱的第六船队也在埃格尔松附近顺利登陆。类似的景象在整个半岛西岸上演,纳尔维克,克里斯蒂安桑,阿伦达尔,斯塔万格等地迅速地被德军控制。

只有前往挪威首都奥斯陆的第五船队行动不那么顺利,布吕歇尔号重巡洋舰于4月9日当天被击沉,德军损失惨重。好在虽然与原计划有所出入,奥斯陆附近的福布尼机场还是成功被控制,324步兵团迅速着陆,奥斯陆很快沦陷。在不到24小时内德军就已经占领了计划中的所有关键地点,此后因为最重要的城市均已沦陷,挪威人的动员起到的作用十分有限,减缓德军前进的更多是地形因素。第一阶段作战完成后,德军在两个月内向挪威运送了130,000以上人员与20,339辆汽车以及109400吨物资。经过短暂休整奥斯陆的德军开始北上,截止4月21日他们已经前进了120公里,4月30日时先锋部队已与特隆赫姆的友军建立联系,5月10日,法国战役开始,德军作战重心转移到西欧,而挪威北部的战斗此时并不顺利,英法为首的盟军多次向这一地区运送兵力,德军则以空袭予以回击,如当英军于纳姆索斯进行登录时,德国空军就从空中对该地火车站,弹药库以及仓库进行了袭击,此时,特隆赫姆以南挪威主要地区的战斗已经基本结束,唯一还未能建立联系的就是远在纳尔维克的迪特尔将军率领的部队,是的,就是苏德战争初期从芬兰攻入苏联北极地区并一度逼近摩尔曼斯克的那个迪特尔,迪特尔中将与这里的守军所面对的局面并不乐观,盟军于4月29日,5月13日,5月28日先后三次在纳尔维克进行了登录,德军所面临的是崎岖的地形,深厚的积雪和几乎不可见的道路,更致命的此处的盟军有压倒性的优势,5月19日,为了解决纳尔维克的燃眉之急,历经多次战斗的精锐部队第一伞兵团第一营从西欧调往挪威并在纳尔维克空降以补充兵员,因为盟军在法国战役的前十天里就受到了致命的打击,5月25日开始盟军将纳尔维克地区的目标改为尽可能多地破坏关键地区并掩护撤退,到6月6日迪特尔的防线被进一步压缩至靠近瑞典的罗姆巴克斯伯腾附近,随后,德军实施了“比菲尔行动”,山地部队经长途跋涉成功在盟军撤退后与迪特尔会师,挪威的战斗基本结束。
在斯堪的纳维亚,德军巧妙地运用机动优势快速度夺取了战场的主动权,体现了这支军队与波兰时期相比在兵法运用上的巨大突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