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苏-27/苏-35要采用三翼面设计
这里的苏-27M/苏-35指的是1982年开始的T-10M计划,也就是俗称的老苏-35。
当然本文还是源于前几天动态的一条评论,这次我们纯粹从苏霍伊官方的角度看看为什么苏-27M/苏-35要采用三翼面设计。

早在1982年项目开始之初,苏霍伊的工程师们就意识到T-10M增重不可避免,为了补偿重心前移带来的飞行性能不良后果,设计局考虑的其中一种改型措施就是加装前翼。

而在1984年中期苏霍伊根据送来的各子系统成品资料开始对飞机的方案进行深入研究时,问题如期而至,航电设备尤其是雷达所占的重量和空间急剧增长,飞机增重、前机身空间不得不加大。

而到了1986年,T-10M第一阶段设计工作已经完成,飞机的几何外形和布局变更已经基本确定:
1.前机身采用新的理论外形,横截面面积扩大。
2.中机身1号油箱和边条区域理论外形改变,用于安装前翼。
3.后机身中央舱直径扩大
4.垂尾面积加大
5.机翼外翼结构内部空间扩大。

而从老苏-35的侧面图来看,明显可以感觉机鼻肿了一块,是有那么一点不协调。

因为N011和N012都没有达到预订目标,最后N011M相控阵雷达诞生了,并被装在T-10M-12上。也可以看看它是多么的厚实,难道苏维埃忘了被1495kg的Zaslon雷达支配的恐惧了吗。

最后T-10M(苏-27M/苏-35M)本国也没有采购,外售市场又屡次碰壁,最终最大的用途是勇士表演队耍下杂技。

而事实上毛子的新苏-35最后也放弃了三翼面设计,返璞归真,走回常规路线。

结合语境,我那个动态应该没什么问题吧。

EN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