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究竟在说什么?

2022-07-24 22:25 作者:_刘十九_  | 我要投稿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南宋·辛弃疾

    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斜阳草树,寻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


    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四十三年,望中犹记,烽火扬州路。可堪回首,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


南宋·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最近几天南京玄奘寺被曝光供奉日本战犯的事让人看得义愤填膺,具体经过up就不赘述了,我相信每一个有良知有血性的中国人都不能容忍这样的事情发生。

 

    然而一想到这件事竟发生在南京,这座在日本侵华战争期间饱受摧残的城市,脑海中突然就蹦出这么一句话,“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

 

    这句话出自南宋豪放派词人辛弃疾的《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这首词作也入选了人教版高中语文教科书,因此想必很多小伙伴都还有印象。

 

    整首词给我留下最深刻记忆的便是这句“佛狸祠下”,但是毕竟离上学读书时已过去了许久,我赶紧上网查了查是不是我想的那个意思,以防自己的理解出现了偏差。

 

    好家伙,真是不查不知道,一查吓一跳,要不是我坚持自己的想法,我还真就信了。

 

    下面给大家一点时间,看看你们有没有发现什么问题。

 

某度上搜到的“最佳答案”


    乍一看好像没啥问题,但要是结合整首词仔细一看就会发现,这个答案简直让人大跌眼镜,跟词人想表达的意思可以说完全是南辕北辙。

 

    先科普一下背景,大家都知道辛弃疾是南宋著名的爱国词人。


    其实他出生在山东,那个时候山东已经被金人占领,而南宋朝廷偏安一隅、苟且偷生。就是这样一个在敌占区长大的孩子,从小怀揣着为大宋复国的理想抱负。他青年时参加抗金起义,擒杀叛徒后回归南宋,可以说辛弃疾是把恢复中原当成自己一生的志向。

 

    而佛狸是南北朝时期北朝北魏皇帝拓跋焘的小名,北魏是由外族鲜卑人建立的政权,占据了中原大地。


    于是南朝刘宋开国皇帝刘裕(小字寄奴)两度北伐,收复了不少失地,到了刘裕的儿子刘义隆这里,他继承了父亲的远大志向,然而元嘉年间的三次草率北伐,最终都惨败而归,甚至让拓跋焘率骑兵饮马长江,在长江边上建立了行宫,后又在此建了佛狸祠。


佛狸祠遗址,在今南京市六合区东南的瓜埠山上



    词人在这里用典,到底是在说刘宋和北魏,还是想说南宋和金朝呢?我想应该不言自明了吧。神鸦社鼓则是指祠庙里的乌鸦和祭祀时的鼓声。现在,百姓们在这里烧着香火,祭拜着象征侵略者的佛狸祠,浑然忘了国仇家恨,这是何其讽刺和可悲的事啊。

 

    理解了这一层意思,我们再来看看回答,“怎么能回首啊,当年拓跋焘的行宫外竟有百姓在那里祭祀,乌鸦啄食祭品,人们过着社日,只把他当作一位神祇来供奉,而不知道这里曾是一个皇帝的行宫。”

 

    没有深入了解的话,这么解释似乎勉强过得去,但它后面所补充的,那可以说问题非常大了。

 

    “作者在这里是运用的时间对比,以往日辉煌来衬托今日的萧瑟。当年威严的皇家禁地,到了南宋,老百姓只把佛狸祠当作一位神祇来奉祀供奉,而不知道它过去曾是一个皇帝的行宫。体现出一种豪壮悲凉,义重情深,放射着爱国主义的思想光辉。”

 

    哈?以往日的辉煌来衬托今日的萧瑟?是说辛弃疾觉得佛狸祠的建立是往日辉煌吗?还是说他看着乌鸦飞过祠堂,觉得一片萧瑟凄凉,大有现在的人都不记得这里以前是皇宫的感叹,抒发了他对世事变易、光景不再的伤情感怀呢?

 

    好家伙,辛弃疾看起来还挺怀念当年拓跋焘建立的行宫,这可以说是完全曲解了原词的内核所在。稼轩老爷子若是泉下有知,恐怕也得跳出来怒斥今人的胡编乱造。


辛弃疾画像


    并且,这个回答最后还说,“体现出一种豪壮悲凉,义重情深,放射着爱国主义的思想光辉”,按正确的理解确实有这层意思,但从“百姓不知道这里过去曾是皇宫,只当成神祇来供奉”来看我实在不知道哪里体现了爱国主义思想。

 

    因此,我有一个大胆的猜测,这是一个错误的过程却强行得出正确的结论,似乎有人在其中刻意抹去了这句话的真实意思,而留下了这个不细想可能就被忽悠了的虚假答案。

 

    但我没有任何证据,我不知道是不是有人在夹带私货,搞历史虚无主义。我希望这只是我的胡乱臆测,单纯是这个答主理解得不到位。

 

    “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看看今天发生的事吧,历史似乎总在重演,我们更应当铭记这背后沉重的悲哀,而决不能被错误的历史观颠倒黑白。

 

    因为我不希望有一天,“汉儿尽作胡儿语,却向城头骂汉人”。


    因为我不希望有一天,老百姓安逸的生活过得久了,就忘记了曾经那段惨痛的历史,居然自己跑去寺庙里供奉敌酋战犯。


    因为我不希望有一天,当一代人的情感终究随着时间逝去后,只剩下被篡改的记忆甚嚣尘上,而零星的真相却在历史中孤独地回响。

 

    那么我们能做的,便是铭记历史,坚决与一切企图混淆视听、蓄意挑战底线的行为作斗争!


网站下有网友对上述回答观点进行批驳



    “愿中国青年都摆脱冷气,只是向上走,不必听自暴自弃者流的话。能做事的做事,能发声的发声。有一分热,发一分光,就令萤火一般,也可以在黑暗里发一点光,不必等候炬火。此后如竟没有炬火:我便是唯一的光。”

 

    永不能忘,永不敢忘,与诸位共勉。


    那么,在文章的最后,奉上我对这阙千古名篇粗浅的理解:

    

    江山千载,风物依旧,你看那三国时期曾经雄踞东南的孙权,却不知哪里去了。

 

    历史就像一个大舞台,你方唱罢我登场,旷世豪杰的风流余韵,全被雨打风吹去了。

 

    斜阳照在芳草、碧树上,那里有一条寻常的小巷,传说是南朝刘宋武帝刘裕住过的地方。

 

    想当年,刘裕两度挥师北伐,金戈铁马,气吞万里,收复了黄河南面大片的故土。

 

    元嘉年间,他的儿子宋文帝刘义隆,也想像父亲一样北伐中原,封狼居胥。

 

    结果却因为草率出兵,落得一个两淮失守、胡马饮江的下场。从此以后,南朝人只能仓皇北顾、满目哀伤。

 

    我从金朝南归已经四十三年了,回望过去,依然还记得当年的扬州路,那里曾是烽火战场。

 

    往事不堪回首,多少年过去,百姓们已在供奉当年异族侵略者的祠庙里,烧起了香火、敲起了社鼓。

 

    又要打仗了,朝廷到底会派哪一位老将出征呢?(几乎明示自己不愿服老、渴望收复故土的决心了,不愧是你哦辛稼轩~)

 

    谁又会来问:廉颇将军已经老了,他的饭量是否还能匹敌年轻时呢?他的武力是否还有当年之勇呢?


辛弃疾写这首词时六十六岁,两年后抱憾而终。他一生未能实现恢复中原的梦想,临终前高呼:“杀贼!杀贼!”


“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究竟在说什么?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