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孤勇者》成为儿歌,大人写给孩子的童谣是否多余?
本文首发自公众号:Yusi音乐审美养成
未经允许严禁任何形式转载

如果你家里有小学生,想必最近也听了无数遍《孤勇者》。

谁也没想到,陈奕迅去年11月发布的一首游戏衍生的动画主题曲,却在今年成为了全国中小学生的最爱。

班级里,教学楼中,只要旋律一响起,就会自然地引起孩子们的大合唱。

舞台表演,来一首《孤勇者》,全班一起跟着合唱,有种力拔山兮气盖世的气势;拔河比赛输了,来一首《孤勇者》,边哭边唱,那句“谁说站在光里的才算英雄”,恰到好处地安慰“受伤”的心灵。

不仅如此,《孤勇者》继续“攻城略地”,已然拿下了幼儿园这块“风水宝地”,在幼儿园的孩子们中也风靡了起来。

先不说唱得怎么样,从小朋友这激昂的气势中,也能够感受到他们对这首歌的认同和喜爱。

幼儿园小朋友的热度加持,再一次向大家证实,《孤勇者》是一首“儿歌”。

作为一首原本面向成人的歌曲 ,《孤勇者》到底为什么这么受小朋友的欢迎?这是最近很多人都会发出的疑问。
的确,比起陈奕迅的其他很多作品,《孤勇者》或许算不上一首特别深刻的作品,带来的刺激首先来自生理层面。
这是一首搭建在游戏IP上的推广曲,它的制作本身带有强烈的“宣传”使命。从动画片的名字《英雄联盟:双城之战》可以看出,这是一部与“战争”有关的片子,所以“燃”的属性在这首歌诞生之前,就已经被定下了。

而之后的词曲,围绕“平凡英雄“的动画片主题而创作,词作者唐恬融入了自己的亲身经历与人生感悟进行创作,也恰巧契合了这个时代“勇者逆行”、“致敬平凡”的主题。因而影响力并不限于游戏用户,而是覆盖了更广泛的人群。

如果单看《孤勇者》的歌词,其实是非常直接的,甚至有些直白;再加上激昂的曲调和陈奕迅成熟的演绎,整首歌中的激情和热血直愣愣地扑面而来。
很多成年人会对这样直白的表达不以为然,甚至可能觉得有些“矫情”,大家似乎更喜欢经过思考、沉淀后的含蓄表达。
可谁又能说“直白”一定无法打动人呢?事实上,这样的“直白”和热血,恰巧与小朋友表达自我、疏解情绪的方式不谋而合。
特别是副歌部分,铿锵有力的节奏搭配朗朗上口的歌词,让情绪不断累积,到最后“谁说站在光里的才算英雄“的爆发,像极了小朋友“咬牙切齿”地罗列着父母、老师的“罪状”,最终用一句满怀委屈和骨气的怒吼,表达内心的不屈。

热血激情又令人释放的《孤勇者》,或许就这样实现了与小朋友们的共情,成为了孩子们平凡生活里的“知音”。
事实上,每一代小学生大概都有一首用来发泄情绪并激励自己的童年“知音”。譬如80后的《水手》、90后的《ButterFly》(《数码宝贝》主题曲)以及00后的《逆战》。在那些被压抑或被否定的童年,这些音乐,成为了我们最贴心的朋友。

另一方面,让小朋友产生共情的,是歌词中所蕴含的真善美。
《孤勇者》的歌词讲述了平凡英雄为存活下去不得不战的故事,呈现了一个不畏困难、平凡而又英勇的世界。而孩子们透过歌词,进一步感悟身边的人和事,感受到歌词里那种积极向上的正面力量。
从网络上流出的一些主题作文。我们可以看到,有的孩子,通过这首歌学会了坚强。

有的孩子,联想到为自己、为家庭付出的母亲的坚韧。

也有的孩子,通过这首歌看到了大千世界中平凡的力量。

音乐是孩子认识世界最初的方式之一。音乐带给孩子们的思考与感受,并不亚于任何一门学科知识。
而那些能在孩子中广泛流传起来的歌曲,往往都带有这样真善美的力量。
或许有人还记得,十年前逃跑计划演唱的《夜空中最亮的星》也曾经在学生群体中广泛流行。是这首歌,让很多孩子相信,每个人都是一颗闪亮的星星,可以发出自己的光亮;让很多孩子坚信热爱、坚持的力量。

当然,《孤勇者》在小学生和幼儿园里的流行,或许也给成年人带来一些反思:
我们究竟应该怎样对待孩子的音乐需求?
有人说,《孤勇者》成为“儿歌”,说明如今真正优秀的儿歌越来越少,导致孩子们不得不“抢了“大人的歌来唱。
的确,如今这一代孩子们听的童谣,要么过于儿童化,特别幼稚和简单;要么依然是几十年前留下来的“老”儿歌,已经出现了时代代沟,无法满足孩子的共情需求。

而这些现象背后的本质是:我们是否真的有将孩子看做“完整的人”,来考虑他们的音乐需求?
意大利著名导演费里尼曾说,有问题可以请教孩子,他们知道的事情超乎我们的想象;我们曾提到过儿童教育家雅努什·科扎克也说过,一个四岁的女孩教自己中文,比学校里教的还要好。
孩子原本就是一个完整的人,有着独立的思考和感受能力,甚至很多时候做得比大人还要好。

但现实是,人们太容易在呵护孩子的同时忘记这一点,因而总是以成人的角度去判断孩子的需求,将音乐分成“儿歌”和“成人歌”,在无形中折断孩子们思考和想象力的“翅膀”。
这样的情形并不仅仅发生在流行,我们在带孩子听古典音乐时也是同样。很多给孩子的古典音乐启蒙歌单,往往都是那些在大人判断起来很“简单有趣”的曲目,并不完全等于孩子们真正需要或喜欢的音乐。

我们常常说,那些真正优秀的艺术作品,门槛是非常低的。其中蕴含着人类共同追求的高尚品德和美好情操,而感受到这些,是不分年龄、种族、性别的。
因此,确切来说,音乐只分“好”与“不好”之分,“儿歌”与“成人歌”之间的界限,不应该画得如此鲜明。
在这件事上我们能做的,是适当放手,将更多的音乐呈现在孩子面前,将听音乐的选择权交给孩子,或许会发现不一样的惊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