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大的梦想是每天赚300块钱?中国最广大青年的常态:进退两难
曾经听过这么一句话:在大城市纸醉金迷的背后,燃烧的是异乡青年的青春。
996的福报,35岁的职业危机,在钢铁森林中寻找可遇不可求的机遇,却有太多太多的人碰了个头破血流。
中国有十四亿人,北上广深加上二线城市总共才一亿多人,可几乎所有媒体的镁光灯都只打向了这里。
五环之外到底是什么,五环之外到底有什么,在城市化进程日益加速的今天,很少有人说的明白。
今天,不谈那些我们普通人无法接触到的高端商战,而是下沉到中国广大的乡镇中去,聊一聊作为中国真正的“后浪”——
乡镇青年的出路在哪里。
1、广大青年的常态
记得小时候的新华字典里有这样一段例句:
张华考上了北京大学,李萍进了中等技术学校,我在百货公司当售货员,我们都有光明的前途。
现在20年过去,当我们再回过头来看这番话时,不免多了一些戏谑的味道。
光明的前途?谁来给我们翻译翻译,什么叫光明的前途?
有人说,安居乐业是光明的前途,有人说,跳出农门是光明的前途,还有人说,按照自己的意愿度过一生是光明的前途。
可无论什么样的前途,实现的前提都离不开两个字:资源。
中国的资源集中在哪,城市,尤其是中国东部的沿海大城市。
一流的教育品质,现代的生活方式,前沿的科技时尚,还有最关键的人生机遇。
根据国家发布的数据显示,在2019年834万应届毕业生中,有三分之二的人选择留在当地的一二线城市。
而中国的城市化率为60%,去掉因地方差异带来的教育不平衡,也起码有400万应届毕业生留在了大中城市。

如此之多的青年们选择离开家乡,原因当然不是因为他们没有思乡之情。
唯一的解释是广大乡镇地区无法提供适配于他们自身的社会资源,所以全都聚集在大中城市。
何况,中国具有大专及以上学历的人口在总人口中的占比还不足10%,每年依旧有近千万的中等学历青年需要解决就业问题,相当一部分的人也涌入到了大城市,寻找自己的财富梦。
说个小故事吧,不知道有多少人听说过一个名叫“任海龙”的视频博主。
这个二十出头来自河南获嘉县的小伙子,靠着拍生活记录走进了公众视界。
26岁,没有文化,在郑州的一家印刷厂里打工,最大的梦想是每天赚300块钱,带着养育了他的姑父去北京旅游。

不敢谈恋爱,更不敢奢望结婚,只有每天奔波于大城市中,小心地温存着一点点对未来的期望,平凡而又无声。
这是中国最广大青年的常态,却因为不掌握话语权而成为了沉默的大多数。
2、解构乡镇
然而,现实是相当残酷的,由于突破天际的房价,许多进入城市的“任海龙们”被迫成为房东们的打工仔。
网络上那些自嘲是小镇做题家们的青年无疑是幸运的,因为名校出身的他们获得了城市资本的认可。
但更多的是千千万你我这样高不成低不就的普通青年,焦虑并迷惘于大城市与小乡镇之间的二元社会:
进,看不到未来定居城市的希望;退,又不甘于自己十几二十年的寒窗苦读。
还真是应了最近流行的那句话:别人三代人的积累,凭什么输给你的十年寒窗?

说到这里,问题出在哪儿已经明晰了:
少数大城市的资源过于集中,广大中西部乡镇暮气沉沉看不到希望,所以越来越多的乡镇青年涌入城市,加入到内卷的行列。
很显然,我们不能指望大城市主动切割自身资源给乡镇,那么只能对乡镇进行解构,在纷繁复杂的现代社会中寻找一条可行的出路。
先来看看历史上的乡镇是什么样的。自商鞅变法建立县制以来,乡镇或者说县城便贯穿了整个中国的历史。
为什么商鞅要建立县制?很显然不只为了方便行政管理这么简单。
彼时的中国已经开始封建化改革,重农抑商下的大一统农业王朝开始形成。
既然是农业社会,那么农业生产便成了国家的头等大事。
农民或者地主需要出售多余的农产品,购买相应的生产资料,而交易地点经过长期的约定俗成,便形成了自然乡镇。
说到底,这是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典型例子,因而县城或者乡镇的设立,是完全适配于农业社会的。

但到了工业时代,乡镇的重要性急转直下。二战时期,苏德争夺的都是大城市而不是乡镇。
从经济角度来看,是因为只有大城市才有产能生产出足够多的物资。
乡镇数量虽多,却因为规模太小而无法形成规模效益。
所以归根结底,是因为乡镇这个农业时代的产物找不到工业时代的自我定位。
因此,才会在今天显得没落,才会有大量的小镇青年进入更加工业化的大城市,在一个定位清晰的地方追寻自己的梦想。
3、路在何方
二元的城乡冲突带来的是割裂的社会群体,而在群体割裂背后演绎的是现实版双城记。
不知道有多少人听说过“环北京贫困带”这个词,有人一出生就是大城市的后浪,但依旧有那么一些人打有记忆起,便囿于贫困的桎梏当中。
湖南卫视的《变形记》,让人们记住了城市少年王境泽们的“真香”。
他们从乡村回到城市的一刹那起,网红的快速变现之路就已呈现在了眼前。
而那些从小到大住在阴暗老屋,吃过最好的菜是“豆腐皮”的梁训们呢?
除了留下一个遥不可及的念想外,我想伤害远大于激励。
如果我们把视线再聚焦到当代中西部欠发达乡镇,相信居住过一段时间的人们都有这么一个印象:
公务员几乎是这里经济地位最高的职业,其次便是一众吃公家饭的在编人员。
不是因为这里没有现代化的产业,更不是因为这里的人们还活在上个世纪的计划经济时代,而是因为这里分散的小工厂生产出的工业品根本竞争不过城市。
后者有千万级大市场做依靠,前者光一个运输成本就具有天然的劣势。
但这不意味着乡镇的未来彻底凉凉,而发展的启示早在上个世纪就已显现。
上个世纪五十年代,新中国进行了一次全国范围内的农业集体化尝试,吃大锅饭,记工分是上朔两代人的共同记忆。
在之前关于房价的文章中我们说到:
农业集体化的本质是为工业化募集资金,是通过剪刀差由农业补贴工业。
这在无意间也阐明了另一个道理:集约化的生产方式能提高原始积累的效率和竞争力。
大锅饭因为缺乏有效的个人财富分配机制而走到尽头。
现在,乡镇要做的是在效率和公平之间找到一个平衡点,重走集体化生产的道路。
换句话说,是由乡镇政府和企业牵头,找到自己的优势产业,通过雇佣乡镇百姓来进行全民生产,形成规模效益。
只有在一个工业领域形成自己独有的优势后,乡镇才能在工业时代找到属于自己的定位,在全国市场中分得一杯别人拿不走的羹。
这并不是天方夜谭,而是东部江浙发达乡镇已经走过的道路,最为知名的例子便是中国小商品之都——义乌。
4、重重困难
然而,想要成功走完这条乡镇精准定位的道路,依旧需要两个先决条件。
一个是足够长的产业链分工,另一个则是足够发达的基础交通设施。

中国太大了,有九百六十万平方公里和十四亿人口。
如果产业链太短,或者都聚集在下游产业,那么为数不多的产业势必会被大城市吃个干净,根本没有剩余到乡镇的嘴里,这又何来乡镇的优势产业一说?
江浙乡镇的成功是建立在沪宁杭高度发达的基础之上。
只有做到了各区位地段的合理分工,一个地域一个坑的占据整条产业链,才能以雁阵的模式带动乡镇的发展。
而这,也是为什么中国现在大力推进产业升级,产业向中西部转移的原因。
此外,配套的基础交通设施一定要跟上。
资本是逐利,过高的生产和运输成本地区没人会投资,要致富先修路是中国千年经济发展下来的第一条道理。
而有了发达的交通,大城市和乡镇之间的时空差异就会被打破。
如果有同学的亲戚或朋友是江浙一带的应该很清楚,那里的许多应届毕业生毕业后都会选择回到家乡。

杭州发达?南京繁华?随便找个周末去逛一逛就是了呗,没什么好留念的,自己家乡的生活和工作条件不比这些大城市要差。
值得庆幸的是,中国现在以高铁网络组建为代表的基础设施建设,正是在弥补这一条短板,为乡镇的振兴创造条件。
因此,说一千道一万,乡镇青年未来是否有真正光明的前途,关键在于中国未来是否能完成高度的工业化。
也只有在完成产业升级与完善基础设施之后,广大的乡镇地区才能不再迷惘,找到属于自己的工业时代定位。
但是这条路并不好走,国际局势的复杂,很显然有的人不认为我们有追寻光明未来的权利。
而靠山山倒,靠人人走,想要突破这一时代困境,还得靠我们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