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义主义】实践(4)——历史的辩证法及物质性的实践


4不是没有场域论,而是通过实践让你的行动本身就是这个场域论发生学机制。$是刻意放空。
基本前提:承认观念论的中介项不是主体,不存在原初精神符号化原初物质,原初精神就是原初物质的自我符号化,原初物质会自我本体论化。
走向唯物主义,要承认历史中介自己,客体中介自身,自己设立自己的符号学系统/符号性背景。
★★★客体实在是主体化的,Substance is sbujectfied.客观实在的物质,你死了世界还存在,但世界运行的方式就是主体化的。征召新的主体、会有新的意识位面涌现出来,世界只有以意识展开这一种展开模式。生生不息,生出生来,生出有限性、匮乏、精神意识的位面。
绝对者/GOD/实体...中介自身,历史中介自身,中介项、中介的两端什么样是不确定的,实体中介自身就会有历史,但它就是以历史中介自身的吗?还是以其它东西中介自身?我们发现有三种不同的要素(都具有历史性)可以作为中介项:
①历史(历史本身/本体论的历史/时间/本体论变化/本体论间的差异)。时间性的历史范式、时间性本身的样态在变,本体论游戏版本在更新,世界、宇宙、一切的整体范式会变化——本体论变了,生老病死、时空...会变成什么样呢?
②人民(主体•他者/主体间差异)。主体具有历史性一定会复数化和他者化——人民people。
⑴【为什么主体历史化就一定会复数化呢?】
因为主体的自我同一性背后¹一方面隐含了世界整体的可理解性、可通达性,²另一方面意味着本体论的单一性。这两个并在一起就是“总体性”。在一个符号秩序一个本体论里循环。所以,由于历史本身意味着本体论的变更,本体论范式、本体论在历史上、在一个历史的历史上不停地变更,今天这个版本明天这个版本,变一个版本就不是同一个主体,所以它需要不同的主体性视域(我体验到的世界红色绿色是一种颜色•本体论闭合,你眼中的红色绿色不一样,咱俩背后操作系统不一样。怎么体现这种不一样?需要两个主体)。
⑵【为什么主体历史化就一定会他者化呢?】
主体会去主体化,他不能维持在一个中心上面。
复数化、他者化的主体性就是人民/人民性,人民性意味着不同本体论的人、不同天性禀赋的人,但只要他是符号学生物,
只要他能够领会自己的历史性符号学的框架,都有他自己的意识、心灵、内在性,可以用语言符号来交流,只要他是人!那我们就要坚持人民性,就是要坚持这种复数性他者性,就坚持不要互相戕害,不要以我代他,用一个单一性的总体化的自我来戕害他人;要坚持复数性,就意味着不能两级分化,不能有很强的一级把另外一级消灭。
③理论.由【①历史②人民】两个维度构造。理论更具有中介能力•中介性,但是这是一种历史的理论。①②③都能代表历史,这历史就不是那个历史本身了,这历史就是【实体的自我中介过程 】。
符号
理论: ┈┈┈┈
话语
符号维度:具有自治权•自主权•自主性,对应着永恒轮回。
话语维度:对应的制约,辩证法的狡计,意味着理论它是自我设限的。
符号维度意味着它是贫乏的,就它具有历史性而言,理论为什么能具有历史性?因为它的符号系统是可以瞎逼玩的,他可以随便【拼凑组合】,理论的历史性在于它的符号性,在于它是一个【信号系统】。
和一般人所理解的不同,理论的历史性不在于它的话语表达的现实,【任何理论永远符合当下,任何理论都可以解释现实 】,
只要它是个理论,只要它具有这种符号系统结构主义的自治性
,任何一个荒谬理论都可以解释现实,都可以玩历史的游戏,都可以自称代表历史——因为它是个信号系统,它是一个悬浮的能指链,它由它自己说了算的,它只要不停地排列组合变来变去
......
在这个意义上理论代表符号系统内部的【永恒轮回】。理论可以模拟或者说可以预先透支历史当中即将展开的本体论的变革、迭代。但是另外一方面.......(剩下的看文字稿吧)
__________________
今天来讲主义主义的4,代表人物是C主义者,这个东西叫实践(Praxis)
这个实践是从3那边过来的,比如说马克思主义的提出是对观念论的批判、对黑格尔主义的一个超越
L主义(leninism)的提出,实际上是对当时的庸俗的那些实证主义、庸俗的逻辑经验主义的批判;从哲学上来讲,是对庸俗的,通通2字头的那些东西:马赫主义、逻辑实证主义的批判
阿尔都塞的意识形态学是对结构主义的一个批判,结构主义把它摊平了
拉康的精神分析运动则指出了符号系统是有生产力的,而且会二分,符号系统生产出来的东西会两岐化
我要说的就是3如何走向4
还记得3-4-4-4是什么吗?是晚期拉康,是去主体化(desubjectivize)。去主体化实际上就是变成驱力的主体(the subject of drive)、变成无头的主体、变成无意识的主体 (unconscious subject)的过程
齐泽克在自由的深渊里面的末尾告诉你这个过程就是客体化、变成客体,去主体化也可以说是变成客体,堕入到驱力,主体不再被欲望辩证法所束缚,穿越幻想了,不再玩能指链里转喻性的游戏了,主体变成历史的客体
所以要走向4有一个基本前提,就是要承认3的结构里的中介项首先不是主体
这个基本前提在本体论上怎么来理解?
就是要承认一点:物质、原初物质本身会符号化,没有一个额外的原初精神在符号化原初物质,原初精神就是原初物质的自我符号化
更确切一点,原初物质自己会本体论化(It will ontologys itself),它会把自己甩出,变成一个本体论
它会甩出ontological 和 ontic这两个维度,这些都是哲学家已经司空平常的
所以在这个意义上讲,走向唯物主义一点就是要承认历史中介其自身、承认客体中介其自身
客体中介自身是一种唯物主义,也就是客体在自己给自己设立符号系统、设立符号性的背景
在这个意义上讲,客体是主体化的、实体是主体化的(It is subjectivist .The substance is subjectivized)
你死了这个世界还是会照样运行,但是它的运行方式是主体化,它会征召新的主体,或者说会有新的意识的位面涌现出来
这就可以叫生生不息,它会把“生”给生出来,生出“生”来,生出有限性,生出匮乏的位面,生出精神意识的位面
4和1看上去是一样,就好像这两个数字(1、4)中间都有一竖一样的,但是实际上是不一样的
实际上这里有一个很重要的阻断,在早先进入3时我们就已经知道中介项并非主体性,在3-4,包括在3-3时就有大量的场域论上的中介项不是主体性了,你可以回去遍历3-3(生存论)和3-4(结构主义运动),结构主义都是无头的,3-3不是一种典型的主体性的样态
历史在中介他自身,但历史以什么在中介它自身?或者说当实体中介自身时的关键——这个自身的中介项是什么?而且它中介的两端、中介成什么样是不确定
实体中介自身当然就会有历史,但是它就是以历史来中介自身的吗?
还是它以其他东西来中介自己?
这时候我们会发现有三种不同的要素可以作为中介项,这三种不同的要素都具有历史性
♥一个就是历史本身,历史本身不是历史当中的历史事件,而是时间性的历史范式
时间性本身的样态在变,或者说历史本身就是本体论的历史
历史本身就是它的本体论史,简单来说就是物质史,只要我们把物质不仅看成是一个本体论框架下的物质,而是本身可以本体论化的物质
物质的物质性就在于它自己可以本体论化,它自己可以设立自己的本体论,自己设立自己的符号性秩序
在这个意义上讲,历史本身就是一种物质
历史本身就是整个游戏的版本更新,整个世界、整个宇宙,或者整个场,或者整个whatever everything ,whatever you call it,的整体范式的更改
整个一切的生老病死会不会变成老病生死,会不会又变成病老死生,会不会就是病老死,病死老,这个版本会变
有时间空间,它会变成空空空时,那会不会变成时时时空、时空空时
现在是有明确的、格块化的符号,那会不会本体论变了之后就没有了,我现在就不能说话了
历史本身就是本体论的历史,这是一个中介项
♥另一个具有历史性的中介项就是主体
主体具有历史性就一定会复数化,当主体历史化也就会复数化,然后会他者化
为什么主体历史化就一定会复数化?
因为主体的自我同一性背后一方面隐含了世界整体的可理解性、整体的可通达,另外一方面意味着本体论的单一性
这两个方面并到一块就是一种总体性,在一个符号学秩序、一个本体论里循环
所以由于历史本身意味着本体论的变更,本体论范式在历史上在不停的变更,(每)变一个版本,(主体)就不(再)是同一个主体
所以它需要有不同的主体性视域,比如在我体验到的这个世界,红色和绿色是一种颜色,在你体验到的世界,红色和绿色不一样,那我们的背后的操作系统不一样,怎么来体验这种不一样?
那就得有两个主体,不可能只有一个主体
另外一方主体会他者化,主体会去中心化,它不能够维系在一个中心上面,主体的意识焦点不能锚定在同一个上面
复数化、他者化的主体性就是人民,或者确定一点说法就是人民性
人民性意味着不同本体论的人,也就是不同天性的人,不同禀赋的人,不论聪明或愚蠢,只要是符号学生物,只要能够领会自己的历史性的符号学框架,有自己的意识、心灵,有自己内在性,然后可以用语言符号来交流的这种就是人
只要是人,我们就要坚持人民性,也就是要坚持这种复数性、他者性,坚持不要互相戕害
不要以我代他,用一个单一性的总体化的自我来戕害他人,要坚持复数性
这就意味着就不能两级分化,不能有一个很强的一级要把另外一级消灭了,这是第二项
第一项是历史的历史,我们就写历史
这边是站的是本体论,本体论的变化也就是时间
实际上时间真的会导致本体论差异,而且是本体论之间的差异,而不是本体论和本体之间的差异
第二项是人民,这里站着实际上是主体,还有一个主体间差异,主体间的差异就是他者
♥第三项是我们通常要说的——理论,它是由这两维来构造的
理论相对而言更具有中介能力、更具有中介性,这种理论是一种历史的理论
三者都有可能代表历史,这时的历史就不是那个历史本身了,这时的历史是实体的自我中介的过程,或者叫做历史进程、历史过程(process)
他们都可以代表历史过程
然后这个理论:
上面这一维代表符号系统
__________________
下面一维代表语言活动/话语
两个面向是不一样的:
上面的符号是具有自治权的,它具有自主权、具有自主性,这意味着上面这一维可以对应永恒轮回
下面这一维对应话语,对应制约,下面对应着辩证法的狡计
话语的维度意味着理论是自我设限的,符号的维度意味着理论是贫乏的
理论为什么能具有历史性?
因为它的符号系统是具有任意性的,它可以随意拼凑组合
理论的历史性在于它的符号性,在于它是一个信号系统,和一般人所理解的不同,理论的历史性不在于它的话语表达的现实,理论是符合当下的,任何理论永远符合当下,任何理论都可以解释现实
只要是个理论,具有符号性的自治性,具有一个结构主义自治性,任何一个荒谬理论都可以解释现实,都可以玩历史的游戏,都可以自称代表历史
因为它是一个信号系统,是一个悬浮的能值链
在这个意义上,理论代表符号系统内部的永恒轮回
理论可以模拟,或者说可以预先透支历史当中即将展开的本体论的变革,它的迭代
但另一方面,理论又是一种话语(discourse),它具有生产性
上面代表了理论具有某种均质性的亲和性,理论可以和一切非理论的符号系统亲和、接洽
但另一方面,它又是话语,所以它一定是具有一定的排他性的
为什么要具有排他性?
这个排他性(exclusion)通过exclude来include,就是通过筛掉不可能的(来选出可能的)
理论这种不停的话语在公共交往的场里具有异质性
理论具有生产性,它必须要生产出主体和客体,更重要的是,它要生产出主体的客体化
理论的一个终极任务就是要生产出主体的客体化,要生产出主体的自我异化
主体必须通过理论话语把自己当成一个不是主体的东西,当成一种物质力量,或者当成一个历史中介自身的一个环节,一个工具,或者一个对象、一个目标,又或者只是一个燃料
理论本身需要有这种生产力
所以两方面都满足的情况下,理论也具有历史性
一方面它是一个无脑的循环游戏,它有可能对也有可能错
另外一方面,它在这个过程当中是会试错的
一方面它在不停地给出无限的选项,另外一方面它也确实在试错,所以理论是有历史性的
任何一个理论都可能会经久不息,因为它确实实在会试错,因为它要展现出能够把主体客体化的能力,当然理论也可以反过来把一些客体再主体化
主体化和客体化在理论当中都是受限的
不存在一个从无到主体的主体化,而只存在一个从客体到主体的主体化
也就是说,在理论当中只存在已经是个客体,已经是个历史的工具、历史中介它的一个载体的你
我可以把你主体化,但是不能从零开始主体化
另外一方面理论也可以把主体客体化,但是理论却没办法无中生有,你可以把一个主体,一个生存论危机当中的人,让他客体化,让他去主体化,让他变成去经历某个崇高的事业,或者去投身于某项运动当中,但是你没办法通过理论凭空造一个客体出来
在这个意义上讲理论的符号性会分裂成绝对自由的主体性和绝对僵死的客体性
绝对自由的主体性意味着语言游戏可以瞎逼玩
绝对的客体性意味着符号系统的僵死的自我约束
这在符号的维度会有视差之间
在话语的维度则是相对的主体性和相对的客体性
这四个维度当中,(绝对的主体性)对应的是3-1,(相对的主体性)对应的是3-2 ,(相对的客体性)对应的是3-3,(绝对客体性)对应的是3-4
现在我们会看到为什么现象学家会这么容易就变成符号学家了,因为他们的理论姿态都是一种符号性(symbolic)的姿态,而不是一种descriptive的姿态
他们不承认主体和客体之间可以那么轻易的转化,而是两极管
理论的话语姿态中主客体是很容易相互转化的,所以相对把握到一个相对的主体性——主体可以时时客体化的一个维度,当然客体也可以主体化,但客体主体化的方式是作为主体而主体化的,就会是一个观念论
另一方面把握到客体主体化的内在张力的话,就会把握到一个相对的客体性,这个就是生存论
但在理论姿态当中绝对和相对是割裂的
绝对的理论意志和相对的主客体可以相互转化的理论活动之间的矛盾是几乎不可能被调和的
在这里我希望你能够明白一点,这是理论姿态的一个欠缺
但是我要说的是这个四元组就已经具有历史性了,它在哲学史上的运动就是这四种运动——现象学、观念论、生存论和符号学
所以理论本身也是一种历史性,而且理论可以作为中介项
所以我们要写成三者:历史、人民和理论
但要强调一点是由于理论历史化了,然后它也是人民化了的,它是由这两者双重决定了的,所以理论更确切地说是理论家
所以是历史、人民和理论家作为三元组
三元组的每一项都有可能成为实体自我中介的中介项
那么这个时候主体还有什么位置?
由于这三项都通通不是主体
第一个(历史)是主体的命运,不是主体
第二个(人民)是主体的他者他人,不是主体
第三个(理论家)是主体的话语或者是主体的思维精神,也不是主体本身
第三个理论家的姿态、这个身份是主体所面对的,可以说是符号学异化的一个身份,就是主体的精神,但主体的精神不是主体本身,主体的思维理论不是主体
真正的主体是什么?
也就是说在这个过程当中,本来以为形而下和形而上的两个位面被主体所中介,但是这个时候历史横插一下:“放屁,你滚一边去!” 所以这两个位面不是由主体中介,而是由历史的客体(historical objects) 来中介的
但关键就是不知道这个历史的客体是什么
这个历史客体可能是历史本身,有可能是人民,有可能是理论
我们现在已经明白,中介后验和先验,或者形而下和形而上两个位面的不是主体,而是历史的客体
这个时候主体会是什么?
主体性还是有它的位置的,主体是实践的单元(unit of practice) ,一个实践的单元是一个主体
实践单元可以有很多种,这取决于主体处在什么样的环境,处在什么样的社会关系网络,什么样的时代
比如说对于M同志,它可以是一些北东西南可以是它的实践单元,或者一些magazine 、小册子,还有包括他组织起来的ti1
我们要强调一点,实践的单元为什么会代表主体?
因为主体的客体化就有一个专门名词,就是实践
主体按照理论的话其实不存在,但是主体的不可能的实存就是实践
而实践本身是物质性的实践
为什么?
因为主体本身也是物质,主体本身是物质的主体化的产物、副产品,所以主体本身具有物质性,我的精神,我的思维,我的活动本身具有物质性,我可以让它具有物质性,这种让具有物质性,可以说是个二阶物质性,但是也是物质性
比如说我可以让我手指头动起来,我可以对他发号令,可以驱动他,这种驱动就叫做实存
主体就是不可能性,是一种不可能的实存
主体的不可能性就意味着它本身作为一个物质,它可以让其他物质所设立的本体论秩序被临时的颠覆,被临时的颠覆的方式就是主体自己物质化、自己设立自己的本体论,设立他自己的临时的本体论或者长远的本体论
比如你受了苦刑,按道理你再也吼不出来了,也没办法逃脱了,但是你的意志力,你在你的对理想的坚信,你可以让你受了那个苦刑就不会崩溃,再苦的刑都能承受下来
主体可以临时地颠覆这些本体论秩序,这种临时颠覆都要靠内在性,内在视域,内在体验,要靠我们内在性中介
主体这时发现自己的中介永远是内在的中介,发现自己的中介永远是一种有限的中介,不是一种无限的中介
所以你要意识到而它必须具有单元性,这种内在性支撑了它的单元性,它一定是个单元,它一定要有内在性,它一定要建构起内在性,这个内在性意味着这个体验就是它是一种有限的体验
哲学上那些伟大的有限性原则就是在一个实践单元的内在性
内在性意味着它会是一个突破,内在性的单元性(singularity)意味着或者它会是一种对于既定的本体论秩序的一个异质性
在这个局部,在被慢慢培养孵化,所以它必须是内在性,然后它必须是有限性
有限性,意味着它必须是偏颇的(partial)、狭隘的,但这种狭隘性、偏颇性意味着可以来刺穿之前的那个搭建好的本体论框架
当然并不是说外面的本体论体系本身就是整全的,只要物质本体论化,过程中就会有副产物,副产物就是主体性、就是意识
然后这个主体性意识投身实践,靠内在的自我坚持、自我意志,所谓主观能动性投身入实践,这种实践在局部就可以设立新的(内在的)局部的本体论秩序
永远不要把这个局部看成是有一个整全的场域,然后是其中的一部分
这个局部性是由内在的总体性维持的,内在的总体性,什么意思呢?
你从不可能从一个视角——上帝视角说这是局部的,因为上帝视角比如说莱布尼兹的上帝视角,他做一个究极单子,他可以看到其他一切单子,这是不可能的,这不符合辩证法,不存在这么一个单子
局部意味着你对于内在的主体的意志,或者体验它的意识体验来讲,这个局部就是一切,这个有限就是一切、就是无限、就是一个不可突破的、绝对的囚笼,或者说一个绝对的整全、一切
所以越是坚持一种内在的无限性总体性,越是坚持一种有限性
坚持有限性的方法不是说我可能是错的,我们再瞧一瞧什么的,坚持有限性的方式,就是说我对于降临在我的主体视域内的真理,忠诚、效忠到底,我只需要把它坚持到底
内在总体性推到无限的时候才能成为一个不会被其他部分给消解掉的,才能成为一个本体论上独立的一个单元
我看到世界就是这般,没有例外,没有剩余
所以在这个意义上讲,要成为一个实践的单元,在理论上得是一个认定一套理论坚持到底的姿态
这会有一些代价,比如说在理论姿态上会没有办法撤回,行动就意味着理论活动到此结束
至少在这一段行动当中,在这个单元性的行动当中的理论要坚持到底,要信任你的理论
哪怕你明知道从本体论上,从哲学上来讲,不会有一个理论绝对正确,但是你要把理论坚持到底,你不能时刻准备着调整这个理论,你可以在这一段结束之后反思修正,否则你不会有真的实践
实践意味着这种内在的闭合,意味着你把你的那个局促的、注定狭隘的,但这个狭隘在的内在看来就是普遍就是正当,一切就是放置四海而诸准,因为这个四海是通过你的内在视域被呈现出来的,是经由你的有限性的中介的,是经由你的内在性来中介的
所以这时,主体知道它的使命,或者知道它存在的意义就是为其他主体,或者为人民,为历史,或者为理论,为整个世界秩序,当然如果他存在的话,为他来突破他自己,更新改变改善他自己,或者成为他自己,坚持他自己
在这个意义上讲,我们意识到主体也以一种有限的、内在性的方式中介了实体
在这种意义上讲,主体的坚持到底会导致群体性地领受一个理论,或者叫一个主义,群体性地都坚持一个主义,然后都一个unite,一个LEADER
这两种情况下,它就会产生一个unite of practice
它具有一个历史性的重大的一个实践单元,一种类型的实践单元,实践单元的字母是P开头的(Party)
现在已经把这四个环节讲清楚了
回过头来,我们就会发现有三项:历史,人民和理论家,这三项互相不知道哪一项是中介
但会有个额外项,额外项就是实践单元
实践单元是游离的,这三个是自成一体的,但是如果仅停留在这三个当中的话,就会导致你仅是个理论家,你只在搞理论
一定要有实践单元,才能说你是在实践,才能说你的主体在客体化
相当于你在以你的内在的有限性,同时也是一种绝对性来撬动世界历史的本体论,撬动它的整个符号学秩序,在革新,在改变,在实践
实践单元有很多种,你们可以自己在合法的情况下,一定要合法的前提之下(进行实践)
自己在QQ群里面,三五好友平时读书互相敦促一下也算,家庭里互相结成利益和意志的一个和伦理观点的一个攻守同盟也算
有多少种生活方式,就有多少种实践单元
哪怕你抠鼻屎的时候,你手指跟那个鼻孔都形成一个实践单元
但关键问题是在这些大的框架里发现比较有意义的体系,所以说4-的本体论上的差异是与前面的差异紧密联系着的
前面的场域论上这个4里面的3加1的 这个3是什么,3当中的2加1的1是什么,是最重要的,还有这个1、这个实践的单元的形式是什么
是state 还是超state ,即所谓的ti,还是pre-state
你要想一想,要思考思考实践单元是什么
它不一样的话,对应的就不一样的
3的话就目前来讲通通都是state ,它闭合了,中介了,最后是被state或者是SA给中介掉了
2的话,也可以看成是pre-state和这个post-state 间的对立
而1的状态是处于一个pre-state= post-state,这两个相等的一个状态
1里面是相等的一个状态,实际上没有实现,不就是ti1,ti1是pre-state,它又是post-state
那二的话,是pre-state,和这个post-state 之间对立的这里就是你可以看人是SD of Russia ,这个可以看成是ti2,他们两个是对立的,所以4-2很明显是L主义
第三个的话就是state 来调和这两个玩意儿,把它调和掉了,中间还搞了个傀儡ti3 ,ti3是不是傀儡的,但是一开始肯定是具有它的国际性的
最后的4-4则是一个探索,是一个面向未来探索,比如说这前面三项的其他的组合会在4-4里面一个理论的试验,因为这三个组合只穷尽了这里面的三个范式,我们知道这三项如果排三个的话可以有6种情况,3乘以二等于6种情况,这前面这三项只经历了三个范式,MLS分别代表不同的范式
所以这代表未来,在某种意义上,在我们这里,我们的过去其实也会折射在这个未来当中
实验性的会付出代价,有的时候是很惨痛代价,悲剧性代价,但是我不能说他是(邪恶的),他肯定是理想主义的,他本意不是邪恶的,它具有一定的正当性,它是一种实验,CP
那好,就讲到这边,就讲到这里
__________________
4-实践
基本前提:与3字头(观念论)结构不同,4字头里,符号化的中介项不是主体。客体会自己中介自己(自己符号化),自己产生原初精神,自己设立自己的符号性背景,分裂为ontological(本体论的)和ontic(本体的)两个维度,实体是主体化的(世界运行的方式就是主体化,就算主体死了,也会生生不息地生出有限性的意识位面出来)
实体中介自身会有历史(历史代表着实体自我中介过程),但是需要中介项。拥有历史性的中介项可分为三种:
♥1.历史本身/历史的历史(主体的命运)(不是历史事件,而是变化着的时间性的历史范式),历史本身即本体论的历史(类似游戏的版本更新,本体论间的差异),简称物质史——这里的物质不是本体论框架下的,而是可以自己本体论化的;
♥2.人民(主体的他者)(必然复数化、他者化——人民性),主体的自我同一性,背后蕴含着世界整体的可通达、可理解性和本体论的单一性。历史本身意味着本体论的变更(不可能只有一个主体,主体间的差异)。人民性揭示了主体不应该两极分化
♥3.理论/理论家(主体的精神、思维、理论)(历史化和人民化的,由前两项双重决定)【二分:上面代表拥有自主性的符号系统(对应永恒轮回,表明理论的自我设限。任何自制性的符号系统都可以解释历史,不断试错),符号系统二分为绝对自由(可以瞎逼玩)的主体性(3-1)和绝对僵死(自我约束)的客体性(3-4);下面代表话语(制约,辩证法的狡计,是贫乏的、排他的,具有异质性。终极任务是生产出主体的客体化),二分为相对的主体性(3-2)和相对的客体性(3-3)】理论中只存在客体的主体化和主体的客体化,不存在从零开始主体化和客体化(不能白嫖主体和客体)。在理论中,绝对和相对是割裂的、不可调和的(理论姿态的欠缺)
本来3字头认为形而下和形而上被主体中介,但是历史的客体插进来取代主体(它可以是上面三者之一)。
主体是实践的单元(unit of praxis)实践的单元作为上述三者的游离的额外项,取决于时代背景,可以有很多种(比如对于M同志,实践单元可以是北东西南、小册子、ti1……)。实践是主体的客体化,是主体的不可能之实存(本来主体在理论上不存在)。实践是物质性的实践,因为主体本身也是物质主体化的副产品。主体可以“让”自己的思维和活动具有二阶的物质性(比如可以让手指动起来),主体的不可能性意味它可以让其他物质所设立的本体论秩序被临时颠覆(主体自己设立自己的本体论。比如人受酷刑时,他本身对理想的追求可以让他坚持下去)这种颠覆要靠主体的内在性的有限中介(内在性支撑了单元性的实践)。有限性就是在一个实践单元的内在性里发挥作用的,这意味着它对既定本体论秩序的抑制性。有限性意味着必然的偏颇和狭隘,这可以使得它能够刺破既成的本体论秩序(局部性是由内在整体性维持的,因为外部的整体性不可能被把握,所以内在的整体性就是一种无限)坚持有限性就是对降临到自己内在视域的真理的忠诚到底之态度,代价就是“行动代表着理论到此结束”,只能在行动结束后进行反思。在实践中,主体以一种有限的方式中介了实体。
当主体群体性地坚持一个主义,那就产生了一个历史性的重大的实践单元(与派对同样的英文),那个人是4-4,是对未来的试验。
__________________
4字头里,符号化的中介项不是观念论的主体。历史客体会自己中介自己(自己符号化),自己产生原初精神,自己设立自己的符号性背景,分裂为ontological和ontic两个维度,实体是主体化的(世界运行的方式就是主体化,就算主体死了,也会生生不息地生出有限性的意识位面出来)
实体中介自身会有历史(历史代表着实体自我中介过程),但是需要中介项。历史性的中介项可分为三种:
♥1.历史(主体的命运。本体论的版本更新,物质史/生产方式史,物质自己本体论化,设立自己的符号秩序)
♥2.人民(主体的他者。复数化)
♥3.理论家(主体的精神。理论是历史化和人民化的。理论二分为自治、亲和、绝对自由的符号系统和生产、排他、制约的话语实践)
话语是总是相对的,理性的狡计。话语的功能就在于生产出主体的客体化/异化(将主体当作观察、预测的现成客体),客体的主体化,不存在从零开始主体化和客体化(不能白嫖主体和客体)。
符号:绝对主体性(3-1现象学)
绝对客体性(3-4符号学)
话语:相对主体性(3-2德国观念论)
相对客体性(3-3生存论)
现象学不承认主客体可以随意转化。德国观念论会把握到主体的客体化(先验客观的范畴),生存论会把握到客体的主体化(上手之物,世界的世界化)
在理论中,绝对和相对是割裂的、不可调和的(理论姿态的缺点)。
3字头认为形而下和形而上被主体中介,但是实践会用历史客体来取代主体(它可以是上面三者之一)。
历史、人民、理论家都不是主体本身。那么主体本身是什么?
历史主体是每一个实践单元(组织、杂志、party、读书会、生活方式、抉择、据理力争)。实践是主体的客体化,是主体的不可能之实存。实践是物质性的实践,因为主体本身也是物质主体化的副产品。主体具有二阶物质性,即它本身是物质,但却可以调动其他一切物质。主体的不可能性意味它可以让其他物质所设立的本体论秩序被临时颠覆。(主体自己物质化,设立自己的本体论。比如人受酷刑时,他本身对理想的追求可以让他坚持下去)这种颠覆要靠主体的内在性的有限中介(有限性、内在性支撑了实践的单元性)。任何一个能够撬动既有本体论秩序、促进本体论更新的行动,都是一个实践单元,都是主体的客体化,主体的ex-sistence。促进物质/实体的自我中介,就是在推动历史。
有限性意味着必然的偏颇和狭隘,这可以使得它能够刺破既成的本体论秩序。(局部性是由内在整体性维持的,因为外部的整体性不可能被把握,所以内在的总体性就是一种无限)坚持有限性就是对降临到自己内在视域的真理忠诚到底,代价就是“行动代表着理论到此结束”,并用自己的理论体系在实践中去含括异质性他者,只能在行动结束后进行反思。在实践中,主体以一种有限的方式中介了实体。
当主体群体性地坚持一个主义,那就产生了一个历史性的重大的实践单元(party)
3(历史、人民、理论三位一体)+1(实践单元)
4-1(政经意批判,M)
4-2(现实的正统化,L)
4-3(建设理想社会,S)的本体论差异来源于理论家、不同历史情境中实践单元的差异。
本体论:
1=前国家=后国家。M、E的国际通讯
2=前国家(Social Democratic Party)VS后国家(第二国际)
3=国家(苏、第三国际)调和前国家VS后国家
123只穷尽了历史、人民、理论三元组合的三个范式,4-4则会继续穷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