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王德峰】马克思哲学导论(第十八讲)全20讲-附笔记资料-复旦大学课程

2023-08-04 13:29 作者:儒馬相道  | 我要投稿


 

第十八天

简要回顾第三讲:

个人与社会的关系。社会怎么会成为抽象的东西与个人相对立?当然个人是无数人组成的,当然这也不是简单的集合。所谓社会是人与人之间的交往,而交往形成了确定的交往形式,我们叫社会关系,而且它还可以制度化,经济、政治、法的制度。我们每个个体受制于这个制度的威力,我们无法选择,我们比如在今天恰好被抛到资本主义时代的社会里面。我们没任何自由,社会于是显得是在我们之外的、规定我们的异己的力量。

马克思的理想:从历史的研究中得出重要结论——迄今为止我们所处的人类社会是真正的人类社会的史前阶段。个人与社会的对立表明了这一点。这个人类社会的史前时期以最后一个社会对抗的形式而告终,资本主义。随着资本主义扬弃,就进入了真正的人类社会。在其中,个人与社会不会对立。就如《共产党宣言》当中的一个论断:每个人的自由的发展是一切人自由发展的条件。我们今天作为个人都是偶然的个人,不是有个性的个人,我们都不得不放弃个人的理想而服从社会的一般运动,只有偶然的例外。哲学是我的职业饭碗,也恰好是个性的理想。

谈谈马克思关于个人在世上的作用,马克思和黑格尔的思想根本区别在哪里?

有许多人对马克思的误解在于:马克思只是用历史发展的客观规律取代了黑格尔历史理性的概念。

按黑格尔历史哲学,历史的理性借助每一个在历史舞台上活动的个人作工具展开了理性自身的事业。拿破仑很了不起,但也只不过是历史理性发展到这个阶段要展开自己这个环节时使用的工具。

历史当然是无数个人的活动,但无数个人主观的愿望和活的目标意图并不能真正实现。他个人的活动的结果每每超过了他个人意图之外,一种客观的结果规定了你的目的是否在某种程度上能否实现。这种结果是种力量,这种力量有它的客观根据,根据就是客观的世界精神,内在是个逻辑(理性的逻辑)。人告别动物时,有了精神的种子。后来的全部现实内容都隐藏在种子里。假如有人年纪轻轻死了,没关系,有人会取代他。理性的环节成熟的时候会在茫茫人海中召唤到那个英雄。

误解马克思是认为个人成了历史发展规律为自己开辟道路所使用的工具,这其实就是黑格尔。这种理解是误解——马克思并没有从逻辑上预成的历史客观规律。历史发展客观规律和自然界的客观规律不是同一种规律,即历史必然性不等于自然必然性。自然必然性本身是非时间的,没时间性,它可以不断地在实验室里重复。第一,历史规律不是这样的,它不是一种超时间的,可以不断被重复的东西。第二,我们处在历史必然性当中,必然性是前人活动的结果,前人的自觉活动、能动的活动产生出了结果是后人活动的前提和条件。对于这些条件我们当然无处选择,这里体现了必然性。而我们的活动又改变了这些条件本身。个人在这里意味着什么?每个人人性的伟大创造确实改变着这一代人所接受的活动条件,真实的文明的创造都来自个人,这种创造之所以可能当然是由于历史的必然性发展到这个阶段,但个人的创造一定在他所对这个活动条件的改变种打下了个性的烙印。第二个方面,历史规律似乎和个人活动相分离,并且反过来支配个人,这只是人类时期的异化现象。有些个性的创造在历史的阶段中产生了又消失了,这是异化。每个人作为人的全面的丰富的发展都依赖着他人的个性创造,个人的自由全面的发展是马克思的理想。假如我们只是历史客观规律发展的工具,个性是毫无意义的,它只是工具罢了。而马克思认为人类社会的真正目标是实现人的社会性,而人的社会性是脱离不了个性的。所以马克思说了个人是社会存在物。

至于个人必有一死,表面上是类(不朽)对个体的胜利,但历史是什么?历史就是前后不断交替的世代每一个人的创造的结果。创造者会死亡,后继者继承前人的成果来实现自己的个性。所以这样的逻辑就来了:每一个人即是历史的剧中人物,又是历史的剧作者。这两者的统一,叫个人。剧本没有被预先编好,虽然我们确实预先进入了剧本,是不同角色。马克思的历史发展规律绝对不是剧情本身。这个比喻非常重要。剧情还是许多个人的活动产生出来的。这两者统一。这一点,马克思的思想和佛学思想相同。佛学说业力。我们的活动是受业同时又是造业受业和造业的统一历史必然性就在其中业力的流转

马克思的历史必然性观念和佛学的业力流转观念吻合,只不过用语不同。马克思历史发展规律根本没超出业力流转半步。所以每个人的个性都是伟大的,他应该尊重自己的个性,因为他将造业。所以人类社会状况的改变,每个人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我们今天受了资本主义之业,我们也在造业,我们所造的业将要加速资本主义的灭亡。信不信?资本主义的必然扬弃是不可避免的,因为它自己的发展都是借助每一个人的感性活动,而每个感性活动都应该是被每个人领会到的,但如果它被压抑被取消了,那么资本主义本来赖以发展的感性的力量本身反过来要求急速扬弃资本主义社会关系。

 

 

 

 

第二讲 感性社会与物质生产

 

第一节 感性活动的实践性质

什么是实践?要理解西方哲学的用法。是指这样一种活动:它创造和改变社会关系。

假如我们日复一日从事白领的活动,并没有改变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的话,这并不叫实践。

实践在马克思之前向来被认为是纯粹思维的活动。理性的一种活动是用来建构人与人的关系,康德的思想。康德:理性有两种用法。理论用法形成关于自然界的知识,实践用法形成人与人的关系。

马克思:社会关系在人与自然界打交道的感性活动中创造了或被改变了。感性活动不限于物质生产,只是主要方面,主体部分。在马克思之前的人看来,它们只是必须进行的活动,而不是社会关系的根源。

比方说生产关系哪里来?是上帝的意志的体现吗?康德的回答是理性:比方说私有制建立在理性的基础上。手表是私有财产,手腕是一种物、手表是一种物,此物无法占有彼物,私有财产的关系是法权关系,并不建立在感性存在中。假如手表在书桌上很久没人动,能不能说书桌占有了手表,这太荒唐。是人格这个超感觉的、理性所能发现的存在物占有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所以就是人格之间的关系,社会关系的成立以人的理性为前提。

父子关系,血缘关系是生物关系不是社会关系,父子关系是两个人格之间的关系。所以理性的运用建构了人与人的关系,一切社会关系,即超出自然关系之上的社会关系。听上去很有道理。康德完成了对人的抽象,两个方面,双重存在(肉体和人格)这两个世界的关系,他没办法讲清楚。现象界和智思界有鸿沟了,他想弥补,写了判断力批判,讨论美和审美经验的可能性。审美经验是感性的,但是它并不是关于自然界的感性经验,审美经验是社会的感觉。在判断力批判,康德想完成人作为自然界的存在和人作为社会存在物两者之间的统一。努力并没有实现目标。这种鸿沟以它在判断力批判的美学理论当中继续作为内在的构造保存着这个鸿沟。

《哲学的贫困》:“经济学家蒲鲁东先生非常明白,人们是在一定的生产关系中制造尼龙、麻布和丝织品的,但是他不明白这些一定的社会关系同麻布亚麻也一样,也是人们生产出来的。”

社会关系和生产力密切相连。生产力就是人与自然界的关系。社会关系就是人与人的关系。两者密切相连。我们不能人与自然界的关系与人与人的关系分开来各自独立。人与人的关系同时就是人与自然的关系。

《1844》:“男人与女人的关系是人与人最自然的关系。”这种关系表明人的自然的行为在何种程度上成为人的行为。男女之间属人的关系表明它是爱情。“通过感性的形式,作为一种显而易见的事实,表现出的人的本质在何种程度上对人来说成为自然,或者自然在何种程度上成为人具有人的本质。因此从这种关系就可以判断人的整个文明的程度。”——人改变自然物创造出自己所需要的生活资料来,这当然是人与自然的关系,但人要做成这件事情离不开人与人的关系,所以不能把人与人的关系,即社会关系,是可以通过脱离人与自然的关系可以产生出来的,如康德那样,用纯粹理性自身就可以建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来。

马克思批判蒲鲁东的话表明,人的物质生产有双重产品——马克思历史唯物主义学说的基本洞见。假如有人问你们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洞见是什么,用一句话来表达:人类社会的物质生产有双重产品,一方面是生活资料的生产,一方面是人与人之间关系的生产。

生产关系不是理性的产物,是人与自然的打交道即感性活动同时被生产出来的人与人的关系。比方说,封建地主对土地的所有权是种生产关系,这种生产关系来自理性的某个环节吗?假如是,这种生产关系就没有统治与被统治的关系在里面,没有对抗性在里面。生产关系是人在一定的历史阶段上人对自然的关系的产物。假如是理性的产物,我们应该制造出人与人平等的社会关系,而不是一部分人支配另一部分人,统治另一部分人,奴役另一部分人,包括杀死另一部分人。这种关系怎么可能从理性种来呢?这种关系本身是非理性的。

第一节的第一条讲的就是历史唯物主义学说的基本洞见。生产关系本身也是被生产出来的,被人对自然界的改造活动即感性活动生产出来的,于是感性活动就具有了实践的性质,即创造人与人关系的性质。我们必须把实践看成是在感性活动中发生的,即把人与人关系的创立或改变看成是感性活动中发生的事情,而不是在人的头脑中发生的事情。想要用我们的头脑来设计美好社会,最早是由柏拉图做出来的,用人类理性建立最好的社会秩序,叫理想国。

 

课间问题——为什么自发分工必然就等于私有制?

比方说一般意义上,体力或智力天赋上的差别导致的分工还并没有产生私有制,而是在部落突破自己的范围和其他部落进行交往的时候会导致一种分工,这种分工最初的前提是自然环境的差异(农业和畜牧业)。我们定居农耕、自然村落,畜牧业逐水草而居。定居的农业生产方式当中,对生产工具的要求越来越高,因为我们要抵挡自然界的变化,不能保证每年都风调雨顺。生产工具要预防灾害的年份,所以要积累更多,农产品收获量大的前提是劳动工具的进步。对农业劳动效率的提高取决于生产资料的发展。这种情况下就表明了自然必然性,这不是理性设计的自然必然性,就是我们不得不进行劳动积累,不得不扩大剩余劳动。我们当下存活所需的劳动是必要劳动,在存活所需之外的劳动是剩余劳动。这剩余劳动量的提高取决于生产工具的进步,生产资料的扩大。而生产资料的扩大就肯定取决于一部分人和另一部分人从事分工,专门从事生产工具的生产才可能保证生产工具的发展。一个人样样都做,生产工具不可能发展,比如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它的手工业发展是受到限制的:自己纺纱织布耕种,当然有一定程度上的分工。分工就导致了交换的必要性,交换是以什么方式来交换?前提就是私有,不是你需要我就给你,而是必须和你进行商品交换,不是产品交换,产品交换就是按需分配。人类最初阶段肯定会突破家庭范围、部落范围,最初家庭是唯一的生产关系。我们不要想象一个个人拥有他们的东西和别的个人交换——这种独立的个人是历史的结果不是历史的前提。我们在资本主义社会按照资本主义的现实倒推人类历史的起点,一个猎人和渔夫在交换——最初的交换不是个人与个人,是部落与部落交换。私有制最初并不是个人私有制,是部落分化以后,一部分阶层拥有生产资料。部落与部落之间的战争也是交换的通常形式,奴隶制就这么来的。

第二点,一切私有制的生产关系都是社会权力

对生产资料的占有就本身包含着对他人劳动力的支配,这种社会关系叫社会权力,不是政治权力。

口袋里有很多货币,两种消费途径:假如去买生产资料意味着什么?买再多的皮鞋也不能支配别人的劳动力(满足消费欲望)。假如买一千台缝纫机,意味着工厂(购买生产资料,要么自己购买要么委托别人去购买,总而言之是投资,理财)。你不理财财不理你。什么理财?让多出来的货币进入资本市场,这是间接投资。总而言之就获得了对他人劳动的支配权,social power。

 

离开复旦两种选择,要么抓住social power,要么拿salary。

 

联产承包制的个体农民小生产者为什么荒废土地前往城市?或者农民用大量农药加速生产,使产品不安全。于是重要的问题是教育农民,但农民是教育不好的,不是说他们天然的德性不好,是他们要生存。

讲到这里心情未免沉重起来,但没办法,市场经济不相信眼泪。但我们要在从事资本主义生产的同时加入限制它的社会主义元素。就像马克思和恩格斯当年为无产阶级八小时工作制而奋斗,这个目标实现了并不是资本主义瓦解了,但这个目标还是要去争取。国际工人协会成立。资本主义如果不能包含自己的对立面,即社会主义,就活不长久了。(老子的思想)

 

第三节 生产方式的矛盾运动

这个矛盾运动就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以及这种矛盾会不断导致生产关系的变更。

为什么会有这种矛盾运动呢?生产力和生产关系本来是统一体,它们怎么会有矛盾呢?

首先要说明生产力为什么必然发展。生产力的必然发展不能还原为人类智力的必然进步,多亏有人类发明了新的生产工具,于是生产力发展,误解。如果这么理解,瓦特发明了资本主义。否则历史唯物主义变成历史唯心主义。生产力的必然发展是由于当我们去满足第一个需要的时候用制造生产工具的方式去满足人的生存需要,即劳动开始了——假定这是历史的第一个需要被满足的方式,是用生产工具来满足。第一个被满足了的生产需要和它所需的工具,它本身会被人领会到。人从自己的生产工具中发现人类的自由,当然是感性的自由,于是新的需要必然产生。

我们既然能做到这一点那么我们还可以做到的更多。需要被满足人口就增多,人口增多就产生新的需要。原始社会的共同体是部落,人口的增长导致两条路,要么一部分人饿死,要么这部分人到新的地方生存,找不到饿死。人口增长的压力必须用劳动来解决,不能把多余的人饿死,否则就没有社会共同体的自我认同(认同同一个祖先或者被崇拜的图腾)。——这一切都导致生产力必须发展,从已经满足了第一个需要的手段当中人发现了新的自由的可能性,第二由于需要导致的人口增大导致新的需要的产生。这都是必然的,不是想象出来的。

可以把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理解为内容和形式

生产方式的内容是什么,就是人改变自然物的能力,人赢得自然界自由的能力,形式就是生产关系

所以每一种生产力都有它的社会形式,机器的社会形式就是资本。机器叫内容,资本叫形式。内容在展开,终于要挣破形式对它的束缚。为什么一定突破?按照原来的社会属性所形成的生产力应该得到保存,而不是丧失。

马克思1846年:“人们永远不会放弃他们已经获得的东西,然而这并不是说他们永远不会放弃他们在其中获得的一定的生产力的社会形式。恰恰相反,为了不致丧失已经获得的成果,为了不致丧失已经获得的文明的果实,人们在他们的交往方式不再适合于既得的生产力的时候,就不得不改变他们继承下来的一切社会形式。”

比方继承下来的行会规则,手工业行会的生产关系。“例如各种特权,行会和工会(农业工会)制度,中世纪的全部的规则曾经是唯一适合于既得的生产力和产生这些制度的先前存在的社会状况的社会关系,在行会制度及其规则的保护下,逐渐积累了资本、发展了海上贸易、建立了殖民地。而人如果想要把这些果实赖以成熟起来的那些形式保存下去的话,他们就会失去这一切果实,所以就爆发了两次霹雳般的震动,即1640年和1688年的革命(英国资产阶级革命)。”

1640年,克伦威尔带着十字架以上帝的名义和贵族战斗,斗争的结果是谁都消灭不了谁。于是人们想起了洛克的学说,1688年光荣革命不流血了,形成了君主立宪制。三权:立法权,行政权和外交权。外交权给王室,立法权给第三等级,行政权给贵族。——英国革命的原因:保存获得的果实。动产要赢得自由,必须战胜不动产

这是个辩证法:我们在某种一定的形式下赢得的成果如果要得到保存,一定要改变它的形式。中国人:马上得天下并不能马上治天下。骑马打仗得天下,获得成果,但要保存成果,必须改变方式。

新的社会权力要取代旧的社会权力,直到共产主义形成的那一天,生产关系才不是社会权力。

 

第一点讲了生产力的必然发展:它一定要突破它旧有的社会形式,生产力的社会形式就是生产关系,他的必然发展就使得他原来的生产关系不能包容它。

第二点讲这种变革的动力来自哪里?当然来自于人。来自于人的什么?来自一部分人的新的感性意识的形成

以欧洲中世纪做例子,三个等级,由于政教合一。第一个等级教会,第二个等级是贵族,第三等级是市民、手工业劳动者和商人。资本主义取代封建社会的动力,第三等级形成了新的感性意识——手工业劳动者在封建的生产关系中劳动,服从行会制度和规则,虽然如此但手艺是他的,个人的生产工具还是属于他的,所以在他的手艺的积累和有限的动产的积累当中,他终于发现了他在封建主义生产关系的劳动是偶然的桎梏,对他是种束缚。他从自己发展的手艺和他的动产当中看到了个人自由劳动的可能性。这种发现叫手工业劳动者的新的感性意识(动力)。这种意识为封建社会的意识形态和价值体系所不能包容。在行会制度中,每一个帮工和学徒都尽着自己对行会家族的忠诚,守护他们的荣誉,而现在,在个人自己的积累当中发现了自由。新的感性意识,即奔向个人的自由劳动。另一部分是商人,由于展开了广泛贸易积累了大量货币,除了消费毫无用处,为了实现货币的自由就必须购买土地。但土地算不动产,它属于贵族世袭的所有权。这撼动不了。于是商人在他口袋里多出来的那么多的货币当中发现了战胜不动产的可能性。封建的庄园经济无法维系,大量的奴仆被驱散、逃亡奔向城市,因为贵族的钱被商人交换走。商人终于战胜贵族的前提是资本要起来,行会不听商人的话,商人对行会师傅说你应该按照我对市场的了解来组织生产,你应该生产什么以及应该生产多少。行会师傅不听,只认为他的主要目标就是周遭有限地区老顾客的需求,以及他在这个社会当中等级的地位,并不感兴趣货币的增值。商人等待着那些行会中带着手艺逃亡出来的人,以及来自乡村的被驱散了的半农奴(行会门槛高,不可能接纳他们)。这些一无所有的、同时自由的劳动者,有商人等着他们。商人口袋大量的货币和这些人结合了,资本主义终于诞生了。

资本主义的主要标志就是——在市场上能买到一种特殊的商品,叫劳动力。这种劳动力怎么出现的?是封建社会的解体带来的,贵族和行会手工业的衰弱带来的。而这种衰弱是第三等级新的感性意识带来的。

今天动产是充分自由的,口袋里有足够的货币可以购买一切,包括土地。整个西方资本主义诞生的最初阶段可以概括为一句话:动产战胜不动产的过程。——这叫资本的原始积累

【王德峰】马克思哲学导论(第十八讲)全20讲-附笔记资料-复旦大学课程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