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近代史必背】各大重点事件一遍背完,完整逻辑框架梳理

2023-08-04 13:29 作者:要长脑子喽  | 我要投稿

民主革命:

  • 旧民主革命

1851--1864年 太平天国运动(农民阶级) 民主革命的准备阶段

起因 :连年不断的自然灾害。

:清政府的沉重捐税和地主的土地兼并和盘剥。

:鸦片战争后,外国产品大量涌进中国,使沿海农民和手工业纷纷失去生计。

经过(兴起发展)建国号:金田起义:1851年初洪秀全在广西桂平县金田村宣布起义建国号太平天国。

建地位:东乡称王:洪秀全在武宣东乡称“天王”

建制度:1851秋太平军攻占永安。整顿建制,分封王爵,初步建立政权。

建都城:1853年初攻占南京,改名为天京,定为都城,正式建立起与清政府对峙的农民政权。

结果:失败标志:天京陷落

1.主观原因内部:①上:战略上的失误

②下:农民阶级的局限性

2.客观原因外部中外反动势力勾结

意义:国内环境:①农民阶级:同中国以往的农民战争相比,在思想上组织上都高出一筹,是中国几千年来中国农民战争的最高峰。太平天国后期提出了在中国发展资本主义的第一个方案。

②封建主义:加速了清王朝和整个封建制度的衰落和崩溃。

③帝国主义:反封建主义的同时,担负起反外来侵略任务。

国外环境:太平天国运动同波斯、印尼、印度等国人民的反殖民主义的斗争,相互推动、相互影响,共同打击了西方殖民者

告诉我们:仅仅只靠农民阶级是无法拯救当时的中国的。

1911--1912年 辛亥革命 真正意义上的民主革命

起因:①全民族:民族危机加深,社会矛盾激化是辛亥革命爆发的主要原因。

②封建阶级:清末“新政”的破产是辛亥革命爆发的重要原因。

③资产阶级:资产阶级革命派形成,并成为革命的阶级基础和骨干力量。

经过:爆发前 建组织:1905年,中国同盟会在日本东京成立,中国同盟会是第一个全国性的统一的资产阶级革命政党。

立纲领: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为政治纲领,并将其阐发为“民族、民权、民生”的三民主义。

爆发时:1911年10月10日,辛亥革命武昌起义役成功。

爆发后: 建国:1912年元旦,孙中山在南京宣誓就任临时大总统,宣告中华民国成立

立法:孙中山领导的临时政府颁布了《中华民国临时约法》,成为了中国历史上第一部资产阶级宪法。

结局袁世凯窃取革命果实,就任临时大总统。

意义:(1)积极:对内:推翻了清王朝,结束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

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使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

对外:沉重打击了帝国主义侵略势力。

(2)消极:辛亥革命没有完成反帝反封建的任务,证明资产阶级共和国方案在中国行不通。(局限性)

  • 新民主革命

1919年 五四运动工人阶级)

起因:1919年巴黎和会上中国外交的失败,英、法、,美等国将德国在山东的权利转让给日本,引起了中国人民的强烈不满和愤慨。

经过:主体:第一阶段:运动前期中心在北京,主力是学生

第二阶段:运动后期重心转移到上海,主力为工人阶级工人阶级开始作为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历史舞台

领导:①什么人:李大钊、陈独秀等马克思主义者

②做什么:他们通过《新青年》等刊物宣传马克思主义,组织工人罢工和示威,与共产国际建立联系,为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做了准备

结果:五四爱国运动取得初步的胜利:①国家(大):中国代表团拒绝在对德和约上签字

②群众(中):迫使北洋政府释放被捕的学生

③个人(小):撤销了曹汝霖等三个卖国贼的职务

意义:(1)是什么:是一次彻底的反帝反封建的爱国运动,是一次广泛传播民主和科学的新文化运动,是一次伟大的思想解放运动,为后来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奠定基础。

(2)有什么:爱国主义精神贯穿运动的始终,是五四运动的主旋律。

(3)怎么样:五四运动是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


1912年 中国共产党成立

(1)条件(诞生前):阶级基础:工人阶级队伍壮大并登上政治舞台

指导思想:思想基础:五四运动后,马克思主义迅速传播

指导行动:组织基础(内):各地共产党早期组织相继建立。

国际条件(外):1920年4月,共产国际派代表来到中国商议建党事宜。

口诀:“组织组织基础阶级阶级基础”,需要“国际国际条件思想思想基础

(2)一大(诞生时):时间:1921年7月23日

地点:上海法租界,最后一天转移到浙江嘉兴南湖游船上举行。

内容:①什么人:陈独秀领导的中国共产党

②做什么:推翻资产阶级,建立无产阶级专政,实现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

备注:一大时纲领是“反资本”,没有搞清局势,选错了对手。二大是调整纲领为“反帝反封建”。

(3)意义(诞生后):①对人民:给灾害深重的中国人民带来了光明和希望,中国人民有了强大的凝聚力量(给人民带来了希望力量)

②对国家:使中国革命有了坚强的领导力量,中国革命有了正确的前进方向,中国命运有了光明的发展前景(线性逻辑:领导→前进→前景)

1924--1927年 国民大革命

国共第一次合作(开端):共产党:认识到建立革命统一战线的重要性,召开中共三大确定合作方针

国民党:孙中山同意国共合作,召开国民党一大提出新三民主义,通过联俄、联共、扶助农工三大政策(合作实现标志)

共产国际:得到共产国际的帮助。

北伐战争(高潮):时间:出师1926年

什么人:国民革命军

做什么:消灭北洋军阀支持的吴佩孚、孙传芳、张作霖

为什么:打倒列强,除军阀,性质是反帝反封建的革命战争

结果:很快消灭了吴佩孚、孙传芳、张作霖被迫退守东北


大革命失败(结尾):失败标志:蒋介石发动4.12反革命政变

汪精卫发动7.15反革命政变

失败原因:(1)客观(敌):①外部:帝国主义的干涉

②内部:蒋汪叛变革命,国共合作遭到破坏

(2)主观(我):①个人:陈独秀犯右倾投降,放弃革命领导权

②整体:年幼的共产党缺乏经验

失败教训:①做大:中共必须掌握革命领导权

②做强:必须建立自己的武装


1927年 南昌起义、八七会议

南昌起义

背景:(1)面临问题:大革命失败以后,国民党反动派对革命人民进行了极端残酷的镇压,中国革命进入低潮

(2)解决方法:①做什么:为挽救革命和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屠杀,党决定在南昌发动起义

②为什么:选择南昌作为起义的地点是由当时南昌敌我力量对比决定的。

经过:人物:周恩来贺龙率领国民革命军

时间:1927年8月1日(建军节)

过程:南昌起义→南下广东→分兵作战(湘南和海陆丰)

结果:①南昌起义:占领南昌城

②南下广东:南下途中遭到敌人封堵,损失严重

③分兵作战:一部分有朱德、陈毅率领,转战湘南,坚持斗争;另一部分进入海陆丰,与当地农民军会合。

意义:①国民党:打响了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统治的第一枪

②共产党:标志着中国共产党独立领导武装斗争创建人民军队武装夺取政权的开始

教训:①错误(城市):夺取城市和巩固中心城市的革命道路不符合中国民主革命的实际情况,所以不能成功

②正确(农村):革命武装力量没有同中国人数最多受压迫最深的农民同农民对于土地的需求结合起来。

八七会议霸气反击

(1)错误反思:清算了大革命后期的陈独秀右倾机会主义错误,提出了“整顿改编自己的队伍,纠正过去严重的错误,而找着新的道路”的任务

(2)正确道路:①谁领导:会议选出了以瞿秋白为首的中央临时政治局

②做什么:确定了土地革命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统治的总方针

③怎么做:毛泽东在会上着重阐述了党必须依靠农民掌握枪杆子的思想,以军事斗争作为党的工作重心的问题。

④意义是:中国革命从此开始了从大革命失败到土地革命战争兴起的转折。

1927--1928年 井冈山革命根据地

过程:①先:1927年10月,毛泽东到达井冈山,创立了第一个农村革命根据地

②后:1928年,朱德陈毅率领的革命队伍到达井冈山,和毛泽东领导的工农革命军会师

补充:

井冈山会师:1928年4月28日 28428(看到恶霸打死恶霸)

毛泽东:率领的秋收起义部队

朱德、陈毅:领导的湘南起义和南昌起义部分部队。

两军合编为工农革命军第四军

意义:①对现在:根据地的建立,点燃了“工农武装割据”的星星之火

②对未来:中国革命从此走上了建立农村革命根据地,以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道路

发展:①什么人:1930年夏,全国已经建立起十几块农村革命根据地,分布在十多个省,武装力量达十万人(发展广)

②谁领导:1931年,在江西瑞金成立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发展中)

③做什么:各农村革命根据地逐步开展土地革命,受到广大农民的欢迎。(发展好)


1934--1936年 红军长征

原因:①直接原因(外部):蒋介石调兵,向以中央根据地为重点的各革命根据地发动大规模的“围剿”

②根本原因(内部):由于共产国际的指导脱离中国革命实际,中共中央犯了“左倾”错误,导致第五次反“围剿”失利。

过程:开始(会议前):1934年10月,中央红军被迫实行战略转移,开始长征。

转折(会议时):(1)内容:①肯定:解决军事、组织问题,确立毛泽东指导地位。

②否定:结束王明左倾错误统治

(2)意义:党的历史上意思生死攸关的转折点,它标志着中国共产党在政治上开始走向成熟

概况(会议后):遵义会议→四渡赤水→巧渡金沙江→强渡大渡河→飞夺泸定桥→爬雪山→过草地

结果:①先:1935年10月,红一方面军到达陕北吴起镇,与陕北红军会师。

②后:1936年10月,红军三大主力在甘肃会宁会师,长征胜利结束。

意义:①长征期间:实现了红军的战略大转移,选出了中国共产党的政治主张,在沿途播下了革命种子鼓舞了人民群众铸就了长征精神。

②长征以后:打开了中国革命的新局面

1937--1945年 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背景:①提出(前):中国共产党提出了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主张

②协商(中):西安事变---国共两党的第二次合作、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建立

③合作(后):1937年,卢沟桥事变爆发,中国全国抗日战争开始

事件:(1)防御阶段:①国共:第二次合作正式成立

②国民党:国民党组织了大规模的正面战役,如淞沪战役、太原战役、徐州战役和武汉战役。’

③共产党:共产党开辟了敌后战场,建立了敌后抗日根据地,进行了游击战争,对日本后方构成了严重威胁。

(2)僵持阶段:日本调整了侵华政策,开始大规模骚扰共产党领导的敌后战场。疯狂突袭根据地,敌后战场成为主战场

(3)反攻阶段:①胜利之前:抗日战争前夕,中国共产党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召开,为抗日战争的最终胜利作了重要准备。

②胜利之时:1945年8月15日,日本无条件投降

地位:(1)中国:①对外:是中国人民一百多年来第一次取得反帝斗争的完全胜利

②对内:大大增强了全国人民的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

(2)国际:①对外: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作出了重大贡献

②对内:中国的国际地位得到提高


1945--1949年 解放战争

爆发前:(1)重庆谈判:背景:①全国人民:抗日胜利后,和平建国是中国人民的强烈愿望

②国共双方:中国共产党力争建成新民主主义国家;国民党坚持独裁和内战的方针

概况:蒋介石邀毛泽东到重庆举行和平谈判。毛泽东、周恩来、王若飞等乘专机抵达重庆。

结果:1945年10月10日,国共签署《双十协定》

(2)政协会议:①概况:在重庆召开,通过了和平建国纲领案等五项协议

②结果:国民党六届二中全会很快否决了这些协议

爆发中:战略防御:(1)全面进攻:人民解放军自力更生、以自卫战争粉碎了国民党军队进攻

(2)重点进攻:①陕北:中共中央和解放军总部主动撤出延安,转战陕北。西北野战军粉碎了国民党军队对陕北解放区的重点进攻

②山东:华东野战队打退了敌人对山东解放区的重点进攻

战略反攻:①背景:经过人民解放军一年的作战,战争形势发生重大变化

②概况:1947年6月,刘伯承、邓小平跃进大别山

③结果:直接威胁到国民党统治的中心南京、武汉,揭开了战略反攻的序幕

战略决战:(1)过程:①辽沈战役:东北全境解放

②淮海战役:长江中下游以北广大地区获得解放

③平津战役:华北全境基本解放

(2)意义:基本摧毁了国民党的主要军事力量,为中国革命在全国的胜利奠定了基础

迎接胜利:(1)北平和谈:①背景:蒋介石宣告隐退,由李宗仁代理其总统职务。李宗仁表示愿意进行和平谈判

②结果:国民党拒绝在《国内和平协定》上签字,谈判破裂

(2)渡江战役:①概况:人民解放军百万雄师分三路发起渡江战役,迅速突破长江防线

②结果:国民党蒋介石集团在大陆的统治覆灭,中华民国时期结束

爆发后:胜利意义:①个人(小): 与中国革命具体实践相结合的胜利,是毛泽东思想(中)的胜利

②国家(中):从根本上改变了中国社会的发展方向

③世界(大):是20世纪人类历史最具影响的伟大事件之一




【近代史必背】各大重点事件一遍背完,完整逻辑框架梳理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