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度洛阳游第244篇 黄河边的西沃石窟
1975年,村民在洛阳新安县正北40公里西沃村东、黄河南岸的垂直峭壁间开山修路时发现西沃石窟。从造像题记和榜题供养人可知,石窟系邑老韩法胜、邑老杨众兴与邑主王进达,都合200余人,于北魏普泰元年(531年)四月二十九日营造毕功。距今已有1400余年的历史。从题记中我们可知开凿这些石窟的原因和目的。题记云“是以邑主王進達、维那廿七人、都合二百人等,自雲生逢季業,前不睹能仁匠(降)世,退恐不遇总氏啓津,于是异人同心,敦崇法羲……願以此福澤……皇祚永延,民寧道業,蠢類含生,斯同兹善。”原来,他们生逢末世,战乱频仍,为了能够安定地生活和更好地从事社会活动,他们将信仰佛教的人们团结在一起开凿石窟。祈求保卫群体的共同利益,同時也希望国家安定,人民安宁。
石窟中的造像记为我们了解石窟的建造提供了宝贵的文字资料。三世佛窟洞口过道东侧造像题记高75厘米,宽36厘米,共13行,滿行28字,首題“■五日壬申,邑主王進達、杜顯■合二百人等造石窟願文”,又題記中有“自雲生逢季業……建功孝昌之始”。石窟内侧四面石壁上分别刊刻诸邑子、都维纳、比丘尼等名单,其中尤需注意的是"邑母"这一群体。北朝的结社大量存在,其中不乏女人社,“女人社”,中国最早的妇女组织。女人社的参与者主要是姐、姑、婆等长辈类的女性,这些女性通常家庭地位比较高,掌握着家庭经济大权。该造像记中出现的“邑母”群体不仅是社会地位的体现,同时还说明了成年女性群体也是当时社会事务中不可或缺的重要力量之一。
西沃北魏石窟由单体摩崖释迦立佛像龛、四座摩崖浮雕佛塔、三世佛窟和一佛二弟子四菩萨像龛組成。石窟自东向西依次有浮雕石塔四座,石窟两座。在塔与石窟间有若干个小佛龛。石塔均为浮雕楼阁式方塔。一号七级,高200厘米。三世佛窟为主要洞窟,洞宽174厘米,深156厘米,高150厘米。一佛二弟子四菩萨像龛宽95厘米,深54厘米,高94厘米。左壁刻造像题记,右壁刻供养人行列。
1997年,洛阳市兴建黄河小浪底水利枢纽工程,位于新安黄河南岸的西沃北魏石窟处在淹没区,后经国家文物部门组织专家论证,制定出详细的可操作的搬迁方案,将西沃石窟切割整体搬迁至千唐志斋博物館。千唐志斋博物館专门建造一座五开间的超高仿古殿堂將之罩住,安置在一座独立院内。






索易带你刨根问鼎,聊聊洛阳那些事。每天行走在数千年历史的河洛大地,不经意间,一个石器,一点兽骨,一团青铜,一块秦砖,一片汉瓦,一棵古树,一座石桥,或者一条老街,都是一段历史,一个优美的故事。为此,我用文字和照片、视频留住每一个瞬间。深度洛阳游之系列照片、视频和文字,均为本人原创。欢迎浏览、提供线索并提出建议。深度洛阳游第244篇 黄河边的西沃石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