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现代汉服体系——辛丑年首发版(一)

2021-02-10 21:17 作者:汉服资讯  | 我要投稿

现代汉服体系——辛丑年首发版(一)

图文来自:现代汉服

特别声明:本号本号除原创文章外,其余文章均为原作者观点,发布主要是为了方便大家互相交流。



编者按


汉服复兴十八年,终于渐渐进入人们视野。

学理性与历史性带着两千多年的沉淀,

现代性与实用性含着面向未来的期待。

无论形制更迭,穿搭变换,“汉服”本身融进了汉族人的基因,等待着被发现与唤醒。

“过了小年就是年。”

现代汉服在牛年即将到来之际,为各位同袍和对我们感兴趣的朋友,送上我们的心意——《现代汉服体系(辛丑年首发版)》。

全文共六章,从今天开始将在微博微信平台连续六天发布完毕。

现代汉服体系仍在不断建设中,这里发表的是我们研究成果的最新版本,欢迎各位同袍和方家指正。



目录




1、现代汉服体系:建构背景与缘由

2、现代汉服概念:基本概念与误区、汉服体系发展脉络与“八字诀”

3、汉服形制体系:首服,体服(衣、裳、裤、深衣、附件),配饰、足衣

4、汉服穿搭体系:衣裳制、衣裤制、深衣制、通裁制

5、汉服应用体系:礼仪场景、正式场景、非正式场景

6、汉服文化体系:汉服的文化内涵与“八字诀”、古衣今裳,与时偕行


1.1

现代汉服体系建构背景



建构现代汉服体系的呼声,自始至终伴随着汉服复兴运动:

1、汉服不是古装,不是历朝历代的古代款式合集。(2004年 汉网)

 2、汉民族传统服饰因清初薙发易服而消亡,不能与民间遗留的汉人服饰、汉族民间服饰混为一谈。(2005年 天汉网)

3、现代汉服体系不等于西式元素的杂糅、拼贴和重组,而是基于中国传统制衣理念的第三条路,即立足古代汉服体系的接续与传承,按照现代民族服饰的分类与应用特征,重构现代汉族服饰。(2006年 百度汉服贴吧)

4、汉服运动若想成功,汉服理论必须被汉服界建构。它是依据当代颇具建构主义特色的汉服实践活动所建构的理论体系,是现代汉服复兴运动的重要组成部分。(2009年 知网学术论文)

5、汉服复兴运动,不是古装还原运动。实践活动中必须祛除古代社会中的服制、阶级色彩,理论研究更要与古代服饰史的文物考据和名物训诂划清界限。(2020年 现代汉服团队) 


1.2

现代汉服体系尝试之路



2005-06年:提出“现代汉服”概念

2005年张梦玥在《汉服略考》中首次公开发表汉服定义,这是当代被引用量最高的汉服定义。2005年,百里奚在天汉网发表《正宗传统汉服、现代发展汉服和汉服元素时尚装的界定》一文。2006年张梦玥在本科论文《浅谈汉民族传统服饰的概念》中再次提出“现代汉服”的概念,认为汉服体系必须根据自身的发展演变轨迹,从中国古代服饰史中分离,并打破朝代、阶级、地域等分类,不断脱离古代服饰的纯粹属性。

2010年:《现代汉服体系1.0版》

2010年百度贴吧网友“一盏风”先后编写《现代汉服体系1.0版》《现代汉服体系2.0版》,对“现代汉服”进行较为详细的定义和分类。认为现代汉服按款式可以分为:内衣、中衣、外衣、罩衫、配饰、首服、足衣七大类;按照功用可以分为:礼服、常服、弓武服饰、僧道服饰、表演服饰、衍生服饰六个部分。

2014年:《浅谈当代汉服体系》

2011年刘荷花编写《汉服基本形制与裁剪制作》,将汉服归纳为衣裳制、衣裤制和深衣制三组基本形制。2014年组织资深网友拟订《浅谈当代汉服体系》,把基础款式分为衣类、裳(裙)类、裤类、深衣类和附件类五个大类组成形制体系;把款式单品组成的装束,称为穿着搭配体系;并建议搭建祭服序列、日常序列、戎服序列三类现代应用场景。

2016年:《当代汉服体系构建》

2016年琥璟明发表《当代汉服体系构建》,把汉服分为便装、正装、盛装、礼服四个类别。2017年10月提出汉服的款式由头衣、体衣、足衣、配饰四部分构成;汉服的场合分为便装、正装、盛装、仪装(礼服)四大分类;本身具有线条美、工艺美、人文美,还能与服用者相互形成仪态美。


1.3

为何迟迟未被建构?——难!



1、“草根”理论匮乏:相比于学术界对中国古代服饰史浩如烟海的研究,汉服研究可谓是寥若晨星,二者分属于历史学与民族学不同领域,有交集但不能画等号。现代汉服体系应借助古代服饰史的研究成果,重构并接续为现代汉服体系。

2、“古装”根深蒂固:在很多人眼中汉服依旧属于古代服饰,是被现代社会所淘汰的旧时代产物,仅适合于拍照、演出等特定场合,不属于民族礼仪服饰范畴。特别是“汉制、唐制、宋制、明制”的朝代称谓,进一步加深了“古装”的刻板印象。

3、“考据”圈地为牢:在部分古代服饰爱好者眼中,汉服必须与文物一样,原因在于“汉服已断裂,必须在全盘掌握古代服饰的基础上,才可以寻求创新,否则就是‘魔改’或为‘汉元素’”。但是,文物考据永无止境,且汉服复兴成功与否绝不在于文物还原,而是现代化的实践转换。

4、“实践”各行其是: 汉服复兴源自中国民间,迄今为止没有统一的社团组织和行业协会,更没有官方定义和标准。现代汉服体系的建构迄今未能形成统一共识。


1.4

关于《现代汉服体系》



1、哪来的?

(1)现代汉服团队 历时18年心血,以服饰结构的一脉相承的框架与形而上的文化理念,从浩如烟海的中国古代服饰史中,立足民族服饰定位,破除“朝代论”“唯训诂论”“唯文物论”的思路,总结出服饰之上的文化、哲学、思想理念,归纳出汉文明框架下一脉相承的汉民族传统服饰特性。

(2)理念是:古衣今裳,与时偕行。

2、是什么?

(1)提炼汉服形制“平中交右 宽褖合缨”和文化“丰骨冠表 垂提引正”十六字诀

(2)古代汉服体系分为:衣裳制、衣裤制、深衣制、通裁制四类制式

(3)现代汉服体系分为:形制体系、装束体系、应用体系、文化体系四个部分

(4)总台CGTN六集专题报道《汉服归来》,光明日报刊发《现代汉服的文化密码》文章

(5)书籍《汉服通论》(即将出版)

3、怎么用?

(1)解决汉服是什么,如何穿,怎么穿的三个问题

(2)为汉服群体实践提供一种理论选择

(3)让消失了三百余年的汉民族传统服饰,在理论上重新回归汉民族服饰之位



附录




汉流连:2003年在汉网注册,2004年上传自制日常汉服,掀起自制汉服热潮;2005年发表《制作汉服量度尺寸基本体位》,为当代量身定做汉服定出个人量体规范;2016年提出《现代汉服体系2.0》,七年赴南洋教华人汉服剪裁制作。曾参与《汉服归来》的编写。

百里奚:管理学博士,天汉民族文化网站长,曾任百度“汉服吧”吧主。汉服运动早期发起人之一,“中国式学位服”设计者之一,《溪山琴况文集》主编。

王月:历史学硕士研究生。2003年参与汉服运动,2005年发表《汉服略考》,正式发表汉服定义第一人。即将出版《汉服通论》。

兰芷芳兮:法学博士(社会学专业),中国青少年新媒体协会理事会员,十四年汉服同袍,留学英国期间主创“英伦汉风”汉服社,连续两年担任 “汉服北京”社团负责人,出版专著《汉服归来》,即将出版《汉服通论》。



徐央:天汉民族文化网老成员,2005年接触汉服,业余画师,插图作品收录《华夏有衣》《华夏礼仪》二版及地方刊物。

空心砚:2008年接触汉服,创立湖北师范大学问渠汉服社、“汉服图书馆”公众号,整理全国图书馆汉服书单,举办汉服书展书会,文章收录《华夏有衣》《华夏礼仪》《中华礼乐文集》等书,致力于汉服推广与应用。

若木:00后,2014年接触汉服,进行汉服综合研究至今,多次参与组织和指导线下及校园传统文化活动,致力于研究推广汉服及其现代化道路。

余木:00后,传统文化爱好者,2019年人大文渊汉服社社长,北京校园传统文化联盟主席团成员,致力于推动校园汉服社团发展和传统文化传播。



宁馨何如:中学教师,北京文化发展研究院特约研究员。2005年起参与汉服复兴,“天汉民族文化网”成员。近年来聚焦汉服复兴运动成果的梳理,参与主编《华夏有衣》《华夏礼仪》《华夏节令》,以及《溪山琴况文集》的整理出版。

吴丝蜀桐:天汉民族文化网资深成员,现代汉服体系研究者。

书杀:90后。2009年接触汉服,“首经贸凤凰汉服社”前社长,“北京校园传统文化联盟”创始人,担任负责人至今,专注于校园汉服社团发展。曾参与《汉服归来》的编写。

铉姬(残夜魅):服装设计毕业,华夏礼仪暨服饰研习者、服装设计师。2004年参与注册天汉网,天汉网管理员,曾任百度汉服吧小吧主。残夜阁汉服高端定制工作室掌柜;06年组织主办全国首次公开的女子成年礼--笄礼,武汉汉服运动发起人之一。

虞鸀:90后,英国海归硕士,航天工作者,资深汉服爱好者、kol,时任中促会委员、明文化节核心执委、《华服志》编写组成员,央视/爱奇艺/华服日等特邀汉服嘉宾。长期担任知名汉服活动及品牌模特/评委/形象大使等。



特别鸣谢




部分图片提供者(按拼音排序):池夏、风雪初晴、汉服北京、华夏文化研习会、蒹葭从风、静尘轩、琉璃、面具、青山坤、十音、瞳莞、万宝德、衔泥小筑、翾儿、璇玑等。


现代汉服体系——辛丑年首发版(一)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