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上半年经济不理想,湖南低于全国水平,两省合作才能自保自强
湖北上半年经济不理想,湖南低于全国水平,两省合作才能自保自强

湖北上半年GDP让人有点点失望,没有预期中的那么好。总量26259.22亿,同比增长5.6%,虽然跑赢了全国增速,但已经没有什么优势,只是略高于全国5.5%的平均水平而已,跟一季度完全不一样。
增量1756.43亿元,远低于江苏、广东、浙江和山东,也低于上海和深圳这两座城市。相比于一季度1095.06亿的增量,二季度经济增长非常乏力,只增加了661.37亿,表现堪忧。尽管现在仍高于四川的1724.54亿,但这都是一季度积攒下来的优势。实际上,四川二季度的增量突破了1000亿,而湖北只有不到700亿,被四川追平了不少。

分产业来看,湖北第一产业增加值1766.62亿元,增长4.1%;第二产业增加值10995.96亿元,增长4.3%;第三产业增加值13496.64亿元,增长6.7%。相比于一季度增长速度减缓的原因很简单,主要是以汽车为代表的工业出现了一定的下滑。这一点,从三产增速远高于二产增速就可以看出来。
拿沿海省市来看,就能看出问题。上半年上海市GDP为21390.17亿元,同比增长9.7%。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35.12亿元,同比增长1.5%;第二产业增加值5082.60亿元,增长15.1%;第三产业增加值16272.45亿元,增长8.2%。上海二产报复性增长了15.1%,远高于湖北。当然,上海去年上半年是负增长,基数比较低。

江苏上半年GDP达到了60465.3亿元,首次半年突破6亿元大关。同比增长6.6%,比全国平均水平高1.1个百分点。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1720.22亿元,同比增长3.5%;第二产业增加值26613.4亿元,增长7.1%;第三产业增加值32131.67亿元,增长6.3%。二产增长速度高达7.1%,直接拉动江苏GDP增长了3.1个百分点。
再看看广东。广东上半年GDP为62909.80亿元,同比增长5.0%,虽然低于全国平均水平,但总量确实非常大,是河南省的两倍。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2270.95亿元,增长4.6%;第二产业增加值24661.44亿元,增长3.7%;第三产业增加值35977.41亿元,增长5.9%。广东二产增速不如江苏,也不如湖北,但总量优势摆在这里,光二产就已经接近湖北省GDP总量了。

湖北省内只有3个地区公布了上半年经济数据。襄阳上半年GDP为2717.65亿,增长156.73亿,实际增速5.1%,低于全国和全省的平均水平。一季度,襄阳GDP增量为129.31亿,实际增速高达5.9%,但二季度增量只有20几亿,对于湖北第二大经济体而言,确实不应该。襄阳是湖北汽车产业的重要基地,但上半年湖北汽车行业不景气,襄阳不可能不受影响。
此外,荆州上半年GDP增量为70.8亿,上半年只有109.96亿,二季度增量不到40亿。荆门上半年增量为91.28亿,其中一季度50.72亿,增速有点放缓,但相对还算过得去。武汉的情况还没公布,可以肯定的一点就是,增量很可能没有达到700亿。
不过,相比于周边省份,湖北的优势还是很明显的。

比如江西,上半年GDP只有15399.4亿,同比增长2.4%。相比于一季度1800万的增量,二季度直接增加了266亿,已经算是难能可贵了。
分产业看,第一产业增加值729.1亿元,增长3.3%;第二产业增加值6745.1亿元,增长1.5%;第三产业增加值7925.2亿元,增长3.2%。相比于湖北,江西一二三产业的增速全面落后。尤其是第二产业,受制于全国大环境,工矿业增速减缓,以提供工业原料为主的江西,受影响的程度势必大于位于产业链中上游的湖北。第二产业不行,连带着也影响了第三产业,因为企业、机构与老百姓的消费水平均在一定程度上降级了。

四川上半年GDP为27901.01亿元,同比增长5.5%,与全国平均增速一致,略低于湖北。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为2105.16亿元,增长4.0%;第二产业增加值为10109.06亿元,增长3.6%;第三产业增加值为15686.79亿元,增长7.0%。由此可见,四川工业确实不太行,增速不如湖北,总量也不如湖北,主要受制于地理环境和交通条件,全靠第三产业过日子。而第三产业主要依靠人口数量多,而不是科技含量高。

虽然四川二季度增加了1000亿,但是不可否认,湖北GDP总量与四川之间的差距越来越小了。今年上半年,四川仅领先湖北1641.79亿元。从全年来看,这个差距有可能会进一步缩小1500亿甚至1200亿以内,因为湖北主要靠下半年发力,上半年一直都不是特别理想。就算受东风等企业下滑的影响,湖北全年的增量依然有望超过四川。
湖南上半年GDP已经出炉,为23998.64亿,只差一块多就到了2.4万亿。增量1065.28亿,超过深圳的一半,达到湖北的60.65%,也不算特别差了。名义增速4.65%,比湖北低2.52个百分点。实际增速3.6%,远低于全国平均水平,比湖北低2个百分点。目前,一二三产业的分布情况还没有看到,具体差距在哪里还无从知晓。

一季度,湖南的实际增速为4.1%,而上半年降到了3.6%,可见湖南的情况与湖北有些相似,二季度都不理想。湖南一季度增量为601.69亿,二季度增量仅463.54亿,还是比湖北少了一截。
湖南一个省,半年GDP增量只相当于深圳的一半,还是能说明问题的。在三驾马车都不太给力的情况下,经济基础尤其是工业基础较为薄弱的内陆地区,发展经济的难度比沿海大多了。下半年,重心可能会进一步向沿海和重点城市转移,内陆省份尤其是中部省份面临的形势可能将更为困难。

昨天晚上8点多,广东海丰县城居然还堵车,不是一点点堵车,而是很堵车,一个路口可以堵十几分钟的那种!相比于内地的县城,海丰县城的交通设施已经是相当不错了,但也扛不住车多,该堵车还是照样堵。从海丰县城到可塘的国道,每天下班时分过路车非常多,尤其是大卡车,可以说是络绎不绝,调个头都要找机会。
因内陆就业机会少了,很多人又到了沿海,毕竟沿海的工业基础好一些。海丰县城晚上堵车,就是当前经济的一个缩影。
二季度,河南GDP负增长170多亿,这在全国都比较罕见。自从富士康转移产能,河南的经济就有些不稳了。河南的问题,其实也是内陆大多数省份的问题。相对而言,广东今年上半年的GDP增量有3391.4亿,是河南的六七倍!河南号称GDP全国第五,其实也就是人多而已,人均GDP和发达省份比起来差距有点大。富士康问题出现之后,河南更是雪上加霜。
那么,湖南夹在沿海最强的广东和内陆最强的湖北之间,该怎么办呢?尤其是在经济重心出现再次偏向沿海地区的趋势时,湖南又该如何选择呢?

湖南南部,包括郴州、永州、衡阳南部、株洲南部,继续投向珠三角,这是毫无疑问的。而以长沙为首的湘中湘北地区,首要任务就是强省会,做强长沙和长株潭都市圈。如果长株潭都市圈不强,湖南将流失更多劳动力,这势必会导致湖南的发展更加乏力。
同时,湖南必须加强与湖北的合作,两省抱团发展,在各自打造武汉都市圈和长株潭都市圈的基础上,加强科技、教育、交通、产业方面的合作。湖南与湖北不仅有竞争,也有合作的空间。尤其是交通方面,两省有许多需要合作的地方,比如从荆州到湖南的铁路,从武汉到长沙甚至衡阳的京广高铁复线,以及从武汉到岳阳、从襄阳到常德的水路,都需要两省通力合作。

交通加强了,联系密切了,必然会加强产业上的联动。哪里的产业强,就重点发展哪里,而不是两省各搞一套,既没有规模,也没有竞争优势,更多的是浪费资源。在这方面先做文章,减少重复投入和同质化竞争,是完全可以做到的。长三角、珠三角在产业分工方面,就做得特别好,值得湖南湖北学习。
总的来说,湖南和湖北都面临着新的危机,但危机并不意味着没有机会。如果南北两省在经济、社会、文化、教育、科研、医疗等方面加强合作,既相互竞争,也相互促进,将盘子做大,不仅可以自保,还可以自强。而这,可能是新形势下最佳的选择。
(2023年7月23日于广东海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