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躺平厌学了,如何帮助孩子摆脱习得性无助的困境
亲爱的家长们,你们是否有过这样的经历:你的孩子在学习或生活中遇到了困难,你想给他一些帮助和鼓励,但他却对你的话充耳不闻,甚至反感和抵触。你觉得很无奈,不知道该怎么才能让他重新振作起来。或者,你自己也有过这样的感受:当事情不顺心时,你就觉得自己无能为力,放弃了努力和改变的可能性。如果你或你的孩子有这样的情况,那么你们可能患上了一种心理问题,叫做习得性无助。
1、什么是习得性无助?
习得性无助是指一个人在遇到困难时,认为自己无能为力,放弃努力的心理状态。这个概念是由美国心理学家马丁·塞利格曼提出的。他通过对动物的实验发现,当动物反复遭受到无法控制和逃避的刺激时,它们就会表现出消极、被动、无动于衷的行为。同样地,当人们经历了一些不受自己控制、难以改变、令人沮丧的事件时,他们也会产生类似的心理反应。

2、习得性无助有哪些特点?
习得性无助有三个特点:自我否定、全面否定和长期否定。这些特点会导致一个人对自己、对世界和对未来失去信心和希望。
自我否定:指一个人认为自己是失败者,没有能力和价值,不配得到幸福和成功。他会把遇到的困难归咎于自己的缺陷和错误,而不是外部的原因或偶然的因素。
全面否定:指一个人认为自己所处的环境是恶劣的,没有任何积极和美好的方面。他会把遇到的问题泛化到所有的领域和情境,而不是局限于某一方面或某一时刻。
长期否定:指一个人认为自己所面临的困境是永久性的,没有任何改变和解决的可能性。他会把遇到的挫折看作是不可逆转和不可克服的障碍,而不是暂时性和可克服的挑战。
3、习得性无助是如何形成的?
习得性无助的形成往往与父母的教育方式有关。如果父母在孩子遇到困难时,没有给予帮助和鼓励,而是批评和打击,那么孩子就容易产生习得性无助的心理。例如:

如果父母经常对孩子说“你怎么这么笨”、“你什么都做不好”、“你永远也学不会”,那么孩子就会形成自我否定的观念。
如果父母经常对孩子说“这个世界太残酷了”、“没有人会帮你”、“你只能靠自己”,那么孩子就会形成全面否定的观念。
如果父母经常对孩子说“你改不了”、“你没救了”、“你注定要失败”,那么孩子就会形成长期否定的观念。
4、习得性无助会导致什么后果?
习得性无助会导致孩子厌学或者躺平,因为他们讨厌世界也讨厌自己,不愿意面对挑战和改变。例如:
如果孩子认为自己学习能力低下,考试成绩差,那么他就会放弃学习,甚至逃课或辍学。
如果孩子认为自己社交技巧欠佳,交友困难,那么他就会回避人际交往,甚至孤僻或抑郁。
如果孩子认为自己生活没有意义,未来没有希望,那么他就会缺乏目标和动力,甚至消极或自杀。
5、如何帮助孩子克服习得性无助?
如果父母自己也有习得性无助的问题,那么他们就更难以帮助孩子克服这种心理。因此,父母需要先调整自己的心态,然后才能有效地教育孩子。以下是一些具体的建议:

父母应该树立积极乐观、灵活适应、主动进取、勇于尝试、坚持不懈、善于反思等良好品质,并以身作则给予孩子榜样。
父母应该尊重孩子的个性和兴趣,并给予适当的指导和支持。父母应该鼓励孩子多参与一些有益于身心发展、增强自信心和社交能力、培养创造力和解决问题能力等方面的活动。
父母应该用正面肯定、赞美鼓励、建设性批评等方式来评价孩子,并及时给予奖赏或惩罚。父母应该让孩子明白成功与失败都是正常现象,并非永恒不变。父母应该教育孩子从失败中吸取教训,并鼓励他们再次尝试和努力。
父母应该培养孩子的自我效能感,即对自己能够实现目标的信念。父母应该帮助孩子设定合理和具体的目标,并分解成小步骤,让孩子能够感受到进步和成就。父母应该教育孩子用积极和灵活的方式来思考问题,并提供一些解决问题的策略和方法。
父母应该增强孩子的抵抗力,即对逆境的应对能力。父母应该让孩子知道生活中会遇到各种困难和挑战,但这些都是可以克服和成长的机会。父母应该教育孩子用乐观和积极的态度来面对困难,并给予他们必要的支持和安慰。
亲爱的家长们,希望这篇文章能够对你们有所帮助。请记住,你们是孩子最重要的老师和榜样,你们的言行举止都会影响到孩子的心理发展。请用爱和智慧来教育你们的孩子,让他们摆脱习得性无助的困境,成为自信、乐观、勇敢、有责任感的人。
(我是吉易和躺平复学机构的刘得穗老师,关注我获取更多青少年躺平复学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