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外之间 第一章 高墙与破墙者[2]
“所以,实验结果出乎我们所有人的意料。”张元初眉头紧锁,若有所思。
“没有错,我们本以为把如此巨大的能量集中在如此微小的空间当中足以引起空间的扭曲,至少是可观测的变形。”
“可结果恰恰相反。”张元初的眉头锁得更紧了,仿佛整个眉毛都要压缩在眉心以内。
“宇宙总是不愿向我们展示它的秘密。看来我们的基础物理学家们又有好些工作要做了。在这200多亿岁的宇宙面前我们始终是孩子。”总工程师说。
两年前他们聚集在一起,开始了一项颇为激进的试验。试验原计划在六十四个原子大小的真空腔当中输入大约相当于一座小型聚变电站连续工作半年所产生的总能量,并希望籍此扭曲空间,为未来的超光速旅行打好理论基础。
然而事情并没有想象的那样顺利,在试验进行到最后一个月时,真空腔内部的能量突然降为零,连带着包裹真空腔的宝贵的中子星材料壳层也瞬间消失。更令这群科学家百思不得其解的是并没有检查到任何最微小的空间弯曲,换句话说就是这个由中子星材料构建的,人类有史以来最强韧的容器,凭空消失了。
“我认为应该暂时停止试验,等到调查清楚这是怎么一回事再说。”一位在场的基础物理学家表明了态度。“这也许是21世纪末最伟大的物理发现之一,可能影响22世纪基础物理学的整个走向。”
这确实是最佳选项。
张元初用征求意见的眼神看向总工程师,对方则点了点头。
当崔光将自己的笔记本电脑连接到“管理员”上时,那个接待他的年轻人走了进来。
“是你啊。”
“对,前辈,我叫李峰雨。”年轻人自我介绍。
“峰雨啊,今后的这段时间就有劳你了。”崔光礼节性地谦虚道。
“那没什么,前辈,我应该做的。”李峰雨也做了一个标准回答。随后便退了出去。“我不打扰您工作了。”
崔光打开电脑,顺手向衣袋中摸了一下。明显没有他喜欢的那个植物制品。崔光叹了一口气,在窗口上输入这样一段话:“请帮我定位错误发生的位置。”
这个时代的人工智能是十分强大的,很快便在浩如烟海的代码中找出了一段一万多行的错误。
接下来的工作得由崔光亲自完成。他细心的阅读。经过外面新闻媒体的大肆报道和这几天来李峰雨的介绍,他已经熟悉了“量子场论”,知道了它的主要任务是模拟一个人类文明的镜像,也大概知道了这台超级量子计算机中每一个基本粒子都是单独模拟的这个惊人的事实。他寻找着代码中的规律,希望借此可以找到突破口。功夫不负有心人,他很快便发现了代码之间的规律,即每一组代码代表着一个单独的基本粒子,代码中不同的变量分别代表了这个基本粒子的质量,能量,自旋以及其他许多他看不懂也懒得看懂的物理量。每几十至几百组代码被包装在一起,获得一个极长的编号,通过阅读程序的注释崔光明白了它们是一颗又一颗的原子。一想到这巨大的工程竟是如此的精妙,他不由得赞叹自己老同事的功底之深。
看来我还是小瞧你了。崔光默默地想。
尽管计算机在物质模拟方面的设计着实令人惊叹,但看来是找不到什么头绪了,因为等他找到错误的代码时却发现它们是一片长达一万行,近乎完全的空白,连乱码都没有。唯一存在的是一个突兀的“energy”变量,且值罕见的为零。崔光不能理解这是为什么,于是略一思索他便换了一个思路。
“请让我查看历史记录中错误产生的空间地点发生了什么。”AI立即帮他调出了有关数据。程序记录显示这个区域的物质曾被彻底抽空,并注入了巨大的能量。
AI解释起来:“根据系统预设的质能方程,所有粒子都可以看做在微小的空间里集中巨大的能量,粒子与周围环境的唯一差异就是能量状态的差异。通俗地说,空间就是能量的平原,而基本粒子就是平原上突兀的尖峰。”
“继续。”崔光不紧不慢。
“您也看到了,这种在极小空间内储存有巨大能量的状态,与物质没有区别。”
“这就是说……”崔光明白了。“这片区域在之前是被抽成真空的,换句话说就是这片区域不应该有任何物质。”
“从历史记录的角度来判断,是这样的。”
“然而里面有物质。”
“从物质检测系统的角度来判断,是这样的。”
“那么就好解释了。这种针对一个区域内到底有没有物质的逻辑判断出现了异常,使得系统启动了错误控制机制,删除了临近几个区域的所有物质并把这几个区域的能量全部设定为零。这样的确解决了这个问题,但是这本身就造成了另一个问题,怎么会存在绝对的,毫无能量的真空?问题就扩大了。难怪他们检修了几遍逻辑判断系统的代码都没有找到一个错误。错误根本就不在逻辑判断系统上。”
接下来的几十天里,崔光设法解决了这个漏洞,他的方法是将几个其他地方的原子移动过来,填补了这片真空,同时将能量值改为了周围环境的平均值。最后他修改了逻辑判断系统的权重分配,以防这类事件再度发生。
不过,真的那么简单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