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读《不要杀死一个精神病人--吴谢宇案二审辩护词》有感

2023-07-21 13:10 作者:王横横竖横  | 我要投稿

今天同事跟我分享了吴谢宇案二审辩护词,通读文章,既感慨辩护律师极强的逻辑性和扎实专业能力,也对其中的论述产生一点不同看法。跟朋友探讨半天,仍意犹未尽,便想将心中所想整理成文。内容可能浅薄,但多年后再看可能会有不同心情:

一、针对辩护词的看法

(一)对辩护词中所言“吴谢宇母亲谢天琴内向、孤僻、洁癖、多愁善感,认为生活失去意义,或有心理障碍,对吴谢宇产生了显而易见的负面影响”的相关论述不予认可。

辩护词中,答辩律师拿出吴谢宇母亲谢天琴写给亡夫的日记,试图来说明谢天琴是一个生活煎熬,内心脆弱的女性。这点在我看来略有荒谬。


大部分的女性在情感当中,似乎更善于言语表达,善于将自己细腻的情感用比喻、类比这样的方式表述出来。谢天琴的母亲是一位受过高等教育的女性,学校的工作氛围也让她对文字、对写作更加敏感。面临巨爱离开的重创,谢天琴通过文字去宣泄她的情感,用“尸体”这样的词语来描述,更像是在诉说:自己此生的爱情到志坚这里就已结束。“怎么也做不好任何一件事...但我知道这些病症的成因在于你的离去..”谢天琴的“我什么都做不好”,更像是对亡夫的撒娇,她也清醒的知道,自己现在的艰难与痛苦,大部分原因来自于丈夫的离开,她其实做了很多事情,只是她自己觉得做的“不好”罢了。尤其结合谢天琴独自抚养吴谢宇,且周围亲戚的冷漠和自私,让谢天琴产生沮丧的心情实属正常。可在这样的情况下,她仍旧能够保持较高的工资,给自己的孩子提供体面的生活,干净整齐的家庭工作环境。甚至也说,希望吴谢宇可以早点离开这个地方。

而最关键的是,这些内容谢天琴并未跟吴谢宇讲过,是吴谢宇通过“偷看”的方式,去刺探母亲的隐私。

他只看到母亲宣泄情感的文字,却没看到她维持家庭所做的每一份努力。单身女性在社会上的困难与难过,谢天琴通过自己的纸、笔隐藏在日记本里,但没想到这些却成为所谓儿子杀害自己的“诱因”。

(二)对加害者的过度分析,受害者该当如何?

庭审记录上,吴谢宇的每一句话都会被人们拿出来反复分析和揣摩。“我不用想都知道我妈的银行卡账号密码是我的生日”,“我爸生前我考试还考了第二名,但他后来死了我考再多第一名也没用”。因为吴谢宇还活着,所以他仍然有发言和表达的机会。他能够手写几万字去诉说自己“求生”的欲望,进而引得众人的唏嘘和感慨。可是谢天琴呢,她已经永远的死在了她和儿子共同生活的屋子。

案发的前一个星期,吴谢宇定了酒店,并且购买各种作案工具,策划整个流程。最后用哑铃敲击母亲头部,还曾尝试割下头颅。事后吴谢宇在家中和酒店往返,实施各种反侦察行为。冷静、克制且无情。

弑母后吴谢宇逃亡了两年,以母亲的名义借了亲戚一笔钱,还取出之前父亲去世后他们收到的抚恤金。

在案件发生后,很多人分析谢天琴的性格特征,讨论吴谢宇“完美的不像话”,进而表述谢天琴肯定具有超强的控制欲,谢天琴和吴谢宇具有很强的共生关系。

2010年,吴谢宇16岁父亲去世,2012年吴谢宇进入北大。2015年7月,吴谢宇杀害谢天琴。吴谢宇从和母亲单独二人生活,一直到最后杀掉母亲,中间只有五年。在这期间,吴谢宇还经历了大学三年母亲并未陪读的情况。就算吴谢宇每日会给母亲打电话等,但就这些信息来看,是否能够证明谢天琴的控制欲强的可怕?是否能够证明吴谢宇的情绪问题完全是谢天琴一人所致?

谢天宇说是为了母亲解脱,可是谁又能替谢天琴说话,问问她是不是真的想解脱?谢天琴表达对生活丧失希望的情绪,除了她留下的日记,还有什么呢?我们在更多揣测谢天宇背后动机的同时,是否能够也更够考量一下,谢天琴又是何种心态呢?

(三)通过加害者观看作品来论证精神问题略有牵强

 


答辩词中提出,吴谢宇观看的影视作品更加强化了其错误的信念,他举到《嫌疑人X的献身》、《盗梦空间》、《名侦探柯南》这样的内容,以观看影视作品来论证加害者心理,私认为缺少法律上的支撑。一百个人有一百个哈姆雷特,不同立场的人在书籍中看出完全不同的意境。将他人的心得体悟放在揣摩犯罪动机上并据以说理,似乎略有点牵强。

二、针对家庭教育的看法

大部分的人都认可原生家庭对一个人的影响是极大的,在孩子身上往往会折射出来父母的样子。能够生在一个“正常”的家庭里其实是一件很幸运的事情。

家庭是会发生控制的地方。父母与孩子天然的不对等关系,使很多孩子在青少年时期会有很大的心理压力。

可能大部分的父母不太擅长处理情感,他们更会认为金钱是让你活下去的根本。但其实可能忘了,对于尚且年幼还未进入社会的孩子来讲,情感上的引导似乎更为重要。我们之间以金钱为主导,我掌握着你的经济大权,所以我掌握着整个你。这是我所看到的一种家庭内的控制方式。

家庭也是会发生“懂事”的地方。就我而言,我感觉“懂事”这个词是与“白眼狼”相伴而生的。可能某个人小时候听到过家人说“可别当个白眼狼”这样的词语,所以内心会给自己暗暗定一个目标:我不能成为他口中所说的那个白眼狼。我本身具有局限性,只能拿我身边的情况举例。我的朋友大都是很“懂事”的孩子,在家庭内部,他们会将自己放于较后的位置。希望能够先满足他人的期许,进而去实现自己的想法。我们生怕自己“不懂事”,然而成为别人口中的那个“白眼狼”。我认为这也是一种心理上的负担。

家庭是会发生暴力的地方。“老子打儿子,天经地义”、“棍棒底下出孝子”,一个被称为爱和港湾的地方,也伴随着暴力与血腥。身体的伤痛可以恢复,但心理上的痛苦难以磨灭。有人说,现在社会发展,家里都没人打架了。那这实属片面。

我国婚姻家事立法一直在寻求更大的突破,在此我的同事之前有给我进行很好的实务案例分享。但是法律不能解决所有的问题,老话长谈:“清官难断家务事”。

但我仍相信“家庭心理辅导”会得到人们的重视,也相信人们会更加看重各种心理问题。之所以这样肯定,是因为年初一位父辈,问我心理资格证如何考取。而我的朋友,在觉得心情不畅时,也会前往专业机构寻求帮助。这些事情都在告诉我,一切大概率还是向好发展的。

三、针对法律的看法

这个标题起的很大,但我只想从我和同事的一个对话浅浅表达一点点想法。

午休时朋友和我聊起吴谢宇的案子,我说“法律是为社会服务的”,同事说“不,法律是为证据服务的。”听到她这句我觉得很兴奋。

我不认为自己说的错,但我也认为她说的非常对。在实务工作中,“凡是要讲证据”这个事情,被贯彻落实到了每一个细节。事事讲依据,你写的每一个文书,你论证的焦点,都要从实际出发,从证据出发,法律不是让你用来胡搅蛮缠的。

我不认可理论与实际是两码事这种论调,扎实的理论,是推进你实务工作顺利展开的基础,而只有实实在在接手每一个案件,才能让我真正的明白,我脚下的路,走的有多么正确。

 


读《不要杀死一个精神病人--吴谢宇案二审辩护词》有感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