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硬核】2019环法规则知多少——成绩篇

6月将尽,7月还会远么?距离环法开赛已经不到半个月了,车坛的焦点莫不在此(也许还有人关心MVDP的山地车世界杯(笑)?)。有很多个角度去谈环法,线路、车手、风景、文化。暂且抛开这些不谈,还是写一些可能别人不太写但又很重要的内容。规则就是这个“重要内容”。虽然对于各位老车迷来说大部分规则已经是滚瓜烂熟,但是我还是将规则翻译出来,一方面查缺补漏,另一方面有些数据(比如积分、奖金)可以让大家备查。但这里只翻译和成绩直接相关的,还有很多流程、规范(比如如何签到、补给、颁奖等),可另为一文来谈。为方便阅读,本文行文时对规则顺序进行了重新编排。文中如有罅阙舛误,万望斧正。
请求:码字不易,如果觉得本文内容有用,不妨素质三连(处女请求)。
提示:正文中没有任何图片,爱惜流量者可放心阅读,长文恐惧症者则应谨慎阅读。
说明:以下蓝字为对规则的个人见解,不属于规则本身范畴。红字为新规则,方便熟悉原有规则的车迷阅读。
一、计时
大组赛(road races)
计时开始有两种情况,滚动发车和静止发车。不出意外,今年环法都会采用第一种方法发车,也就是0km处普吕多姆(环法赛事总监)挥旗,比赛计时开始,各种突围尝试就可以进行了。如果大家还记得去年长度只有65km的第17赛段,就是用的第二种方式,但效果有目共睹。
从第一个冲过终点线的车手开始计算成绩,成绩精度为秒,向下取整。如果两名过线顺序相邻的车手用时差距在1秒以内,则按照前一名的成绩计算,以此类推。根据UCI去年修改的规则,官方预计的集团冲刺赛段——第1、4、7、10、11、16、21赛段——将上述的1s调整为3s,目的是避免GC车手为了争抢位置使得冲刺出现混乱和危险。
同样出于保护车手的目的,除了第6、14、15、19、20赛段(山顶终点赛段)以外,都适用3km规则。即在最后3km如果车手有意愿留在集团中而因为遭遇非自身体力因素事故(如摔车、机械故障、爆胎)而导致时间损失,需要过线后第一时间向裁判报告,裁判经过核实后将该车手的用时认定为发生事故时此车手所在集团正常过线车手所用的时间,赛段排名不变。如果车手未能过线,则其用时仍会按照上述方法调整,赛段排名最后一名。此处规则交代模糊。按照道理,调整后时间应该是集团中最后一名正常过线车手的时间,但实际操作中出现过调整为了集团中第一位正常过线车手的时间,所以有时比赛会出现排名靠后的车手居然比前面的车手用时少的“怪相”(当然,这种情况的出现不全是因为如此)。
还有一条仅适用于第21赛段,也就是传统的香榭丽舍大街绕圈赛的规则。如果在进入香街绕圈前出现地面湿滑的情况,则组委会和裁判商议后可在第一次通过终点所在位置时结束计时;如果在香街绕圈时出现地面湿滑的情况,则可在下一次通过终点所在位置时结束计时。结束计时并不意味着结束比赛,只有完成第21赛段的全部赛程才能获得最终的总成绩。这条规则在一定程度上保证了香街赛段的荣誉骑行性质。
计时赛(time trails)
本届环法设有个人计时赛(第13赛段)以及团体计时赛(第2赛段)。计时赛从预先设定的发车时间开始计时,个人计时赛在该车手撞线时结束计时,团体计时赛在该车队第四名车手过线时在其前面以及后面与该车手同一集团(分别与前车手差距1s内)按照该车手用时计算成绩。车队人数不足4人以及其他车手(即掉队车手)按个人计时赛计时。计时精度为0.01秒。
在团体计时赛中如果某(些)车手最后1公里发生摔车、爆胎、机械故障,可在过线后向裁判报告,经核实后其成绩认定为与其同一集团正常过线的最后一位车手。如果有车手因此未能过线,则向裁判报告后仍可按上述方法认定成绩。
减秒(time bonuses)
每个大组赛段的前三名分别获得10、6、4秒的减秒奖励。
接下来隆重介绍今年环法的创新:减秒点。其实去年环法的第一周就有这个设置,但效果不好。今年ASO(环法主办方)大胆改革,在第3、6、8、9、12、15、18、19赛段的关键位置设置减秒点。前三名通过减秒点的车手分别获得8、5、2秒的减秒奖励。目的是鼓励车手,特别是总成绩车手大胆发动进攻,从而增加比赛精彩程度。这一措施到底又是个走过场的噱头还是可以切实达到目的,尚待观察,反正云中并不看好。
严格来说,减秒点的设置其实并不符合UCI规则,UCI关于减秒的规则中指出途中冲刺点的减秒是3、2、1秒。但ASO可以说这个是bonus place而不是intermediate sprint,再者ASO如此改革百利而无一害,UCI怎么会强行加戏呢?锤子系列赛不知道“违反”了多少条规则,但还是得到了许可,何况ASO手眼通天。
需要注意的是,减秒仅适用于个人总成绩的计算。对赛段成绩、车队成绩没有任何影响。另外途中冲刺点只有冲刺积分和奖金,没有减秒。
关门时间(finish time limits)
关门时间是指车手在该赛段允许的最长用时,超出用时将被逐出比赛。根据赛段类型及难度,组委会将赛段分为了若干个难度等级(难度等级在冲刺积分的分配中也有作用,见后文)。相同难度等级又根据赛段进程(即赛段冠军在该赛段的平均速度)区分了不同的关门时间。兹列举如下:
说明:(a-b | c+, n) 指赛段冠军的平均速度在大于a km/h且小于等于b km/h或大于c km/h时,关门时间=冠军车手用时*(1+n%)
(1)没有特别难度的赛段:(0-36,3)(36-38,4)(38-40,5)(40-42,6)(42-44,7)(44-46,8)(46-48,9)(48-50,10)(50+,11)
(2)有一定起伏的赛段:(0-35,6)(35-36,7)(36-37,8)(37-38,9)(38-39,10)(39-40,11)(40-41,12)(41-42,13)(42-43,14)(43-44,15)(44-45,16)(45-46,17)(46+,18)
(3)有较大起伏的赛段:(0-35,10)(35-36,11)(36-37,12)(37-38,13)(38-39,14)(39-40,15)(40-41,16)(41-42,17)(42-43,18)(43-44,19)(44+,20)
(4)非常困难的赛段:(0-30,7)(30-31,8)(31-32,9)(32-33,10)(33-34,11)(34-35,12)(35-36,13)(36-37,14)(37-38,15)(38-39,16)(39-40,17)(40+,18)
(5)路程短且非常困难的赛段:(0-29,10)(29-30,11)(30-31,12)(31-32,13)(32-33,14)(33-34,15)(34-35,16)(35-36,17)(36+,18)
(6)个人计时赛:25%
(7)团体计时赛:30%
各个赛段属于哪种类型,以下也一一列举:
1(1)、2(7)、3(2)、4(1)、5(2)、6(4)、7(1)、8(3)、9(2)、10(2)
11(1)、12(3)、13(6)、14(5)、15(4)
16(1)、17(1)、18(4)、19(5)、20(5)、21(1)
当某赛段遇到不可预见的情况时(如恶劣天气、道路堵塞、连环事故等),裁判经过评估后可以重新确定该赛段的关门时间。
如果某(些)车手由于意外情况导致被关门,裁判经研究后可允许其继续参加比赛。但此时其获得的所有积分(包括冲刺积分和爬坡积分)都将清零。
最后两条规则其实有些重复,前者其实大多用于法不责众(大票车手被关门,比赛还怎么比,近年的典型案例是2016年环西第15赛段),后者多用于略微超过关门时间的通融,但积分清零这件事恕见识有限,并不能举出实例。不过大集团被关门时确实有罚过冲刺积分的案例,比如2011年环法第18赛段加里比耶山顶终点,GC疯狂厮杀,后面一半多的车手被关门,结果所有有积分的人被罚掉20分,倘若再多罚一些,当年的绿衫恐怕就要穿到目前某著名全能副将的身上了。
个人总成绩(general classifications)
个人总成绩是将各位车手已经完成的所有赛段成绩累加,再加上其获得的所有减秒以及罚时得到的总用时。如果精确到秒的成绩相同,则比较个人计时赛的百分秒成绩。再相同则比较已进行的所有大组赛段的赛段排名总和,和数越小,排名越高。如果还不能分出高下,则比较最新结束的大组赛段的赛段排名,高者居前。
车队成绩(team classifications)
除团体计时赛外,车队赛段成绩是将该车队在该赛段中用时最少的3位车手的赛段成绩相加。在团体计时赛中,车队赛段成绩是将第四位过线车手的用时乘4,如果车队不足4人,则为最后一位车手的用时乘4。再次提醒注意,车手获得的减秒和罚时都不计入车队成绩。如果有成绩相同者,则比较用时最少的这3位车手的赛段排名之和,和越小排名越高。若还不能排出名次,则比较各自排名最高的车手的排名。
车队总成绩则是将所有已完成赛段的车队赛段成绩相加。如果成绩相同,则比较各自赛段冠军数,多者居前,再不能分出高下则比较各自赛段亚军数,多者居前,依此类推。若不能通过上述方法排出顺序,则比较各自车队个人总成绩最高者,个人总成绩越高则车队排名越高。
如果某车队剩余车手少于3人,则该车队不再拥有车队成绩。
罚时
罚时的具体情形过于庞杂,所以赛事规则中不会列出,这里也就不详述了。UCI规则中有专门章节对各种违规都有相应的处罚规定,可以看作是UCI的“刑法”。但众所周知,各个裁判对处罚规则理解各异,所以经常出现荒谬判罚。以下部分中涉及到处罚的具体情形,本文中都从略。
二、积分
冲刺积分(point classifications)
冲刺总积分是获得的所有冲刺积分(注:实际上直译为积分,是自行车比赛积分制的体现,但为了区别于爬坡积分,且大多数比赛设置偏向冲刺手,所以意译为冲刺积分)减去被罚积分。除团体计时赛外,每个赛段终点都有积分可以争夺。另外,所有大组赛段均设有途中冲刺点,靠前通过者也能获得积分。而比赛违规可能会被罚冲刺积分。按照排名前15者先后分别可获得的积分如下(以下所述赛段类型见上文"关门时间"):
类型(1)终点:50-30-20-18-16-14-12-10-8-7-6-5-4-3-2;
类型(2)-(3)终点:30-25-22-19-17-15-13-11-9-7-6-5-4-3-2
类型(3)-(6)终点、途中冲刺点:20-17-15-13-11-10-9-8-7-6-5-4-3-2-1
如果出现了多人并列名次的情况,则将并列的名次以及其后因此不存在的名次的所有积分平均分配给各车手,如果出现了小数,则四舍五入。但众所周知,这种情况在现代技术条件下是极难想象的。终点线记名次精度已经达到万分之一秒(这是2017年环法第7赛段高速摄像机都无法分辨(连一个像素都不差)的情况下天梭的硬广)。所以问题反而出在了计时赛,只有0.01s的精度,在短计时可能会出现并列的情况。虽然听起来天方夜谭,但想想1997年F1欧洲大奖赛的排位赛,维伦纽夫、舒马赫和弗伦岑在千分秒上跑出相同成绩,又不能完全排除这种情况。
如果出现冲刺总积分相同的情况,则先比较赛段冠军数,多者居前。再相同则比较途中冲刺点第一的数量,多者居前。如果仍旧不能分出排名,则总成绩高者冲刺积分排名高。
一旦车手退出比赛,则其也退出冲刺积分榜,但其已获得的冲刺积分不会重新分配。如果有人了解上古的积分制,就会知道分数是会在比赛进程中重新分配的。
爬坡积分(climber classifications)
比赛途中在一些爬坡路段结束处(并不一定意味着此地为A(海拔)-L(路程)函数的极点)会根据爬升难度设立不同等级的爬坡点,这些爬坡点均设有爬坡积分。车手在这些爬坡点获得的积分相加,即为爬坡总积分。各等级爬坡点积分的设置如下:
超级(根据法语简称也叫HC级,但C就是级别的简称)前8名:20-15-12-10-8-6-4-2
1级前6名:10-8-6-4-2-1
2级前4名:5-3-2-1
3级前两名:2-1
4级第一名:1
特别地,海拔超过2000m的超级爬坡点将设置双倍积分(不过今年所有的超级爬坡点海拔都超过2000m,所以所有的超级爬坡点分数都翻倍,超级爬坡点的重要性进一步上升了)。
当出现爬坡总积分相同的情况,则比较各自超级爬坡点的第一名个数,多者居前,仍不能排出名次,则比较各自1级爬坡点的第一名个数,多者居前,依此类推。若仍然打平,则总成绩靠前者爬坡积分榜名次靠前。
车手退出比赛,爬坡积分榜上也会被除名,但同样其已获得的爬坡积分会被保留。
三、奖项
领骑衫(leaders' jerseys)
环法共设有4件领骑衫:黄衫颁发给各赛段结束后个人总成绩排名第一的车手,这是环法最重要的、历史最悠久的领骑衫,今年恰逢环法黄衫设立百年纪念,组委会为此设计了20件不同的黄衫供不同赛段比赛时穿着。绿衫颁发给各赛段结束后冲刺总积分排名第一的车手,圆点衫颁发给各赛段结束后爬坡总积分排名第一的车手,白衫颁发给各赛段结束后年轻车手(指出生日期在1994年1月1日及以后的车手)中个人总成绩排名第一者。
如果一位车手在同一天获得多件领骑衫,则第二天穿着领骑衫的优先顺序为上段介绍的顺序,即黄衫、绿衫、圆点衫、白衫。未被穿着的领骑衫则按照该领骑衫所对应成绩的排名顺延给未穿着领骑衫、世界冠军衫、国家冠军衫的车手。领骑衫穿着者有义务从签到仪式到赛后采访(除了颁奖仪式车手允许(一般也约定俗成如此)穿着队服领取领骑衫)均穿着组委会提供的领骑衫。不过事实上,赛段结束后到颁奖仪式前如果某领骑衫的穿着者易主,则此时并没有人穿着该领骑衫。另外,顺延的领骑衫穿着者在当天赛后并不需要穿着(因为没有印)领骑衫。
特殊号码布
一般张贴在队服背面的号码布都是白底黑数字。
除最后一个赛段外,在每个大组赛段结束后由组委会主观评选出当天比赛的敢斗车手,奖励那些在比赛中最富体育精神的车手。这些车手在第二天比赛时使用的号码布为红底白数字。
车队总成绩排名第一的车队,第二天比赛参赛的车手使用的号码布为黄底黑数字。
红底白数字的号码布穿着优先度最高。一边穿一种,不存在的。
其他奖项
最后一个赛段由组委会(如今加入了观众)投票评选出整个环法的超级敢斗车手。
第一个通过环法最高点(今年为第19赛段途中的伊塞朗山口,海拔2770m)的车手将获得亨利·德格朗吉(环法创始人,尊为“环法之父”)奖。
第一个通过图尔马莱山口(第14赛段的终点)的车手将获得雅克·戈代(环法第二任赛事总监,任职时间长达50年(1936-1986,虽然期间环法曾因二战停摆))奖。
奖金
最后是喜闻乐见的分赃环节,把这个内容放在最后,让一切向钱看的车迷们(当然好奇也正常嘛)了解一下什么叫“贫穷”。关键是绝大部分车队会集中领回车队所有车手及以车队名义得到的奖金,然后大部分分配给副将们和工作人员。可谓是“采得百花成蜜后,为谁辛苦为谁甜”。当然,那些主将的名望以及其他收入的增长(工资、赞助、代言)等等,远远超过了奖金,这些比赛奖金,算是对那些为他们的成绩默默付出的人的补偿,也是情理之中(毕竟上述那些主将所能获得的东西副将并不能得到)。
以下计价单位皆为欧元:
(1)各赛段前20名:11000-5500-2800-1500-830-(第五名的分割线)-780-730-670-650-600-(第十名的分割线)-540-470-440-340-300(第15-20名都是)
总计:28650,共21个总计:601650
(2)个人总成绩
α.最终个人总成绩前160名:500000-200000-100000-70000-50000-(第5名的分割线)-23000-11500-7600-4500-3800-(第10名的分割线)-3000-2700-2500-2100-2000-(第15名的分割线)-1500-1300-1200-1100-1000(第20-160名都是)
总计:1128800(此奖金很可能不能足额发放,即完赛人数少于160人,导致最后实际总奖金额度少于原定额度)
β.第2-21赛段各赛段黄衫拥有者(指前一天赛段结束后获得黄衫的车手,以下领骑衫拥有者同理):500
共20个总计:10000
总计:1138800
(3)冲刺积分
α.各途中冲刺点前3名:1500-1000-500
总计:3000,共19个总计:57000
β.第2-21赛段各赛段绿衫拥有者:300
共20个总计:6000
γ.最终冲刺总积分前8名:25000-15000-10000-4000-3500-3000-2500-2000
总计:65000
总计:128000
(4)爬坡积分
α.爬坡点积分
①超级爬坡点前3名:800-450-300
总计:1550,共5个总计:7750
②一级爬坡点前3名:650-400-150
总计:1200,共13个总计:15600
③二级爬坡点前两名:500-250
总计:750,共12个总计:9000
④三级爬坡点第一名:300
共21个总计:6300
⑤四级爬坡点第一名:200
共14个总计:2800
总计:41450
β.第2-21赛段圆点衫拥有者:300
共20个总计:6000
γ.最终爬坡总积分前8名:25000-15000-10000-4000-3500-3000-2500-2000
总计:65000
总计:112450
(5)年轻车手:
α.各赛段赛段排名最高者:500
共20个(不含TTT?)总计:10000
β.第2-21赛段白衫拥有者:300
共20个总计:6000
γ.最终个人总成绩前4名:20000-15000-10000-5000
总计:50000
总计:66000
(6)车队成绩:
α.各赛段第一名:2800
共21个总计:58800
β.最终车队总成绩前5名:50000-30000-20000-12000-8000
总计:120000
总计:178800
(7)敢斗奖:
α.赛段敢斗奖:2000
共18个总计:36000
β.超级敢斗奖:20000
总计:56000
(8)特殊奖项:
α.雅克·戈代奖:5000
β.亨利·德格朗吉奖:5000
总计:10000
赛事总奖金:2291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