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接纳真实自我,走出自卑

2023-05-07 09:49 作者:神府尹  | 我要投稿

自卑的人习惯用高标准要求自己,试图借助外在的优秀来弥补内在的自卑感,这是一种典型的防御。想要扭转这样的行为模式,第一步就是要接纳真实的自己。这句话可谓是老生常谈了,但要做到却实属不易,因为在接纳自我之前,我们得先做到直面自我。 苛责,致使他们逼迫自己借助外在的优越条件,来摆脱这样的状态,继而失去直面自我的机会。相比之下,那些拥有良好而稳定的内在自我的人,在成长的历程中,其养育者是以清晰稳定的镜像存在的,给了他们足够稳定和一致性的回应,让孩子对自身的优点和缺点有一个客观的认识。如果养育者接纳了他们所有的优缺点,并没有任何的排斥与厌恶,那么孩子也就可以自然而然地直面自己,清楚地知道自己的优劣势。 早年通过亲子关系体验到的外界反馈是“我不够好、我是糟糕的”,就会让个体害怕直面自己,从而付出很多的努力、不断获得进步,借此来避免这种不好的体验。可无论怎样做,个体的内在自我始终认为:我是糟糕的、丑陋的、不值得被喜欢的。 怎么来纠正这个认识呢?首先要说的是,直面自我不是任何人都能够做到的,它需要有一定的心理能量,有足够的安全感。如果这些条件不充分,直面自我很可能会让人彻底崩溃。个体必须要在一段安全的关系里,重新体验真实的自己,看看是否真有那么糟糕,然后,重塑过去的自我认知,并建立全新的对自我认知的客观评价。 地相信,真实的自己没有那么糟糕,每个人都有缺点和不足,这是再正常不过的事,真实的本质就是美好与不足交加。有了正向的反馈,有了被接纳的体验,他们开始不再那么惧怕直面自我,并且可以客观地看到自身的优缺点。此时,他们依然会选择努力完善自己,但这份努力是出于“我很好,还可以更好”的信念,而不是为了掩饰潜藏于心、羞于启齿的“我不够好”的念头;他们的内在成长与外在表现实现了同频,即便暂时受挫了,他们也知道自己还有站起来的“能力”。 奏工作的,哪怕他意识到某一处存在“问题”,也要等到来访者想要去讨论的时候,再去触碰那个痛点。这样做是为了构建安全稳定的环境,让来访者敢于卸下防御,呈现出最真实的自己。如果咨询师急着去讨论问题,而来访者没有做好心理准备,就可能会给来访者造成新的创伤,让来访者感到紧张恐惧,产生强烈的“不安全感”,把自己“包裹”得更严密,增大疗愈的难度。 可能有人会说,上述的两种情况都属于“借力”,即在关系中塑造全新的体验,帮助自己纠正错误的自我认知。如果不够“幸运”,没遇到贴心的朋友或爱人,暂时又不想进行心理咨询,还有没有其他的选择?能不能依靠自己的力量去做一点努力? 己设立了一套僵化的价值评判标准,无论他们变得多么优秀,取得了多大的成就,都没办法把那些外在的优秀内化到那套根深蒂固的评价标准里。这些僵化的标准可能是:经常拿自己的短处与别人的长处去比较,越比越觉得不如人,在纠结和痛苦中,浪费了发展长处的机会;只关注自己做不好的地方,忽视自己做得出色的地方,一旦出现纰漏,就将责任全部归咎于自己。 如果自卑者不能够认识到自己内心设立的这些僵化的标准,就会惯性地被这些标准困住,不断地用这些错误的、不合理的标准去评价自己。卡罗尔·德韦克在《看见成长的自己》里提到过,人有两种思维模式: 第一,僵固式思维。这种思维模式的人,总是想让自己看起来很聪明、很优秀,实则很畏惧挑战,遇到挫折就会放弃,看不到负面意见中有益的部分,别人的成功也会让自己感觉受到威胁。一生都可能停留在平滑的直线上,完全没有发挥自己的潜能,这也构成了他们对世界的确定性看法。 第二,成长式思维。这种思维模式的人,希望不断学习,勇于接受挑战,在挫折面前不断奋斗,会在批评中进步,在别人的成功中汲取经验,并获得激励。这样的人,他们不断收获人生的成功,充分感受到了自由意志的伟大力量。

接纳真实自我,走出自卑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