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人本主义心理学(长文慎入)

2018-01-11 23:18 作者:暗界之炛  | 我要投稿


人本主义可谓是心理学中的一股清流,它“以人为中心”的思想使得心理学渐渐变得“感人”。相较于只研究异常心理的精神分析,只研究人的行为的行为主义,人本主义更关注人的“正能量”。

人本主义心理学的产生,与美国的时代特点有关。二战后,美国的财富大大增加,而经济的迅速增长使得美国人在精神上的需求也变得更多了,于是人本主义心理学迎合这样的需求出现了。另外,人本主义心理学也借鉴了一些其他思想,例如存在主义中关于“人拥有自由意志,可自行选择,但也需要为这份选择的自由承担责任”被罗洛梅等人借鉴,例如现象学(布伦塔诺、胡塞尔)的方法“对内部经验的经验描述”亦被罗杰斯等人借鉴。并且,精神分析研究病理,行为主义关注行为没有“人情味”等问题也使得心理学急需一种新的视角去研究。

人本主义心理学的诞生过程:1945年马斯洛首次提出“人本主义心理学”,而他在1970年于阿姆斯特丹举行了首届国际人本主义心理学会议。在1971年,美国心理学会通过了设置人本主义心理学专业委员会的决定。

下面介绍一下人本主义心理学中的几个大咖。

一、马斯洛

马斯洛的人本主义心理学思想主要有几点:需求层次理论、自我实现理论、价值论、高峰体验轮和超个人心理学。

需求层次理论,相比在众多领域都有提到。马斯洛将人的需求分为五个等级,从下往上依次是:生理需要(如满足吃饱穿暖的需要)、安全需要、爱与归属的需要(也称为社交、人际需要)、尊重的需要和自我实现的需要。需要的发展应该由最低层级开始向上推进,但也并非要达到某一层的100%才能往上走。这个理论可以解释为什么我们要在物质丰裕后才会去考虑精神的发展:若我们连生命的基本需要都无法满足,就无从谈及精神世界的发展了。

自我实现理论,其中的内容分为个人潜力的实现和集体潜力(人类共同潜能)的实现。而个人潜力的实现又有两种,一种是健康型的自我实现,即踏实能干,活在此时此刻,另一种是超越型的自我实现,这种自我实现是在存在的层次上,有丰富的超越性体验。

价值论认为,人的自我实现就是要将人自身的潜能充分的发挥,当人的潜力充分发挥后,就达到了自我实现。而高峰体验论便是在自我实现后所体验到的一种奇妙感。

超个人心理学主要是超越个人的角度,以超个人主义出发,主张天人合一。

二、罗杰斯

罗杰斯的思想对心理咨询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当下心理咨询中的“尊重”、“积极关注”、“共情”等都是源于罗杰斯的思想(也对教育产生了影响,如教学中的“以学生为中心”)。

罗杰斯认为,人性本质是积极向上的,且人性是变化发展的(朝着积极的方向),而人的认知活动可以通过意识经验来探知(这点便是其借鉴现象学的方法的体现)。

罗杰斯提出了自我理论,可谓他思想的核心。他认为,自我是由反应评价(他人的评价)、社会比较(我们与他人进行比较)和自我感觉综合而成的。自我原本具有几种特性:一,对经验开放,即能够以接纳的态度接受外部世界,在意识层面上理解自我的情感态度,理解外在于自己的现实;二,信任有机体,即自我原本是相信自己身体感觉、身体反应的,根据感觉来做出决定;三,内在评价源,即自我关于大多事务的评价是基于自身内在的感觉、观念的;四,成为过程的意志,即自我发展是一个过程,而不能将自我的发展仅仅看作一个结果,注重过程中的体验。

但是,自我在发展过程中会被扭曲:我们希望得到积极经验,而积极经验又被外在于我们的他人决定(我们不能单方面地让自己变得快乐),而他人给予我们积极经验(可以理解为爱)总是带有条件的(所谓的“有条件的关注”),于是,在自我发展的过程中,我们为了获得更多的积极经验而时常迎合他人的价值标准,最后内化了社会价值规范,使得原本自我的很多特点被压制了(如对经验的开放性,当我们内化了某种价值规范后,就难以对对立的价值观念保持接纳性)。

罗杰斯还指出,当自我实现与我们的自我理想差距太大时,便容易产生心理问题。

三、罗洛梅

罗洛梅的存在主义心理学是基于两个现状提出的:一是人类生活面临压力、困境的生存现状,并由此对个人的存在产生了疑惑;二是科学技术的发展使得人在科学技术面前显得软弱无力,失去意志力,失去了存在的价值感。

为了更好地让人们寻找到“存在”的答案,罗洛梅结合存在主义和心理学,提出了存在主义心理学(有时也可说是介于存在主义和人本主义心理学之间的一门学问)。罗洛梅认为,人拥有自由意志,人因为自己的选择而成为人(今天的自己是因为过去诸多的自我选择而决定的),而心理咨询的目的就是要让当事人了解自己,意识到自己是拥有选择的主动权并重新选择自己的生活。

他的存在主义心理学中,也认为个人的存在是自己选择的结果,如果我们逃避选择就不利于找到自我的存在。而人存在的方式有三种,一是个人与他人的存在关系,二是个人与自我的存在关系,三是个人与环境的存在关系。存在感则是个人对自身存在的体验。

在罗洛梅的人格理论中,自我是个人发展的核心。一个人若是拥有健康的人格,则就会有以下的特征:自我中心,指能够充分意识到自我是独一无二的,是独特的存在;自我肯定,即能够保持独特的自我,拥有成为自己的勇气;参与,指从认识到自我独特性的基础出发,参与到他人中(与他人建立联结);关心,即关注他人他事的能力(不仅关注自己,而且要关注外在);焦虑,即自我存在被威胁时产生的痛苦体验(对生存有积极意义);觉知,即关于自我存在的直接体验;自我意识,即在觉知的基础上领悟自我的能力

罗洛梅还提指出了自由与焦虑的关系:人能够自由选择,而自由选择之后的结果的不确定性会让人产生焦虑,且我们必须承担未知的后果。当我们的存在受到威胁时,便会产生不确定性和孤独感。由于焦虑与我们的自由选择密切相关,而自由选择的过程中我们的价值观又起到很大的作用,价值观又受到社会文化的影响,因而溯源而上会发现,焦虑其实和我们的社会文化有脱不开的联系(精神分析文化学派的霍妮也提出社会文化与基本焦虑有关,与神经症相关)。罗洛梅认为,人的焦虑有两种类型,一是健康的焦虑,是正常人都会有的存在受威胁的体验,此时人们可以积极地面对情境并作出选择;二是神经质性焦虑,同样是面对存在受威胁的情境产生的体验,但是当事人却会因为过分恐惧未知的后果而逃避选择或犹豫不决,变得被动地适应环境。由此,心理治疗的目的便是使神经质焦虑者领悟到自己拥有选择的自由,引导当事人勇于为选择负责。

四、积极心理学

积极心理学在近几年流传甚广,而它的诞生其实也是在不久前的2000年,以赛里格曼的著作《积极心理学导论》的出版为诞生标志。积极心理学关注人的优秀品质和人的美好心灵。

关于积极心理学,有两个不得不说的实验:习得性无助实验和习得性乐观实验。习得性无助实验,先是让一条狗在笼子里遭受电击,且不论这条狗如何动、如何蹦都无法逃避电击。其后,让令一条狗在旁边的笼子里,同样被电击,只是它可以通过跳到一旁没有电的空间来逃避电击。实验发现,第一条狗在遭受多次的电击仍无法逃脱后,即便看到旁边笼子里的狗通过跳跃逃避电击后,也不会出现模仿的行为,它只会待在笼子里继续遭受电击,不做任何挣扎。习得性无助实验的启示是,当个体持续地无法获得希望(强化或奖励)时,他便会对该行为或情境产生无望感,以至于此后不做任何的努力。

习得性乐观的实验与习得性无助实验略微不同,实验中让一只白鼠被水浸泡过头,而后白鼠可以在几次挣扎后避免被水浸泡。实验结果是,白鼠在多次被水浸泡时,并不会失去希望,而是不断地挣扎努力。该实验的启示是,一次成功的经历会使其获得精神上的力量,让他能够坚持更久。而脑研究也发现,如果我们拥有成功的经历,那么就更容易对结果产生良好预期,而对结果的良好预期就会激活大脑的尾状核(尾状核和纹状体的某个部分是调节我们的奖赏回路,会让我们感受到积极的感觉),尾状核所产生的积极体验会激励我们继续坚持。

结合习得性乐观和习得性无助,可以在生活中进行运用:当我们在任务中对自我要求过于完美或要求太高时,很有可能连续遭遇失败,而连续的失败会让我们对自己失去信心(如我们制定的学习计划远高于自己的能力,我们便会多次挫败,而挫败会使得我们因为对自己无信心而产生更多的无用功,试图通过长时间学习来掩盖自己效率低下的实质)。故而,制定恰好跳一跳便能够达到的小目标是非常有必要的,这样我们便能够获得成功经验的经历(只是这需要对自己的能力有一个准确的评估)。

积极心理学主要研究的内容有三个,一是积极的情绪体验(幸福感研究),二是积极的个人品质,三是积极的社会组织系统。

积极的情感体验,如幸福感的研究。迪纳对幸福感的解释中指出了幸福感的结构;心理幸福感(受自我接受、机能自主、个人成长、生活目的、人际关系和环境控制因素影响),主观幸福感(受生活满意度、积极情绪和消极情绪影响),社会幸福感(受社会实现、社会接受、社会贡献、社会和谐和社会整合影响)。主观幸福感(SWB)指的是人们对生活质量所做的情感性和认知性的整体评价(可见,主观幸福感完全取决于自己主观上对生活的评价,取决于自己的主观感觉)。关于幸福,赛里格曼提出过幸福公式:总幸福指数=先天素质(50%+后天环境(25%+自控心理(25%);沙哈尔也提出过幸福公式:幸福=快乐+意义;经济学家保罗·萨缪尔森的幸福公式为:幸福=效用/欲望(可以理解为个人拥有的名利财富比上自己的期待)。

积极的人格特质,从个人层面研究,目前为止积极心理学研究出了24种重要的积极人格特质:创造力、好奇心、接受新思想的能力、好学、分析力(此五种为智慧和知识的美德);真实、勇敢、坚持、热情(此四种归结为勇气);善良、爱、社会智力(此三种为“人道主义”);正直、领导力、合作力(此三种为“公平”);宽恕、谦虚、审慎、自我调控(此四种为“自制”);审美能力、感恩、希望、幽默、虔诚(此五种为“卓越”)。

积极的社会组织系统,有社会大系统(如国家法律法规政策),有小系统(学校、社区、工作单位和家庭等)。这里不多讲述。


人本主义心理学(长文慎入)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