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神卫生医院设计|大略公司医院导视空间色彩设计对症下药
精神卫生医院,并不等同于我们传统认知的“精神病院”。它涉及到许多作用于大脑,反应为“心理”的系列问题。精神疾病,好似心灵上覆了一片云,这片云缥缈又浑厚,可大可小,可轻可重。轻可挥之即散,重如泰山压顶。精神卫生,是一个多元的命题,它关乎人类生理和心理的复杂性。大部分人对它也是似懂非懂,仿佛被一团云雾笼罩。今天,我想结合一些影视作品、文化现象,用较为通俗的方式,尝试驱散这片云雾,引领大家走进精神医学的世界。
精神卫生医院 = 疯人院?
这可能是很多人心中根深蒂固的刻板印象,这类医院好像成了恐怖和危险的代名词。实际上,人们常规理解的“精神病”,只占精神卫生医疗病症种类的1/10。

精神疾病中,有一些是器质性的,是“硬件”的问题。比如癫痫,就是大脑的异常放电。还有一些只是轻症,比如有烟、酒瘾,网瘾,睡不好觉,吃不好饭等。上图中,只有标蓝的这一部分,才是我们普遍认知的“精神病。”
常规来说,一些器质性相关的病,是无法单独通过心理治疗的。比如说癫痫,不能通过心理治疗,让大脑停止放电。所以判断一家精神医院强不强,要看它的脑内科强不强。这种关系,就相当于妇儿医院里的大内科,作用是相似的。
与之对应,心理疾病,大多数也是无法单独器质治疗的。但是,精神医学曾走过一条臭名昭著的弯路,那就是对重症病人,实施额前叶切除术。额前叶是用来控制人类情绪的部分,切掉他,会令人永不再产生情绪。不躁了、不闹了,却成了一具行尸走肉。小说和电影《飞越疯人院》有描述这一痛苦过程,这部作品也间接推动了学界取缔这项不人道的手术。

主人公带领精神病院的患者反抗医院非人道的管理,最后被手术变成行尸走肉
精神卫生医院的病患是多样的,形形色色,或轻或重,很多都没那么可怕。
比如有些患者,可能只是记忆力不好。就像电影《记忆碎片》中的主人公,患有“短期记忆丧失症”(短暂性缺血导致),需要不断地拍照、纹身,来记录一些重要信息,让自己时刻记住。
有些患者,只是因为脑子太好了。就像电影《美丽心灵》中的主人公数学家纳什,诺贝尔奖获得者,博弈论创始人,这样超高智商的天才,却患有精神分裂症,他经常会看到一些不存在的朋友。
还有些患者,可能只是爱笑。就像电影《小丑》中的主人公,患有“痴笑型癫痫”,每到情绪紧张、恐惧的时候,都会无法自控地发笑,是一种痛苦的笑。爱笑的女孩,运气都不差。但是这位爱笑的男孩,却受尽周遭的歧视和压迫,最终走向反社会的Joker之路。

所以,精神疾病患者,并不都是“疯子”。即便是严重精神病患者,大多也是自虐倾向大于伤人倾向。而且很多时候,一个精神病人突然跳起来要伤人,其实背后是他们感受到了致命威胁。这一点,在鲁迅先生的《狂人日记》中,可以看出一点端倪。
鲁迅先生早年学医,并且照看过精神患者,才能以如此入微的视角写狂人
如果以医学视角来看,这可能完全是受迫害妄想症人的心理活动。日常生活中的风吹草动,挥手微笑,在他们的眼中,都有可能变成正在逼近的致命威胁。并不是他们想伤人,他们只是太害怕了,怕极了。
精神疾病患者,可怜是大于可怕的。政策层面对精神卫生的指导思想是,不要让患者危害社会;而精神医学的追求是,尽量让患者回归社会。这其中存在着矛盾,需要时间和发展来化解。而夹在中间的精神病患者,还要遭受社会的歧视和敌意、家属和朋友的抛弃,往往被终身禁锢在一个小空间里,无人关注,隐入尘烟。

精神卫生医院的封闭与开放
把病人关起来,还是给空间,给到什么程度?这是精神医学一直在争论的问题。我们以阜阳三院为例,基本上封闭、开放病房各占一半,高楼层封闭,管理较重的患者;低楼层开放,接纳轻症患者。但这并不是业界的普遍现象。调研时书记强调:“我们医院的开放式病房比例,在行业内都属于较高的”。
开放比例高,可以算是医院的一个特点。在我们总结思考后才发现,开放比例,其实代表着精神医院的发展前景。开放病房,对应更广大的轻症患者、新型病症,随着精神重症的诊疗进入瓶颈,精神医学的外延不断扩伸,越来越多的精神卫生需求,将是属于开放思维和开放病房的。
精神医学的发展,与时代和社会密不可分的,可以直观地说,时代越坏,社会环境越差,就越需要精神卫生。当下经济环境的下行、生活压力的增加、人际关系的疏离……让越来越多的人处于精神亚健康中,他们可能睡不好觉,轻度的抑郁、焦虑,他们需要精神卫生的干预,但可绝不想住进全封闭式病房。
可以说,开放,对应的是未来。开放比例,就是发展前景。
精神医学的发展趋势
阜阳三院有三个特色科室,睡眠医学、成瘾医学、儿少心理,这三个学科,也是业内近年来关注和发展的重点领域。
睡眠医学,2019年6月,已被中国医师学会公布为独立学科。睡眠问题,通常是精神问题肇始,同时,梦境也是精神分析的来源之一。睡不好觉,也已成为越来越多年轻人的问题,具有相当的普遍性。
成瘾医学,关注各类药剂、毒品、烟酒、网络等成瘾问题,其中烟酒成瘾的问题普遍性较高,网瘾的相关争论也是社会的热点议题。
儿少心理,关注的是心理承受能力最脆弱,却又最被忽视的群体。当下学生们上网课、难补习、少社交,考试压力却丝毫不减,心理问题出现情况直线上升。
除了科室的设置外,国外关于精神康复有一种理论——复元理念,也逐渐地受到国内的重视。复元理念有十条标准,大致总结来说,就是要重视患者个体的特性、激发患者自我复元的主动性、尊重患者对自己治疗方案的选择、为患者营造社交正反馈的氛围、为患者提供辅助性的支持。
我把这种理念概括总结为“自主与联结”,尊重患者的权利,引导患者担起责任,激发自主,让患者成为主体。同时,要营造交互氛围,让患者与家人、与朋友、与社会很好地联结,形成正反馈。一体两面,相互作用,才能达到复元的目标。
如果更形象化地描述这种理念,我们认为很像“星球与星环”。宇宙浩渺,繁星无数,如同人世间熙熙攘攘。一颗行星,就是一个主体,行星自主闪耀,星环绕护联结,构成了一个人和他周边关系的小环境,一种互相作用的能量场。项目也想以“球与环”的理念做设计突破,正在尝试中。

精神卫生的设计需求
要了解精神医院的设计需求,首先要了解精神疾病患者,有哪些心理特征和设计需求,大致有三项:安全需求、领地需求、感知需求。
安全需求马斯洛已经解释得很清楚的,放在这里,就是物理上避免伤害和自伤,心理上防止紧张情绪的产生。
领地需求,比较特殊。扩展开来,精神疾病患者需要:1、对某个地方的所有权;2、该地方个性化的标志;3、不受侵犯与威胁的权利;4、满足认知和审美的倾向。
领地的概念,是有点动物属性的,需要足够的占有,并且能够证明专属,要安全不可侵犯,同时要满足个人的审美倾向。一旦,领域受到干扰或侵犯时,就会展开防卫行为。如同猫换了环境,或者另一只猫进入它的空间,就会应激,就会炸毛,可能还会有攻击行为。
那么如何满足领地需求呢?我认为就是隔与占。分隔,建立领域场;占有,建立专属感。从公共到私密空间中,是要有层层过渡的,并且在空间设计中,要明确对应的是哪一种交互关系。
按照前文提到的复元理念,与人交互的联结,对患者的治愈起到很大作用。那么在医院空间中,通过隔与占,最大化促成联结,将非常有利于康复。
上图是两种交互空间的打造方式,对于精神康复,显然右边的会好很多,天然的绿植形成自然的隔断,座位中间的一棵树更是安排的有巧思。
除了隔,还要占,在医院这种公用环境建立专属性不是很容易,但是可以设置一些课可替换、流动化的模块或区域,用以填充体现个人特色的专属装饰。
最后,是感知需求。医院建筑空间众多,精神疾病患者识别本来就有困难,就更易紧张、烦躁。因此,我们在空间和导视中,功能分区、色彩规划、材质选择上,要给予适宜的引导。相比具象的文字和符号,精神患者更易接受抽象化的色彩和图案。
在精神卫生医院的色彩设计中,原有的商业性色彩分析是失灵的,这里需要的是心理学的色彩分析。比如,红色,能不能在精神医院用?常规我们会认为不适合,但是,从心理学上,红色能够激发情绪,促使血液循环加速,对于抑郁症患者有一定帮助。而对于狂躁症患者,又不适合,会刺激其病症恶化。
所以狂躁症就一定要避免红色调,最好用蓝色,用沉稳的蓝色来中和躁动。是这样吗?不光不对,还是大忌。

上图,左边是日本医院的狂躁症病房,采用了淡粉色调。不能用蓝色,是因为会让狂躁症患者得不到应有的释放,感觉被蓝色压制主,可能更会加重病情。反而是略带红色的淡粉,让患者能释放,并且有节制。疏堵之间,就是心理学的智慧。在精神卫生医院,色彩,也是一种药,关键是要对症下药。
深圳市大略设计顾问工程有限公司(简称:大略公司)-中国医院创新设计领导者,主导定制《中国医院院史馆建设标准》,并在全国落地了多个院史馆设计施工一体化项目。二十七年合作超500多家医院,致力于医院文化建设创新设计的方方面面,曾先后服务过同济医院、太和医院、武汉新华医院、泰山医学院附属医院、广州市妇儿医院、杭州市儿童医院、韶关市妇幼保健院、珠海市妇幼保健院、深圳市儿童医院等不同类型医院,为其提供医院文化建设、医院品牌标志设计、医院智慧导视系统设计、医院室内空间设计、医院色彩设计、医院卡通形象设计、医院标识标牌设计、装配式院史馆设计、装配式文化长廊设计、特色科室场景打造等项目的设计、制作、安装服务。为医院发展提供了强大动力,最终打造出属于医院自身的专属品牌。
并首创“创意+设计+工程”服务模式让国内众多医院成为医院文化建设的典范。始终致力于以创新的设计助推医院、院史馆、校史馆、博物馆、大剧院、高等院校等行业/企业的转型和蜕变,用智慧点亮创意,创造一个又一个传奇。百度搜【大略公司】了解更多医院创新设计案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