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投资读心术 (一)| 心理因素是否会影响你的投资收益?

2023-11-27 14:10 作者:壹财信  | 我要投稿

最大的投资错误不是来自信息因素或分析因素,而是来自心理因素。

——霍华德·马克斯

理性开展基金投资,长期业绩稳定良好的基金宜长期持有,中长期业绩持续不佳的基金可考虑调整优化。

但是,我们常会观察到一个现象:一些投资者曾参与过不少基金,可最终被留在账户里长期持有的,反而更多是长期业绩不佳的基金。

询问可知,那些业绩持续稳定良好的基金,因为“赚钱了”或者“收益不错”,早已被“优先”赎回,而恰恰是长期业绩不佳的基金,因为“亏钱了”或者“收益没达预期”被留下持有。长期来看,配置这类基金,可能并不利于提升投资回报。

“赎回业绩好的,留下业绩不佳的”,这种心理因素导致的行为偏差被称为“赎回异象”。在投资领域,类似的情况并不鲜见,心理、情绪因素会左右决策判断,或轻或重地影响着我们的投资行为。

心理因素无法用数字表达,但会影响投资收益

大家在教科书上读到的经典理论、方法中,会设定一个“完美”的前提假设:即投资者是完全理性的,例如,大家会遵从于“客观精准”的数学模型进行投资决策、追求利益最大化、是风险厌恶者。但是,在现实中,投资者的行为在大多数情况下并不完全符合上述“理性”假设。我们经常可在基金投资者中看到以下典型的行为:

浮盈的时候,兴奋乐观,恨不得每小时都想看一眼账户上的数字,也会更频繁地参与申购;

浮亏的时候,沮丧悲观,直接“躺平”,长期不想打开账户,几乎快要忘记登录密码;

赎回基金的唯一理由是净值下跌了;

亏损100元带来的忧愁和焦虑,远大于盈利100元带来的喜悦;

前期浮亏的基金,单位净值刚回到1元,就立刻赎回;而如果净值尚在1元以下,就“永远坚守”;

眼看曾经持有过的基金净值涨到1.9元了,但此前急着“落袋为安”,净值1.05元就撤了,如今无比后悔,而也正因十分后悔,就永远也不想碰这只基金。

……

这些行为无法用数字来表达,却真实存在。相对于“冰冷”的数字、曲线、图表,投资者则是主观的、感性的,情绪和心理波动在投资旅程中如影随形,却易被忽视。心理偏差、非理性行为常会在不知不觉中成为噪音,打乱投资节奏,侵蚀投资回报。

这也许也从一个侧面解释了,为什么一些掌握了高深理论框架、精通于复杂数学模型的投资者,也可能会收益寥寥,甚至折戟沉沙。除了市场先生的“脾气”不易琢磨外,其自身存在的那些难以精准度量、预测和把控的心理因素,也常是导致投资回报不理想的重要原因。

读懂自己是明白投基的“必修课”

在日常沟通中,我们还发现,相对于认识了解一只基金产品,正确认识了解自己的难度或许更大。投资者往往很难真正客观地认清自己的心理弱点,克服行为偏差。因此,投资实践中,即便是很聪明或专业的投资者也难免会受到这些心理因素的干扰。

不过,也无需为此感到困惑迷茫,包括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在内的学者们,已对投资中常见的“错误行为”进行了梳理总结,投资者借此可以时常“照照镜子”,进一步看清自己、读懂自己,了解可能影响投资决策的心理偏差,了解这些心理偏差如何影响投资决策、助推产生非理性行为。

若大家能及时识别可能出现的问题,并有针对性地加以纠正或防范(克服),完全有可能化解或在一定程度上弱化心理或情绪因素的干扰,从而减少由此给投资收益带来的不利影响。

“投资读心术”系列带大家走进有趣的“投资心理”世界,帮助大家进一步了解自己、读懂自己,理性决策,明白投基。

数据及图标来源:易方达投资者教育基地

声明:本资料仅用于投资者教育,不构成任何投资建议。我们力求本资料信息准确可靠,但对这些信息的准确性、完整性或及时性不作保证,亦不对因使用该等信息而引发的损失承担任何责任,投资者不应以该等信息取代其独立判断或仅根据该等信息做出决策。基金有风险,投资需谨慎。


投资读心术 (一)| 心理因素是否会影响你的投资收益?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