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手一摸陷波器就好了,果真如此吗
问题描述:在一个综合实验中,要设计一个陷波器,滤除音频信号中的干扰。实验电路测试时,有些同学的功能正常,有些同学需要用手按着芯片才能有功能。神手一摸陷波器就好了,果真如此吗?
关键词:有源滤波器,陷波器,运算放大器,RC网络的频率特性,自激
材料:NE5532,直插电阻 2.7k 1.5k 1k,直插电容 10nF,10k欧电位器,FilterPro软件,硬木课堂平台。
分析说明
下面从电路故障测试,原理分析,故障解决,以及故障产生的原因,手摸为什么会变好这几个方面展开分析。最后给出调节技巧。
同学在实验中思路很清楚,用FilterPro设计陷波器,然后在面包板上搭建电路,检查后进行测试。测试中出现有些同学的电路需要用手按着才能有功能。这个现象的直观感受是要给芯片施加外力,所以同学推断是芯片跟面包板接触不良,需要神手恰到好处的一摸,电路就好了。

拿到故障电路实物后,开始进行分析。首先用万用表的欧姆档,测量芯片管脚的插接电阻。接触电阻0欧,不是接触问题。然后将实物电路和FilterPro的设计电路对比检查,电路的插接也是正常的。

上电用硬木课堂平台进行测试。发现在没有输入信号的情况下,陷波器会输出幅度较大的信号,电路自激了。开启电源,黄色AIN1测试输入,蓝色AIN2测试输出。信号源是关闭。可以看到2通道蓝色输出5.45Vpp的信号,频率6.49kHz。

自激原因分析
陷波器使用的sallen key结构。运放输出经过RC网络接入运放正相输入端。是有正反馈引入的。存在自激的可能。Sallen key滤波器的设计推导不在此处展开说明。从测试测量排除故障的角度,来分析电路。
先看一下陷波器中的RC网络。图中R1 R2和C3组成低通滤波。C1 C2和R3组成高通滤波。这样两个滤波器组合输出,根据通带频点,可以组成带阻滤波器。

实物电路中,将这个RC网络跟运放断开连接(将C3的一端接地,因为运放输出是电压源,等效为接地),用硬木课堂平台测试它的幅频特性。HSS信号源提供扫频信号给带阻滤波器,AIN1测试HSS信号,AIN2测试带阻滤波器的输出。可以看出这个RC网络的陷波特性。

陷波的频点是7KHz,自激频点是6.49KHz,比较接近。但是陷波频点是衰减,怎么会产生自激呢?这是因为运放的输出信号进入RC网络的点不同,需要换一下等效电路,再次扫频看幅频特性。

运放输出作为信号时,等效的幅频特性电路

可以看到,按照运放输出信号的位置等效进行扫频,幅频曲线是鼓包,在6.6KHz处最大,-6.03db。换算为线性单位是 0.5012倍。运放电路同向放大器的增益为 1+ R5/R4。跟RC网络一起的增益为
Gain = (1+ R5/R4)* 0.5012
当这个增益等于1倍时,就处于临界。大于1时就会自激。同学选择的R5=R4为 1.5K,增益为1.0023,会出现自激。将R4串联一个100欧,增加到1.6K。增益变为 0.9711 。将电路还原为陷波器结构,再次测量电路,自激消除。陷波扫频正常。

扫频看陷波特性

设计软件FilterPro为什么,会给出R5=R4这样的计算结果呢?原来是因为同学在操作软件时选择了电阻误差10%,导致软件计算误差扩大,出现了R5=R4. 实际电路调试中采用这组参数,就会出现自激。所以理解电路的每个单元,有助于电路设计和调试。

将软件中电阻误差根据实际情况,选择1%误差。重新计算。可以看到R5小于R4了。

再次用新参数搭建电路扫频,并细调电阻值。可以看到满足6KHz的陷波要求。

在时域中测试一下陷波效果。用HSS发6KHz的干扰信号,S1发500Hz信号。信号源内阻是50欧,所以可以将两信号源输出接一起进行信号叠加,幅度减半。黄色AIN1观察带干扰的叠加信号。蓝色AIN2观察陷波后。

用HSS发6KHz的干扰信号,S1发20kHz信号。使用水平按钮里的缩放功能,即可以看到信号的全部,又可以看到信号细节。黄色AIN1观察带干扰的叠加信号。蓝色AIN2观察陷波后。

为什么手摸可以消除自激
用手按压芯片时,手指皮肤会接触到芯片的管脚。手指皮肤是有电阻的,根据潮湿程度,出汗程度,电阻会有变化。实物电路中是会接触到 1 2 3和4管脚。这样引入电阻会改变增益,以及正反馈、负反馈的大小。所以有些神手可以一摸使电路看似能跑起来。


调节陷波器参数的技巧
这里要理解陷波器是由低通和高通滤波器组合而成。见前面的分析。调节陷波器就是要调节低通和高通的交叉点,并且调节R5和R4增益,使不自激。电位器可以调节电阻,比电容器好调节。所以调节RC中的电阻。

1. 软件设计陷波器,并搭建电路。
2. 调节R5和R4使增益较小,确保在调节RC网络时不自激。因为调节RC网络后会改变RC网络的衰减量。
3. 扫频一次,看陷波频点的偏移量。向低频移动陷波频点:需要增大R3,增大R1和R2 。向高频移动陷波频点:需要减小R3,减小R1和R2 。
4. 频点对准后,调节R5和R4,使增益逐渐增大,可以增加陷波器的陡峭程度。并注意稳定性不自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