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人节| 不要失却去爱的能力

什么是爱呢?
孩子小时候大概都有经历被问过“想我没?”“爱我吗?”“更爱爸爸还是妈妈?”其实我们都知道,想念这种情感不会每时每刻都在,就像歌里唱的“思念是一种很玄的东西”,它倏忽而来,有时往往没有征兆,但是被人怼着问的时刻,只有给出肯定的回答才是“乖巧”的,“有良心的”,最好还能撒个娇,顺带上甜甜的笑脸。于是就被规训出了一套表达程式,但是它从提问到对答都是不自然的,虚假的。真正的想念是你看着窗外落下的雪花,拿起手机给那个人发条微信:“外面下雪了”,是在外面吃饭,突然觉得还是家里的味道更好……
长大一点,我们最初接触到的爱的表达来自父母的“为你好”,来自他们把所有好的都留给我们,来自亲戚们说“你长大了要孝顺父母/(外)祖父母”,那时候爱是一种交换,用他们的付出交换你未来的回报。
后来,情窦初开的时候,遇到一个人,看到Ta就心跳加速,会闻到Ta 身上特别的味道,在一起就忍不住笑。那种对异性最初的喜欢,我们常常认为那就是爱啊,只是年少时纯粹的感情很少长久地走下去,它可能就那么留在了青春时光。我们不能说那是恋爱失败,它只是结束了,它曾经很美好,但是结束了。没有什么衡量爱情的标准,如果说结婚生子的恋爱才算成功,那么爱情的目的就变成了繁衍生息,终极成功的爱情得真如古人所说“一生一世一双人”,一直延续到坟墓里才算成功。那样,很幸运,但是,很难。私以为,一段感情,从开始到结束,人生有了更丰富的体验,曾经真诚地对待彼此,就不算失败了。
不记得从什么时候起,大家开始有意分辨爱和其他的东西,比如爱和喜欢,爱和占有,爱别人和爱自己……
今天是情人节,自己在家看了《me before you》,是个挺简单的故事:金融精英运动男车祸后高位截瘫,极度痛苦,努力求生后还是决定半年后去瑞士结束自己的生命,家境拮据但有爱的乐观女主被雇佣去照顾他,进而想要劝他放弃死亡,爱情就发生在这个过程中。男主被女主的热情开朗打动,逐渐打开自己的心,和她开玩笑,带她看外国电影,和她聊梦想,送她小时候喜欢的条纹裤袜,陪她去看赛马、听音乐会、去旅行,去体验女主从不曾体验过的世界。他因为她有过一段非常快乐的时光,她也因为他去看了更广阔的世界,并且在男主的精神支持和遗产支持下去到更广阔的世界,进入人生新阶段。本来电影至此是很美好的,男主清楚知道自己想要的人生是怎样的,所以依然坚定选择离开,他爱这个鲜活的女孩子,但是他不想占有她,不想困住她,希望她能够去实现自己身上的潜能。女主则带着男主的爱走出了小镇和家庭,走在实现梦想的路上。
然而总有一些自诩“现实主义者”的人跳出来提醒我们,整部电影都是金钱的力量,是男主家里的钱让他高位截瘫之后过得那么体面,也是因为女主缺钱他们在能相遇,电影里两个人的活动都是建立在有钱有闲的基础上的,女主最后能去读书也是靠了男主留下的遗产。不仅在这部电影的评论区,这种言论也常见于一些短视频的弹幕区。他们其实也没有错,在事实层面,没错。但我的问题是,从什么时候开始,我们开始倾向于不再相信浪漫主义的东西,更多地将目光转向物质层面。没错,生存保障是我们作为生物生存在世界上的原始限定,但是在温饱之上,我们又去和旁人比较,除了舒适还要体面。年轻人辞职前要有一份“fuck money”才能递上辞职信,中年人为了孩子“不输在起跑线上”去奋斗学区房、辅导班,老年人在攒养老钱、看病钱,有人盼着“养儿防老”,有人依然在贴补养孩子的孩子。我们总是觉得要有了足够的物质基础才能去追求自由,可是多少是“足够”呢?总要“完成任务”才能随心所欲,但是这个“任务”有没有尽头呢?“上了大学就好了”、“结婚生子就完成任务了”、“小孩上了幼儿园就好了”、“孩子高考结束就能离婚了”、“退休了就可以休息了”、“孙子上幼儿园就能放松了”……而这个“任务”又是谁给我们的呢?为了完成这些“任务”,我们需要更多的物质来提供安全感,也想要用这些物质去交换想要的自由,甚至在为了这些“任务”而前进的时候,只想休息而忘记了任务之后的那个目的,那个内心真正的欲求。当我们为这些“任务”付出的时候,又往往把自己为了任务做的努力看作是牺牲,继而把这些牺牲的责任源头推给别人,比如无数家长总是说为了孩子辛苦了大半辈子,孩子如果不听话不孝顺就是对不起他们,家长们一边说着“为孩子好”,一边又用亲情绑住孩子,既希望孩子听话,不出问题,沿着既定的任务列表升级,又希望孩子为自己的付出负责,要感恩要回报。
《Me before you》这部电影最可贵的地方是再次提醒我们,爱是成全,爱一个人是让她开发出自己身上更多的潜能,去看更大的世界。爱自己,清楚自己想要的,爱别人,鼓励她去探索她自己想要的。
在安全感越来越稀薄的时刻,希望我们保有爱的能力。
(欢迎关注公号:终逃之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