芭蕾舞剧《夜莺之歌》(Le Chant du Rossignol)
中文名称:夜莺之歌
外文名称:Le Chant du Rossignol(法文);The Song of the Nightingale(英文)Песня Соловья(俄文)
剧本:根据汉斯•克里斯蒂安•安徒生(Hans Christian Andersen)的故事改编
编舞:莱昂尼德•马辛(Léonide Massine)
音乐:伊戈尔•斯特拉文斯基(Igor Stravinsky)
布景和服装设计:亨利•马蒂斯(Henri Matisse)
服装设计师:玛丽•穆勒(Marie Muelle)
指挥:欧内斯特•安塞美(Ernest Ansermet)
首演: 1920年2月2日由佳吉列夫的俄罗斯芭蕾舞团(Ballets Russes)于巴黎国家歌剧院(Théâtre national de l 'Opéra,Paris)
演员表:
塔玛拉•卡尔萨维娜(Tamara Karsavina)
莉迪亚•索科洛娃(Lydia Sokolova)
斯坦尼斯拉斯•伊兹科夫斯基(Stanislas Idzikowski)
人物表:
夜莺(Nightingale)
中国皇帝(Emperor)
机械夜莺(Mechanical Nightingale)
日本天皇(Japanese Maestro)
死神(Death)
4名太监
6名官吏
16名位宫女
6名卫兵
这部芭蕾舞剧的背景是中国皇帝的宫廷,第一个场景,是夜莺飞入中国皇宫,为皇帝宫廷官吏娱乐而唱歌,它的歌唱,感动得皇帝掉了泪。第二个场景,不久,日本天皇前来访问,又给中国皇帝送来一只机械夜莺作为礼物,中国皇帝和他的宫廷内侍对这个新玩具欣喜若狂。机械夜莺也唱起歌,真夜莺被忽视了,不屑与假夜莺为伍,生气地飞走了。第三个场景,皇帝卧病不起,临终时要求听真夜莺唱歌。死神和机械夜莺守候在他身边。死神以为真夜莺不会再回来,向皇帝许愿说,如果真夜莺能回来,就让你复生。结果,就在他即将死去的时候,真夜莺果真飞回,它的歌声不仅迷住了皇帝也使死神陶醉。死神恳请它继续唱下去,夜莺就要求归还皇帝的冠冕、宝剑和权仗,死神一一归还,最后自己遁去,皇帝康复如初,夜莺被恢复到它以前在他的宫廷里的位置。
该作品改编自同名汉斯•克里斯蒂安•安徒生的童话,其音乐是伊戈尔•斯特拉文斯基改编自1914年的创作的歌剧《夜莺》(Le Rossignol),佳吉列夫于1918年要求斯特拉文斯基为芭蕾舞剧改编。由亚历山大•伯努瓦(Alexander Benois)最初设的华丽东方风格服装和布景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被毁,这一损失促使佳吉列夫委托新的芭蕾舞剧版本,在与巴勃罗•毕加索(Pablo Picasso)和安德烈•德兰(André Derain)成功合作之后,他希望由另一位主要的艺术家来设计。 1919年,他参观了亨利•马蒂斯,以说服他设计自己的新作品,并高兴地发现了马蒂斯的收藏珍禽异兽和对马辛编舞的赞赏。马蒂斯没有戏剧经验,但是热情地接受了委托,决心创作出一种不同于俄罗斯芭蕾高调的异国情调的设计。他的精致服饰采用瓷器白色的背景下使用浅色,以中国明代传统宫廷服饰为基础,配色源自中国陶瓷和漆器的色彩组合而成。朝臣们的服装都是用丝绸精心定制的,宽松的装饰是由马蒂斯绘画和指导的。它们在舞台上的体量创造了一种连续图案的印象,仿佛在一幅卷轴画上。复原后的皇帝朱红色长披风的最后展开是一个书法运势,与他脚边身着黑白服装的哀悼者的大量图形形成对比。他们的动物状斗篷是马蒂斯最令人惊叹的设计之一,由白色毡状窗帘衬里材料制成,还有上面有贴花的三角形和深蓝色天鹅绒的人字形图案,灵感来自中国鹿的斑纹。

首演也遭到了一些质疑。斯特拉文斯基自己也不太高兴。他后来在他的自传中说:“我注定了《夜莺之歌》要登上音乐会的舞台,对我来说,编舞表演似乎是完全没有必要的。
由于马辛编导的失败,1925年,斯特拉文斯基同意重新演出芭蕾舞剧。这次佳吉列夫选择了他的一个新学生(George Balanchine)来编舞,于1925年6月17日于巴黎抒情大剧院(Théâtre Gaîeté Lyrique, Paris)首演,芭蕾舞剧在巴黎以崭新的舞蹈重新回归。布景和服装选自亨利•马蒂斯1920年的设计,由马克-塞萨尔•斯科托(Marc-César Scotto)指挥;艾丽茜娅•玛尔科娃(Alicia Markova)饰演夜莺;莉迪亚•索科洛娃(Lydia Sokolova)饰演死神;谢尔盖•格里戈里耶夫(Serge Grigoriev)饰演皇帝;乔治•巴兰钦饰演机械夜莺;尼古拉斯•克雷姆涅夫(Nicolas Kremnev)饰演日本天皇。

这是巴兰钦的第一部成功之作,其中一个原因是他对马蒂斯的道具和服装元素进行了天真而深刻的删减。通过采访曾经的舞者,尤其是夜莺的饰演者艾丽茜娅•玛尔科娃(Alicia Markova),当时只有14岁的她娇小迷人,只有80磅。有一次在为摩纳哥公主特别演出时,她却病了,佳吉列夫命令唯一能跳出这一舞剧的巴兰钦救场。120磅的巴兰钦,极困难地挤进笼子,使人想起一只长着鸟嘴的白脸猩猩。使得满场演员在演出中以极大控制力才不至于笑出声来。但巴兰钦是一个真正的模仿天才,他超人地展现了玛尔科娃的许多独特的风格,使他的舞姿看上去才有14岁。
这是斯特拉文斯基第一次见到巴兰钦,后者后来成为他最重要的创作伙伴并进行了长期的合作;一些舞蹈和乐曲还是共同编写的。在编导出《夜莺之歌》之后,佳吉列夫便聘请他,取代尼金斯卡为驻团编导,于是巴兰钦接过了她的职务。
斯特拉文斯基对音乐中乐章的运用总是很具体。他曾经说过:“我不明白一个人怎么可能成为一个编舞家,除非像巴兰钦一样,他首先是一个音乐家,”这是在赞扬这位著名的编舞家,他开始与斯特拉文斯基合作,在为《夜莺之歌》的复排而创作的事实上,巴兰钦本人就是一位音乐家,并且已经是斯特拉文斯基作品的粉丝。他立刻就愿意接受这个挑战。“我的音乐学得很好,所以……当佳吉列夫请我编导斯特拉文斯基的芭蕾舞剧《夜莺之歌》时,我很快就完成了。”

《夜莺之歌》标志着作曲家斯特拉文斯基和编舞家巴兰钦之间重要关系的开始。佳吉列夫和斯特拉文斯基的关系在《夜莺之歌》期间减弱了,因为两人都喜欢做主。然而,由于巴兰钦被允许发挥更大的作用,巴兰钦和斯特拉文斯基的关系显然是持久的。他们在艺术、音乐和运动方面有着相似的品味,并致力于创造。斯特拉文斯基和巴兰钦继续合作了几年,创作了许多著名的芭蕾舞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