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伯罗奔尼撒战争史》随记(一)

说是随记,其实已经是三个月前,读到大约卷四的位置写下的了,因此本篇所涉及的内容不会超过这个范围,即公元前422年安菲玻里战役之前的内容。现在怀着推广修昔底德这部优秀著作的目的,重新启用并发表这篇文档。
本篇是临时起意的作品,因此没有配图。不过后面会为具体战例画历史地图和场景素描。大概这也是加深我自己对这段历史的记忆和理解的一种方法。

一、译本观感:
商务印书馆的谢德风译本,总体说来翻译腔过于浓重。例如“关于他的第一次背叛雅典人”,从语序来看带有明显的英语痕迹(本书译制来源是英译本)。汉语思维更习惯说“关于他第一次背叛雅典人”。顺便一提,如果说成“关于他对雅典人的初次背叛”就很有日语的味道。
二、书中出现的长论述·由此联想当下快餐时代常见的逻辑思辨和语言组织能力缺失现象:
修昔底德素有借政治人物之口发表演说的癖好。在其《伯罗奔尼撒战争史》中记载了大量演说:科西拉与科林斯在雅典的辩论、斯巴达和雅典在开战前的辩论、伯利克里在阵亡将士葬礼上那场著名的的演说、战败的普拉提亚为求生存而在斯巴达人面前申诉、在弥罗斯的辩论、在叙拉古的辩论……不胜枚举。每一篇论述都洋洋洒洒上千字,思维缜密且信息量密度极高,分别对应代入听众的角度下,找不到漏洞和找不到赘言。若非阅读其辩论对手的观点,几乎无法反驳。
现在看到有些网民越发不愿、不能处理长难句。沈毅的视频还能挂上“长难句饼干”的标签,多少有些意外。叔叔我啊,真的要叔叔我了——如此这般极度空虚。
不过,关我什么事。
进入正题。
三、开战之前,以及前十年被称为阿基达马斯战争的阶段:
以希腊世界西部小城伊庇丹努(Epidamnus)的民主党与贵族党的政治纷争为导火索,科西拉(Corcyra)、科林斯(Corinth)爆发海战,波提狄亚发生暴动,雅典、马其顿、斯巴达被依次卷入,最后发展成波及全希腊的持久战争。
这场战争的前十年也被称为阿基达马斯战争,其间斯巴达和雅典的最高领导人分别是富有才能的阿基达马斯(Archidamus)和伯利克里(Pericles)。两人都采取了明智的战略,尤其是伯利克里坚决避免与斯巴达陆战,而采取海军环绕伯罗奔尼撒岛进行侵袭的办法,以至于两个同盟谁也奈何不了谁。
四、国家观感:
对斯巴达:虽然对这些遥远的国度没有感情,但在伯罗奔尼撒和雅典帝国之间,也许是一开始雅典太过嚣张,稍微偏斯巴达的立场,不过也仅限于看到斯巴达有利时会开心一点而已。
总的说来,直到战争正式爆发前,希腊世界的老大哥斯巴达都仿佛深藏不露。从伊庇丹努事件开始打得热火朝天的科林斯和科西拉,再到雅典和马其顿也被卷入波提狄亚暴动,斯巴达一直未曾采取行动,仅仅在波提狄亚来求援时做了一个乍看之下很楞的保证:要是雅典人出手,我就入侵他的亚狄迦。(这都什么跟什么……)
但是斯巴达在开战后受制于缺乏强大的海军,一直表现得相当疲软。典型例子是诺帕克都(Naupactus)海战中,纳谟斯指挥的伯罗奔尼撒舰队先后以四十七、七十七条战舰攻击雅典将领福密俄率领的二十条船舰而失败。第三卷第二章就直截了当地写了“伯罗奔尼撒舰队的无能”。尤其派娄斯战役之后,伯拉西达大展身手之前,斯巴达一度到了不敢与雅典进行陆战的地步。
对雅典:雅典帝国的形成与扩张,以及其维持自身而与同盟国的互动十分值得思考。
雅典帝国的形成可以回溯到希波战争。波斯大军压境的危急关头,当时希腊世界的老大哥斯巴达态度消极,雅典则成为众城邦的团结核心,其灵活的海军战术在岛屿众多的海洋上发挥了高超的战斗力,为打击侵略者做出了重要贡献。其间形成了提洛同盟,在此基础上,各盟国要给雅典缴纳税款或提供劳役服务。这种关系发展到伯罗奔尼撒战争之前,已经导致部分小国心存不满(厄基那等)。对于胆敢违逆的小国,雅典进行了残酷的镇压,这也是斯巴达开战时宣称要“把希腊从雅典的奴役中解放”的原因所在。
但雅典人自己在斯巴达同盟会议上对自己做了辩白:雅典并非主动选择,而是被迫拥抱了帝国。在接受了一个帝国之后,就再也无法主动放弃它了。
这一点,从今天的视角来看,大致是雅典帝国形成后,人民享受吸收和掠夺其他国家人民劳动成果的快感后,就再也无法放弃了。与此同时,必须为此维持必要的武力威慑,四处镇压反抗势力。所有的这一切都导致雅典盟国越发离心离德,其所做的不过是用新的帝国替代了波斯帝国。
行文至此。篇幅所限,战争中后期更加精彩的内容不能在此尽叙。
时至今日,既然已经读完,下一篇随记大概会一一列举全书看点,并从整体上对比前辈的希罗多德历史和《伯罗奔尼撒战争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