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学生习作赏析6(修改思路,请观看视频)

2022-08-09 16:57 作者:6小兔  | 我要投稿

       本期是一个学生投稿的练习作品,分析的是江西师大2022年的题目。该同学这篇评论的优点在于,文本细读做的非常好,但是缺点也比较明显,在于结构上的混乱,表述上的不准确。希望其他同学也能够查漏补缺。

      注:1、因本篇做了结构调整,和大量的语句顺序调整,没有办法给大家展示全文的逐句修改过程,大家可以对照修改来看。

              2、情大家配套视频看,才能知道修改思路



真题原文

一、学生自作原文

文章优缺点:

优点:文本细读做的扎实

缺点:结构混乱,用了很多理论,比如海德格尔、二元对立,还有一些理论语句,明显放在了并不恰当的位置

          表述不够准确,特别是首段

         


一个关于囚笼与自由的

   ——象征主义手法的解读

 

        该片段简述了“我”将这只曾被人捉来,困在笼子里的鹦鹉放飞树林丛中,但鹦鹉却没有飞走,而是静静地看着远方的树林,直到这只鹦鹉听见了其他鸟儿的叫声,它才开始煽动自己的翅膀,随着同伴一同飞向远方,重获自由;而 “我”看不到鹦鹉的身影时,“我”不禁潸然泪下。这是一个关于个体生存境遇的隐喻,本文试着从象征主义的角度对该文段进行解读。

       象征主义是19世纪70、80年代出现在法国。后遍及欧美的一个文学流派,象征主义往往需要通过外在事物的描写暗示一种普通的意义。换句话来说,诗歌的深层含义往往不是直接显示出来的,而是通过对具体形象的描述体现的。而在该文段中,作者就通过鹦鹉向往自由飞翔但又害怕叵测的画面暗示了作者自己的生存境遇。

一、惧怕又向往未知的远方

      一开始,该文段通过一组描写“远方”的词组来构成了一种二元对立的关系。作者一开始描绘了深林的场景“远山辽阔”、 “不断绵延向前直通了天际”,这些就描写远方的风景好山水美,一览无恒的天际,都甚是不错。这时的:“远方”在这时看来是一个让人心之向往的所在;而后又描写到“天降厄运”、“被捕获”、“囵囤”、“辽远幽深”,“岂不恰恰是一座座更为巨大的囚笼”来暗示“远方”中未知的危险、深不可测;这些词语构成了一种二元对立,“远方”辽阔优美但又充满着未知的危险;其实这时的“远方”就成为了一个隐喻,成为了鹦鹉其想要追寻的自由,又是鹦鹉所惧怕的危险。当“我”在猜测鹦鹉的想法时,“我”就如同鹦鹉一般,在这纠结之中踌躇不定,不知是否应该飞于远方、不知是否应该向前。这并不是一幅静止的画面,而是充满了叙事的张力,即使鹦鹉与“我”都是静止的,但是他们的内心都想要到远方去,让读者看到他们内心的纠结,呈现出一种情感的递进式增长。概而言之,不论是鹦鹉还是“我”想要挣脱命运笼子,想要寻找自由,飞向远方,实际上很艰难的,这也成为生活在这个世界上的任何一个个体生存境遇的隐喻。

        而鹦鹉的静止不动,是因为它具有一种虚无感,这种虚无感是对于长期以来的囚禁、自由限制,而后又被突然释放,所产生的一种迷惑、不知所措;就如同海德格尔所说:“人是被无端的抛入这个世界的。”所以鹦鹉在面对再一次突然重获的自由时就显得格外的谨慎,“四下里巡看”以及犹豫不定地呆在“原地停留”,但是为了克服这种虚无感,自为的存在就是要突破自身的局限,克服自身的恐惧去反映存在。由此,鹦鹉听见了同伴们的叫声,同伴的呼唤叫醒了迷茫的它,使得鹦鹉“忘记了担忧”、“忘记了可能的叵测”,之后开始“下意识地突然间便开始飞翔”。另外,作者采用了第一人称叙述视角,使得读者更加真切的感受到了当时的情景以及他们内心的纠结与无奈。

二、空间上的挣扎与转换

       该文段中一共出现了两次空间上的转换:第一次是自由自在的鹦鹉被捕获,物理空间从辽阔自由的丛林变成了狭小窒息的鸟笼;第二次是“我”将鹦鹉放归丛林,而鹦鹉的物理空间又从狭小的鸟笼回到了这广阔的天际。而物理空间和人生空间很大程度上塑造了人的自我空间,肉体在狭小的物理空间里腾挪,心灵在坎坷的人生空间里奔波,哀伤痛苦、愤懑不甘随之而来;由此自我空间必然面临激烈的缠斗;“我”将自己代入成鹦鹉,去猜测它的想法;在某种程度上鹦鹉其实指代“我”自己,“我”与鹦鹉一样都在纠结是否要飞向远方又或者是停留原地,都在担心这突然间的转换是否暗藏玄机、是否充满陷阱,就如同文本所描写的“岂不恰恰是一座座更为巨大的囚笼”。但是呆在这狭小的“囚笼”之中又不甘心,去往辽阔的天际又害怕,陷入这种二元对立的自我空间纠结矛盾之中。

      另外,在“我”放归鹦鹉回到从林之时,其实这个时候鹦鹉就已经是自由的,但这只是物理层面上的自由,鹦鹉的静止不动也正说明着,鹦鹉仍然没有逃出“囚笼”,“我”能洞悉鹦鹉的想法,说明这时的“我”就等同于鹦鹉。“我”与鹦鹉依旧被自我内心的“囚笼”所禁锢着不能动弹,而内心想法的纠结其实就是他们自我空间的挣扎。因此,“囚笼”相当于自我空间的喻体,自我与笼中的鹦鹉、与命运多舛的现实境遇融为一体,而这自我空间也是隐喻着他们的生存境遇、他们的命运,由于自我空间是由物理空间与人生空间共同构成的,因此自我空间的纠结,也反映出了“我”对于狭小物理空间的不满,对于叵测不安人生空间的担忧,对于命运围困下的自我空间的体认,无法控制的困兽般挣扎。

三、勇敢地翱翔于天际

       “我”与鹦鹉到底还是不同的,当“我”仍然在纠结犹豫之时,鹦鹉却听到了“鸟鸣之声”、 “鹦鹉被更多的鸟鸣声唤醒”、“如梦初醒”,同伴的声音可能让鹦鹉回忆起了曾经自由自在的时光,由于有了同伴的相陪,自己便有了勇气、安全感,敢于突破这无形的“笼子”。而本文段中出现了“好在是”,从这个词中可以看出“我”对鹦鹉的一种庆幸,幸好鹦鹉与“我”不同,鹦鹉比“我”敢于去追求、敢于去冒险;因此“当我确信再也看不到它的时候,一下子,泪水竟然打湿了我的眼眶。”

       “我”的哭泣也包含着三个层面的意思:第一、是看到鹦鹉有伴而羡慕的哭泣,鹦鹉在听到同伴之声,便不再孤单,也变得勇敢起来朝着远方飞去;而“我”却只身一人、无亲无伴、孤单寂寞;第二、敬佩鹦鹉勇于突破自己而激动的哭泣,鹦鹉敢于不惧前方的未知,“忘记了担忧”、“忘记了可能的叵测”,又回到原先的自由自在的自己,庆幸鹦鹉与自己不同,“我”赞叹鹦鹉,或者说是像鹦鹉的人身上的那份挣扎于生活时产生的勇气与赤城,而“我”却做不到;第三、是对自己无法逃出这“囚笼”般的命运而伤心的哭泣,“我”为自己的命运感到难过,自己只能置身于这个“囚笼”之中,处于这进退两难的境地,在“我”的世界里没有笼子,却恰是一个无形的笼罩,将“我”包围,“我”向往自由远方又惧怕险阻,犹如站在人生十字路口摇摆不定的葛利高里。

       最后,这篇短文言简意赅地向读者传达了个体的孤独,个体的困境,我们每个人都想要获得自由,想要冲破一切命运以及外部的阻断,但是,殊不知,真正的阻碍可能正是我们自己的内心世界。

      因此,该文段仅有寥寥几语道出了世间个体的生存境遇的书写,写出了“我”与鹦鹉相同的内心纠结,相同的自我困境,相同的自我挣扎;但却有着不同的结局,鹦鹉随着同伴展翅高飞,而“我”却只停留在原地,黯然泪下,没有动静。“我”与鹦鹉成为了这世间两种不同类别的人。在这里鹦鹉成为一种隐喻,指代着那些在生活中“真正的勇士”,他们几多辛劳疲惫转折,都是在一次次的失意中又一次次地站起,面对未知有过担心,但是依旧向前;“叵测”、“囵囤”都不会消失,这也是人世间最真实的写照,但也就是他们如同鹦鹉,在惧怕中在一起去寻找自由,飞向远方。而“我”成为了另一种人,那些胆小软弱又向往远方的人,但他们和“我”却又是这世间最普遍的大多数存在,“我”的担忧顾虑很多,向往自由与远方,却不敢触碰,“我”的身上没有“囚笼”却似有“囚笼”,无法挣脱。那些“我”所谓的担心可能是莫须有,可能是自我困扰,又或者就如同费洛伊德所说:“大多数人并不是真正的想要自由,因为自由包含着责任,而大多数人害怕责任。” “我”也想要像着世间的绝大多数人一般,或者陷入对担当责任的恐慌之中,或者陷入这自我恐怖的无限幻想之中,而不敢实际地去尝试。

       而只要这世事不能顺遂,只要内心依旧挣扎,只要那并不纯良的命运仍在,“我”就无往而不在牢笼之中,无论是羡慕同伴长鸣或是向往飞翔远方,都值当哭一哭。

       人在江湖,有过多的殚心竭虑,就如是人在笼中。

二、修改后文章

一个关于囚笼与自由的寓言

                           ——基于象征主义的解读

       选文所给的片段讲述了一只脱离于群鸟的鹦鹉,它在所有的同类都飞向森林深处的时候,内心的挣扎,最终,它选择了远方。尽管文字很短,却从时间上写出了过去、现在、将来的纵深感,写出了一只鹦鹉内心复杂的选择过程。而这只鹦鹉的内心的变化又恰恰的暗示现代人个体面对选择时的生存境遇。本文试着从象征主义的角度对该文段进行解读。

       象征主义是19世纪70、80年代出现在法国。后遍及欧美的一个文学流派,象征主义往往需要通过外在事物的描写暗示一种普通的意义。换句话来说,诗歌的深层含义往往不是直接显示出来的,而是通过对具体形象的描述体现的。而在该文段中,作者就通过鹦鹉向往自由飞翔但又害怕叵测的画面暗示了作者自己的生存境遇。作者表面写的是一只鹦鹉选择的过程,实际上写的是现代人在面对欲望的时候所做出的选择的内心的复杂与挣扎。

一、远方

       在这个片段里,出现了远方这个意象,在这个意象的表述中,作者一开始描绘了深林的场景“远山辽阔”、 “不断绵延向前直通了天际”,这些就描写远方的风景好山水美,一览无恒的天际,都甚是不错。这时的:“远方”在这时看来是一个让人心之向往的所在;而后又描写到“天降厄运”、“被捕获”、“囵囤”、“辽远幽深”,“岂不恰恰是一座座更为巨大的囚笼”来暗示“远方”中未知的危险、深不可测;远方这个词就带有了悖论的色彩,而使“远方”无形之中有了张力,

“远方”辽阔优美但又充满着未知的危险

     作者在这一片段里,面对鹦鹉的同伴都飞向了远方,作者对森林深处的危险并没有做直接的描绘,而是用了一系列猜想的词语,将现在与过去做了对比,这样时间上的转换,造成了空间上的对比。作者连用“我便继续猜想”“想当初”“也许”,写出了远方可能会带来的灾祸,紧接着,作者又用了“如果那样”“岂不是”这样的词汇,侧面描绘了一个过去的时间和空间,那个空间充满了可能的危险,而此时,这只鹦鹉所存在的时间与空间便无形之中显示出了安逸、安全的意味。至此,远方与此在构成了二元对立,此在是已知的,是安全的,可以看到的,但是是无趣的,远方是未知的,是充满了不肯定,可能拥有厄运的,但是是充满了自由的。

      那么,这只面对群鸟都已经飞入森林深处,飞入远方去寻找自由的孤独鹦鹉,显然是多了一层思考,它并没有盲目的选择,此时,这只鹦鹉的茫然不知所措时是它在对自己的处境,在对这个世界思考,它明白,选择意味着责任,因此,当它面对着所有的鸟都飞走了,它却迷茫了。

       因此,远方在这里成了一个隐喻,既有自由,又充满了危险。通过各种猜测词汇的描述的过去时空与现在“我”看到的时空形成对比,呈现出一种情感的递进式增长。而这只鹦鹉的选择,就是我们每一个人面对选择时思考的问题。

       “远方”就成为了一个隐喻,成为了鹦鹉其想要追寻的自由,又是鹦鹉所惧怕的危险。当“我”在猜测鹦鹉的想法时,“我”就如同鹦鹉一般,在这纠结之中踌躇不定,不知是否应该飞于远方、不知是否应该向前。这并不是一幅静止的画面,而是充满了叙事的张力,即使鹦鹉与“我”都是静止的,但是他们的内心都想要到远方去,让读者看到他们内心的纠结,呈现出一种情感的递进式增长。概而言之,这只鹦鹉的选择,就是我们每一个人面对选择时思考的问题。

二、眼泪

       在这个片段里,除了出现鹦鹉之外,还有“我”,于是这样的画面是丰富的,是多层次的,第一层是鹦鹉面对远方要做出选择的内心的挣扎,第二层是,面对此情此景的“我”,内心的挣扎,内心的动荡,选用了“眼泪”这一意象做结。而在眼泪意象之下,却充满了空白,鹦鹉却听到了“鸟鸣之声”、 “鹦鹉被更多的鸟鸣声唤醒”、“如梦初醒”,同伴的声音可能让鹦鹉回忆起了曾经自由自在的时光,由于有了同伴的相陪,自己便有了勇气、安全感,敢于突破这无形的“笼子”。好在是这个词,间接的写出了作者内心的选择。于是,作者写到了,“我”看到了这样的画面,看到了鹦鹉的内心,我流下了眼泪。在这里“我”的哭泣也包含着三个层面的意思:第一、是看到鹦鹉有伴而羡慕的哭泣,鹦鹉在听到同伴之声,便不再孤单,也变得勇敢起来朝着远方飞去;而“我”却只身一人、无亲无伴、孤单寂寞;第二、敬佩鹦鹉勇于突破自己而激动的哭泣,鹦鹉敢于不惧前方的未知,“忘记了担忧”、“忘记了可能的叵测”,又回到原先的自由自在的自己,庆幸鹦鹉与自己不同,“我”赞叹鹦鹉,或者说是像鹦鹉的人身上的那份挣扎于生活时产生的勇气与赤城,而“我”却做不到;第三、是对自己无法逃出这“囚笼”般的命运而伤心的哭泣,“我”为自己的命运感到难过,自己只能置身于这个“囚笼”之中,处于这进退两难的境地,在“我”的世界里没有笼子,却恰是一个无形的笼罩,将“我”包围,“我”向往自由远方又惧怕险阻,犹如站在人生十字路口摇摆不定的葛利高里。

        眼泪这一意象言简意赅地向读者传达了个体的孤独,个体的困境,我们每个人都想要获得自由,想要冲破一切命运以及外部的阻断,但是,殊不知,真正的阻碍可能正是我们自己的内心世界。

三、囚笼

        片段猜测了鹦鹉面对群鸟去向森林深处内心进行的挣扎,挣扎的原因在于,害怕更深远的地方,会被捕获,身陷囹圄。于是,在这里就形成了这样的一对关系:远方等于囹圄等于囚笼。但是,即使,这只鹦鹉迟疑过,挣扎过,但是最后,它还是飞向了远方,也就是说,它飞向了可能是囹圄,可能是囚笼的地方,飞向了未知。这是何等的勇气。

        这样的选择背后无疑带着一种崇高精神,这只鹦鹉成为了自己的英雄,它不是盲目的选择,而是深思熟虑之后,能够为自己的选择承担责任的一种努力,正如可在希腊斐阿波罗神庙的箴言,认识你自己。这只鹦鹉便是认识了自己,知道自己选择的后果,因此,它的身上有着承担意识,有着知道自己承担的责任,并不是简单的去还是不去,当面对可能是囚笼的地方,它仍然愿意面对这样的客观环境做出自己的对抗,当然,作为读者我们无从知晓对抗的结果是什么,但是,在这个过程中,让我们看到了它作为主体的可能性。

      那么,作为读者的我们,作为现代人也同样如此,当面对不确定的未知时,会选择比较安稳的,比较安全的此在,还是选择远方,其实这只是结果,而真正值得称颂的并不是对于结果的选择时屈从的集体,还是另辟蹊径,其关键点在于,你对于自己的选择是不是进行过思考。你只是成为了现代空心人追寻远方的自由,还是因为确实你确定了即使远方有危险,你也可以承受,为了理想的实现,作为现代社会的你不会因为深陷囚笼这样的结果而抱怨,那么,其实无论何种选择,都是正确的选择。所以,囚笼这一意象恰恰反映了鹦鹉挣扎过程中所做选择的伟大之处,罗曼罗兰说,世界上只有一种英雄主义,那就是认清了生活的真相,仍然热爱生活。

       当这只鹦鹉生活在这里,尽管安全,没有自由,没有乐趣,其实,这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是不是也算是一种囚笼。那么远方也可能是囚笼。生活的荒诞之处,在一次的通过远方与此在的对比中,意义得到了升华,那么,我们的世界,无论哪里,其实都是囚笼。此在是没有自由的,而远方也可能被捕获,依然没有自由,那么处处都是囚笼。

四、结语

       作者通过远方、囚笼三个意象将过去、现在、将来沟通,写出了一只鹦鹉内心的斗争,而“我”作为一个旁观者面对鹦鹉的选择过程最终流下了眼泪,更进一步的将这段文字变得丰富而具有韵味,这不仅仅是一个人对于鸟的世界的观察,寥寥几语道出了世间个体的生存境遇的书写,写出了“我”与鹦鹉相同的内心纠结,相同的自我困境,相同的自我挣扎(全文3005)

 

 

 




学生习作赏析6(修改思路,请观看视频)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