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时间尽头的每一角落/Everywhere At The End Of Time

2022-08-09 16:56 作者:Nulll_Official  | 我要投稿


时间尽头的每一角落》(英语:Everywhere at the End of Time) 是英国电子音乐人The Caretaker(本名利兰·柯比(Leyland Kirby))的第11部录音作品,内容涵括6张依阶段划分和命名,于2016年至2019年间陆续发行的录音室专辑。受到2011年专辑《超越这个世界的空虚幸福(An Empty Bliss Beyond This World)》的成功激发,此系列为其化名的最后一系列主要作品,来摹拟阿尔茨海默病病患从发病步入死亡的过程。专辑在波兰克拉科夫用了六个月的时间制作及发行,以“给人一种时间流逝的感觉”。专辑封面由柯比友人伊万·席尔绘制,属于抽象画派。

专辑完整版长达六个多小时,呈现出形形色色的情绪并以不间断的噪声为特征。前三个阶段的风格类似于《超越这个世界》,但到后三个阶段逐渐脱离柯比早期的气氛音乐作品。这一系列专辑反映出患者记忆的衰退、身心的紊乱,以及弥留之际回光返照的现象。起初,他担心会被外界扣上自命不凡的骂名,想打消创作本作的念头,然而最终柯比对之投入的时间远超以往。为了推广系列作,柯比与匿名视觉艺术家怪核(Weirdcore)合作制作音乐视频。专辑封面曾获得法国一家艺术展的关注,该展后来以他2019年搜罗之历年未公开作品的合辑《每一角落,空虚幸福(Everywhere, an Empty Bliss)》命名。

随着各阶段的发行,系列作的名气水涨船高。《时间尽头》被视为柯比的代表作,乐评人对作品时长背后的痴呆症概念万分感慨,并将之列入2010年代最佳专辑清单。痴呆症患者的看护亦对作品青眼有加,因其增加年轻一辈对病患的同理心,但亦有医界人士持批评意见,称系列作线性的结构不符事实。2020年,系列作演变成互联网现象,除了在TikTok有数部挑战一口气听完整部作品的视频出现,还有网友将其编译为节奏游戏《周五放克夜》的模组。 

背景

大乐队乐手阿尔·鲍利(Al Bowlly)的人声采样被广泛用于《时间尽头的每一角落》

“The Caretaker”(意为看守人)是本名为利兰·詹姆士·柯比的英国电子音乐人。他深受电影监制史丹利·库柏力克1980年作品《鬼店》影响,故在1999年起以片中看守员之角为创作音乐的化名。其于同年推出的首张专辑《闹鬼舞厅的精选回忆录Selected Memories from the Haunted Ballroom》灵感正源自电影结尾的闹鬼舞厅场景。该专辑弥漫着气氛音乐的色彩,并且大量采样大乐队的唱片,这一手法在他的告别作中得以延续并加以呈现[1][2]。2005年,他将探索主题转往记忆丧失,推出总长三小时的《纯理论顺行性遗忘症Theoretically Pure Anterograde Amnesia》描写同名疾病顺行性遗忘症。2008年,《不断重复的短语Persistent Repetition of Phrases》让The Caretaker这一化名获得传媒的关注。

2011年,柯比发行了《超越这个世界的空虚幸福An Empty Bliss Beyond This World》,其对阿尔茨海默病的探讨备受好评。柯比解释道,在那之后,他本想将The Caretaker的名字弃之不用,然而“很多人都喜欢《超越这个世界》。所以我问自己,‘我能做出不只是《超越这个世界》的翻版吗?’”柯比觉得剩下要探讨的唯一概念是“失智的阶段” 。这是柯比第十一次也是最后一次以The Caretaker名义创作音乐;他表示:“我只是看不出来在这之后我还能带它去哪儿。” 《时间尽头的每一角落》代表着The Caretaker角色本身的“死亡”。

音乐与阶段

“为了能够将这种音乐作为一种实时的、活生生的文化来记忆,你的岁数必须直升九十。可以听到柯比在这呈现出曾经钟爱的曲调,其微弱、褪色的记忆碎片,在萎缩的脑海里四处游移。”                    —西蒙·雷诺兹Simon Reynolds

据柯比说明,这六张专辑旨在探讨痴呆症的“演变和整体性”,每一阶段均代表患者该段时期的症状和感受,并附有充满诗意的描述和曲目标题。凋萎、忧郁、困惑和抽象的概念贯穿始终。Tiny Mix Tapes写道,作为看守人的告别作,《时间尽头》“分秒都抢在往一无所有的路上迈进。”专辑在风格上属气氛音乐,具有前卫的实验概念。音乐杂志《FactFact (UK magazine)》指出《时间尽头》的舞厅风格与蒸汽波的某些子流派之间存在“幽灵学Hauntology (music)的联系”。作家莎拉·诺夫(Sarah Nove)称赞系列作因存在于虚拟空间中,且价值会随着人们的参与而不断改变,故灵光根本无从依附。《Bandcamp DailyBandcamp Daily》的马特·米切尔(Matt Mitchell)写道,系列作以“空灵的宣泄”结束。

系列作对痴呆症的探讨常被拿来与作曲家威廉·巴辛斯基William Basinski的《瓦解循环The Disintegration Loops》作比较。不过在制作手法有差异的是,后者是以实体唱片为素材呈现其物理上的衰变,而非以电脑软件做出。柯比称他欣赏巴辛斯基的作品,但强调《时间尽头》“不仅仅是崩溃的循环而已,它们是关于它们为什么会崩溃,以及如何崩溃。”《时间尽头》的风格也被与另一位电子音乐人Burial类比;为《The Quietus》撰稿的麦特·柯尔昆(Matt Colquhoun)写道,两位艺术家“点出21世纪残破的时局”一些样本从头到尾不断反复,尤其是阿尔·鲍利Al Bowlly1931年翻唱的《心痛》之样本,并且随着每一阶段都变得更残破不堪。在最后六分钟里,可以听到来自《闹鬼舞厅》的歌曲。

随着各阶段的进展,歌曲变得愈加扭曲失真,反映逐渐恶化的病情。前三个阶段的爵士风格令人想起《超越这个世界》,带有来自黑胶唱片和圆筒唱片的循环Loop (music)。阶段三的歌曲时长较短,有些甚至只有一分钟,且通常会避免淡出Fade (audio engineering)。后意识阶段反映柯比渴望“深究完全的混乱,一切都开始崩溃”的景况。倒数第二个阶段的音乐呈现一片混沌,代表患者对现实的感知改变。最后一个阶段由持续长音Drone music组成,刻划受苦者心灵的空虚。末尾以风琴、合唱与近一分钟的静默哀悼死亡。Pitchfork的迈尔斯·鲍伊(Miles Bowe)写道,后半阶段与柯比其他气氛作品的区隔是“以崭新且令人惶恐不安的方式发展其声音”,柯比亦指系列作“较多是关于最后三个(阶段)而不是前三个。”布鲁姆斯伯里出版社在《声音人类学布鲁姆斯伯里手册》中,将后面几个阶段形容为“沐浴在起回声的雾气中,含混的追忆构成的剪贴画,让人迷失方向”,将它们同失歌症Amusia及其对乐感记忆的影响相联系起来。

1–3阶段

第一阶段也被描述为记忆衰退的最初标志,是最接近“一段美丽的白日梦”的阶段。在发行的黑胶唱片上,刻有“终生难忘的回忆(Memories That Last a Lifetime)”字样。与《超越这个世界的空虚幸福An Empty Bliss Beyond This World》相同,第一阶段以20世纪20年代和30年代的唱片开场秒数为特色,大部分内容都是循环的。其采样通过音高改变、混响、泛音、黑胶唱片裂纹等手段进行了做旧处理,听上去更有年代感。这张专辑的诗意歌名唤起了一系列情绪,如《Into each other's eyes(勿忘我)》这样的名字,有时被解释为病人的浪漫回忆;诸如《We Don't Have Many Days(我们时日无多)》这样更不祥的歌名,则暗示病人意识到了自己将死的命运。这张专辑在Caretaker乐队所发行中已算比较欢快的,但一部分欢快的大乐队曲段的作曲,要比其他相对更阴暗的部分更加失真。一位评论家将其与斯坦利·库布里克的《大开眼戒》(1999)和电影制片人伍迪·艾伦的作品相对比,精确指出了与本专辑相比,库布里克电影的“优雅”和艾伦作品对于戏剧性的狂热。

第二阶段被描述为“自知什么地方出了问题,且拒绝接受这一点”。同第一阶段的欢乐氛围相比,柯比认为这一阶段反映的病人有了“情绪上的巨大变化”。这张专辑掺杂了更多情绪性的音色,采样也更加忧郁、堕落,带有更多单调的低音。其来源的特点是更多的突然结束,给人一种鬼魂的氛围。这张专辑的歌名,如《Surrendering to Despair(向绝望投降)》《Last Moments of Pure Recall(纯粹回忆的最后时刻)》反映了患者对自己失调的感知及相伴的悲痛感,最后一首歌的歌名《The Way Ahead Feels Lonely(寂寞之路)》直接摘自萨利·马格努松Sally Magnusson一本关于痴呆的书。歌曲时长更长,循环次数更少,但音质上更加失调,标志着患者意识到自己记忆中的错误,并由此产生否认的感觉。柯比将第二阶段所反映的患者描述为“可能会比他们平时尝试得、回忆得更多更频繁”;第一首歌的歌名《A Losing Battle Is Raging(此役必败)》反映了第一、第二阶段之间的过渡。

第三阶段被描述为患者正在经历“在完全卷进困惑、灰色迷雾形成并消逝之前,一些最后的连贯记忆”。来自《超越这个世界的空虚幸福》等其他作品的采样以类似于水下的音色回归,描绘出患者日渐增长的绝望,以及试图留住记忆的挣扎。其他阶段的曲子大都以减弱结束,而本专辑则普遍以突然中断的形式收尾。歌名更加抽象,混合了前两个阶段的歌名和《超越这个世界的空虚幸福》的歌名,创造出诸如《Hidden Sea Buried Deep(地心海洋)》《To the Minimal Great Hidden(对最小的伟大的隐藏)》《Drifting Time Misplaced(时间飘逸迷乱)》等标题。专辑关注患者的知觉,是系列中与《超越这个世界的空虚幸福》最相似的部分。柯比解释说,第三阶段是“最像《空虚幸福》的一张专辑,因为这是一个还算幸福的阶段,你没有意识到你实际上已经得了痴呆症”。专辑最后几首曲子尚带有依稀可辨的旋律,尽管有些几乎已经失去了旋律的特征;柯比认为第三阶段表示“在我们进入‘后意识(Post-Awareness)阶段’之前最后的意识的余烬”。

第一阶段的第一首曲子《It's Just a Burning Memory(记忆如烬)》引入了阿尔·鲍利Al Bowlly的《Heartaches(痛心)》的采样,其音色、旋律逐渐崩解的过程贯穿整个系列;据柯比所言,保利是Caretaker乐队所采样的“主要人物之一”。在第二阶段第三首歌《What Does It Matter How My Heart Breaks(何谓幻灭)》中,重新用到的《Heartaches(痛心)》带有一种冷漠的风格。在柯比听来,采样的这个版本同第一阶段的截然不同,带有强烈的消沉感。第三阶段的第二首歌《And Heart Breaks(然后心碎)》包含《Heartaches(痛心)》最后一版可辨采样,所用的号音色变得更像白噪音。包含《Heartaches(痛心)》采样的曲子,其曲名来自采样的歌词,这进一步诠释了记忆的主题。

4–6阶段

第四阶段被描述为“回忆单独一段记忆的能力被困惑与恐惧所取代”的阶段。其风格与前三个阶段截然不同,更接近噪声音乐noise music。第四阶段标志着“后意识(Post-Awareness)阶段”的开始,它的四首曲子占据了整个黑胶唱片面。G1、H1、J1题为《Post Awareness Confusions(后意识阶段无限的困惑)》,Bowe觉得像是一种临床症状名称;I1题为《Temporary Bliss State(瞬时而去的极乐天国)》。难辨的旋律引入了一种超现实surrealist music的视角,一些评论家认为这是为观众准备了下两个阶段的部分内容。大部分编曲忽视了前面阶段的风格,更加歪曲难识。H1的一部分,又名“Hell Sirens(地狱警笛)”,包含一段Hazelwood称作“整个系列最恐怖的几段音乐之一”的号角采样。《Temporary Bliss State(瞬时而去的极乐天国)》更冷静些,音色更加空灵超脱。本专辑的氛围同实验音乐家Oval的专辑《94 Diskont94 Diskont》(1995)相近,Hazelwood称第四阶段的“听觉恐怖”乃代表着“旋律与记忆的回声”。

第五阶段被描述为“更极端的纠缠、重复及断裂,可以让位给较为平静的心境”。本专辑进一步扩展了其噪声的影响,与秋田昌美Merzbow约翰·维斯John Wiese的曲子有同工之妙:可辨的旋律丧失了特征,被重叠的采样所取代。Hazelwood将其解释为“音频形式的交通堵塞”,并将其与充斥β淀粉样蛋白的神经元相联系。本专辑的风格与之前阶段相比有了更大的变化,所用片段的音量有时减小到耳语级别。据Falisi所说,这在感知上缺乏放松;与第一阶段不同,第五阶段展现的是完全的混乱与失调。专辑运用了整个系列出现的绝大部分人声片段,还包括可辨识的英语歌词:在歌曲结尾部分,一个男人致辞道“下面这个节目是詹姆斯·菲茨杰拉德(James Fitzgerald)先生的曼陀林独奏”。与第四阶段相近,第五阶段的曲名同样像是临床症状,采用了老年斑、神经纤维缠结neurofibrillary tangles、突触、逆生假说等神经生物学术语;Hazelwood认为,《Advanced Plaque Entanglements(恶化的神经纤维结)》《Sudden Time Regression Into Isolation(忘却时间)》是在记录痴呆症的“去人性化”过程。

第六阶段的描述只有短短一句话:“后意识阶段6没有描述”。于UWIRE任职的Esther Ju认为第六阶段是整个系列最值得解释的一张专辑,但“大多数人会把它描述为虚空的声音”。第五阶段尚有小段乐器和谈话声,第六阶段则像是溺死,空虚的编曲中回荡的仅有嘶嘶声和破裂声,Hazelwood解释为是在描绘患者的冷漠。它常包含声音拼贴sound collage,音乐还能听得见但非常遥远。其歌名不再有临床症状名称的色彩,而更多是情绪化的短语,如《A Confusion So Thick You Forget Forgetting(空无)》《A Brutal Bliss Beyond This Empty Defeat(绝望的极乐)》。这也是音色上距离《超越这个世界的空虚幸福》最遥远的专辑,描绘了强烈的焦虑。柯比在第六阶段专辑发布后,在Youtube的完整版视频下评论道:“感谢多年来的支持。愿舞厅永存。C'est fini(法语“一切都结束了”)。”

最后一曲《Place in the World Fades Away(世界逝去之地)》以管风琴的持续低音为特色,与2014年电影《星际穿越》的原声带相似。最终留声机针头音色取代了管风琴音色。《时间尽头的每一角落》最后6分钟的全系列高潮,有着清晰可闻的合唱声,采样自老旧破损的黑胶唱片。这引发了各路评论家的不同解释,最为评论家和医学家接受的理论是,这代表着回光返照,即患者在死前短暂地体验到清醒的现象。Falisi认为这是患者的灵魂正在移动到死后生命。歌曲最后6分钟采样自巴赫《路加受难曲》中的男高音咏叹调“Lasst Mich Ihn Nur Noch Einmal Küssen(就让我亲他最后一次)”。一位评论家认为,Caretaker由此创造了一个“艺术上的闭环”。最后1分钟以完全的寂静收尾,象征着患者的死亡。

创作

2019年的The Caretaker(The Caretaker (musician))

柯比在他克拉科夫的公寓里用“专门为创作音乐而设计”的电脑创作了《时间尽头的每一角落》。他在创作第一阶段时动用了职业生涯中最多的音轨。专辑是在发布之前一年创作出来的;第三阶段的制作始于2016年9月,第六阶段则始于2018年5月。柯比认为,前三个阶段有着“细微但关键的差异”,“基于处在那种状况的人的情绪和意识产生的感觉”展现了相对统一的风格。柯比希望由Andreas“Lupo”Lubich完成的母带处理过程能做到“全程统一的声音”。他说,一种作曲策略是用所采样歌曲的专辑封面,将特定的情感信息同每首歌曲联系起来。柯比在创作《超越这个世界的空虚幸福》时需要购买实体唱片,而创作《时间尽头的每一角落》时则是在网上找到了大多数采样,他评论道:“现在一首歌你能找到十个版本。”柯比指出,第一阶段的曲子只循环播放较短的采样片段,第二阶段则会播放整个采样,第三阶段整体的风格与《超越这个世界的空虚幸福》最为接近,柯比认为前三个阶段就算随机播放,风格也很统一。在第三、四阶段发行之间,柯比宣布他正在搬家、移动工作室。

柯比的创作更多着眼于后三个阶段;他想将他所谓“可听的混沌”创造出来。柯比后来说,创作第四阶段时,他才意识到后三个阶段“要从后意识患者的视角去制作”。柯比将其冠名为“后意识”,因为此时患者已经不再能意识到自己的失调了。柯比还说自己在创作后三个阶段时感到了压力:“我给一个阶段收尾,掌握另一个阶段,还要开始第三个阶段。”为第四、五阶段编曲时,柯比称自己写了200余小时的音乐,并“和着情绪编曲”。The Believer杂志的记者兰顿·贝茨(Landon Bates)将第四阶段与作曲家约翰·凯吉的作品《Radio Music》(1956)相对比,柯比认为凯吉的作品带有偶然音乐—带随机元素的音乐—的特征,启发了他后面阶段的创作。他说第四阶段到第五阶段发生了“明显的变化”,写道“这不是直接的,但它是一个关键的症状”。据柯比所说,最终阶段的创作是最困难的,一是由于大众的期待,二是因“前五个阶段的重量现在全部压到这个上来了”。

封面

第一阶段的封面《Beaten Frowns After(挨打后皱眉)》(2016)
第二阶段的封面《Pittor Pickgown in Khatheinstersper(在哈特宁斯佩尔的Pittor Pickgown)》(2015)
第三阶段的封面《Hag(女巫)》(2014)
第四阶段的封面《Giltsholder(镀金护肩)》(2017)
第五阶段的封面《Eptitranxisticemestionscers Desending(思考问题能力下降)》(2017)
第六阶段的封面《Necrotomigaud(内克托米戈德)》(2018)
伊万·席尔(Ivan Seal),柯比的朋友,负责为专辑绘制封面。

“你根本就不能相信任何记忆,不是吗?因为某种程度上,它都是删删改改的无稽之谈。”                    —伊万·席尔Ivan Seal

《时间尽头的每一角落》的专辑封面是柯比的老朋友伊万·席尔Ivan Seal创作的极简主义抽象油画。主题随着阶段的发展变得不那么容易辨识;每张画都呈现一个单一的主体,无字。Tiny Mix Tapes将第一阶段的封面《挨打后皱眉(Beaten Frowns After)》列入他们选评的2016年和2010年代最佳专辑封面列表。有人将柯比和席尔进行了比较:两人均是英国人,有着相似的艺术创作方式。席尔依着记忆画画,说:“艺术总是从记忆出发。”

前三张封面的标题分别是《挨打后皱眉(Beaten Frowns After)》(2016)、《在哈特宁斯佩尔的Pittor Pickgown(Pittor Pickgown in Khatheinstersper)》(2015)、《女巫(Hag)》(2014)。《挨打后皱眉》的画面展示的是在空旷的水平面上一个展开的灰色卷轴,褶皱类似于大脑的脑回,《Teen InkTeen Ink》的编者Sydney Leahy将其比作病人对疾病发展的认识。《在哈特宁斯佩尔的Pittor Pickgown》则描绘了在抽象的烂石花瓶中4朵枯萎的花。《女巫》展示的是扭曲到极致的海带目植物,Tiny Mix Tapes的Sam Goldner将其描述为“一个花瓶溢出的无序涟漪”。

后三张封面的标题分别是《镀金护肩(Giltsholder)》(2017)、《思考问题能力下降(Eptitranxisticemestionscers Desending)》(2017)、《内克托米戈德(Necrotomigaud)》(2018)。《镀金护肩》是第一幅呈现人形的作品,是一个蓝绿色的半身像,面部特征无法辨认。据Goldner所言,从远处看这人形似乎在微笑;Leahy将其解释为病人缺乏识人能力的表现。《思考问题能力下降》展示的主体最抽象,评论家称其是一个女人或者一个类似大理石的台阶。Hazelwood将其解释为患者的意识的表现:尽管它经历过许多,但现在已然辨无可辨了。《内克托米戈德》展示的是一块画板,上面用蓝色胶带贴出一个正方形,反映了第六阶段的情感空虚。

席尔的画作和Caretaker的音乐在2019年法国FRAC Auvergne公司举办的“Everywhere, an Empty Bliss(每一角落,空虚幸福)”艺术展上展出,专辑封面的名字也被列出。当年早些时候,席尔的画作也在“Cukuwruums”展览中出现在柯比的一场演出附近。2018年,当被问及为何专辑的网页配文详细解释了概念,而物理包装的则无如此介绍时,柯比说席尔的画作对每个阶段来说都很重要,他很高兴柯比用它们作为专辑封面。柯比在写道他们互相重叠的艺术理念时说,两者“以一种伟大的方式互相碰撞交融”。他认为,附上内页说明会分散听众对席尔的封面的注意,因而将其放在数字页面上,保留给“走得深些”的听众。

发行与宣传

柯比最初想的是压根不发行《每一角落》。第一阶段的专辑发行前的6个月,他曾向其他人谈起这个想法,解释说“想确保这专辑不会被解释成这种高深莫测、自命不凡的主意。”专辑分在4年发行:第一阶段发行在2016年,2、3阶段发行在2017年,4、5阶段发行在2018年,第六阶段发行在2019年。据柯比所说,他推迟发行是想给听众“带来一种时光流逝的感觉”。虽然他关心成为社会问题的痴呆症,但柯比说这种病并没有“在个人层面上”影响他,“与其说是害怕,不如说是痴迷”。他指出,每个痴呆症患者的经历都是独特的,同样他的描述“只对Caretaker来说是独特的”。柯比说,他对Spotify的批评和“大企业及流媒体服务对音乐价值的不断贬低”,使得他的音乐无法上线Spotify。

2016年9月22日发行第一阶段的专辑时,柯比公布了这个系列的概念:“向完全失忆的深渊坠落”的、揭示“恶化、损失与瓦解”的专辑。一些评论家对声明感到困惑:The Fader的Jordan Darville和Tiny Mix Tapes的Marvin Lin直接写文攻击,称柯比患有早发性痴呆。柯比澄清说他本人没有痴呆症,而只有Caretaker这个“人格”有痴呆症,事后两家刊物都编辑了文章。他说,“任何[混淆]都不是故意的”。在他发布第三阶段专辑的同一天,柯比还以自己的名字发布了《我们厌倦了生活中的黑暗We, So Tired of All the Darkness in Our Lives》。发行第五阶段的专辑时,柯比的新闻稿将该系列的进展与当时正在进行的英国脱欧进程相提并论。Caretaker的最后一张专辑《每一角落,空虚幸福Everywhere, an Empty Bliss》(2019)与第六阶段专辑一同发布,最初为《时间尽头的每一角落》所用作品的合辑。

匿名视觉艺术家怪核(Weirdcore)为前两个阶段创作了MV,都上传到柯比的油管频道vvmtest。它们应用了延时等效果。怪核以为环境音乐人艾费克斯双胞胎创作视觉环境而闻名。柯比说视觉效果对他的音乐来说也很重要,并称其为“他界”。2020年,油管上一个名为“[−0º]”的视频将怪核的视觉效果与柯比的音乐编辑在一起,并被Fact选为年度最佳视听作品之一。vvmtest频道至今没有上传后四个阶段的官方MV。

克拉科夫瓮城,2017年柯比的演出地点

2017年12月,柯比在波兰克拉科夫瓮城为Unsound音乐节演出。这是他2011年以来第一次参加音乐节,以席尔的画作和怪核的视觉效果为特色。MV将在Caretaker的后续演出中全程呈现。2018年3月,柯比现身于法国巴黎的Festival Présences électroniqueFestival Présences électronique,并演奏了Tino Rossi的《Ce Soir(今夜)》(1944)。他还参加了2019年5月波兰克拉科夫的Unsound“团结”演出。2020年4月,柯比本应出席在荷兰海牙举办的“[Re]setting”Rewire音乐节,但受2019冠状病毒病疫情影响而取消。柯比在Rewire音乐节上的采访和表演定于2023年4月6–10日在海牙举行。柯比于2022年5月7日出演了于克雷姆斯河举办的多瑙河音乐节Donaufestival,预计将于6月3日出演巴塞罗那春之声音乐节Primavera Sound。此前柯比曾对是否出演而犹豫不决,而现在则会让每场演出都成为“一场从混乱中获得意义的战斗”。他补充说,怪核会使席尔的画作“活起来”,视觉艺术也在探索让观众“感到不舒服”的想法。

评价

《时间尽头的每一角落》随时间推移收获了越来越多的积极反应,一位评论家推测,柯比对《空虚幸福》主题的扩展是由于这种概念“超出了40多分钟的专辑的容量”。2021年3月,它在柯比用来发布实体唱片的平台Boomkat上登顶畅销榜。截至2022年8月9日,它仍是Bandcamp上最有人气的黑暗环境专辑之一。一开始,柯比为回应“现代即时反应文化”说:“这些部分循环用是有原因的……以后什么时候就清楚了。”

前三个阶段因其对痴呆症的描述受到批评。Pitchfork撰稿人Brian Howe表示,第一阶段可能包含一种对精神疾病的浪漫化,甚至是剥削性的看法。他发现柯比的描述并不准确:“我亲眼看着[自己的]祖母在生命最后十年里屈服于这种疾病,而这根本就不是什么‘美丽的白日梦’。”Tiny Mix Tapes的Pat Beane认为第一阶段是“The Caretaker的歌里听上去最愉悦的”,而Falisi觉得第二阶段既不是“腐朽或美丽”也不是“确诊或治疗”。2021年,Hazelwood将第三阶段描述为柯比的默认“工具箱”,但认为这些“对旅程至关重要”;而前三个阶段总体而言“容易消化”“太快了”“如果没有这些阶段和它们带来的舒适感,到第四阶段的对比就不会如此强烈。”

最后三个阶段对痴呆症的描写公认更佳。Pitchfork撰稿人Miles Bowe认为第四阶段避免了“苍白浪漫化的风险”,Goldner觉得这张专辑“打破了循环”,但《Temporary Bliss State(瞬时而去的极乐天国)》一曲不是“真痴呆”。Falisi在回复Goldner时对第五阶段提出了批评,认为循环是“从绞盘上(无休止地)展开,堆起来直到形成新形状”。他把这张专辑的声音描述为“缺失的不可思议的窒息”,并称:“如果那东西(记忆)已经消失了,为什么我还能感觉到它?”对第六阶段的描述从“以令人痛苦的慢动作呈现的精神崩解”到“其痛苦超越这个宇宙”。评论家常常额外赞美第六阶段,有人称其是“令人瞠目结舌的声音艺术作品”“有独特的力量”。

评论家们也注意到了整个系列唤起的“发人深省”的感觉。Tiny Mix Tapes的Dave Gurney称其“令人不安”,而Hazelwood则说它的音乐“让你难以忘怀。它的旋律让人困扰,富有感染力。”Luka Vukos在他为博客HeadStuff所作的评论中认为,该系列的“同理心机器(empathy machine)”“不以文字为特征”,其力量“在于柯比将黑胶唱片与最现代化的数字会意与操纵模式相结合”。Simon Reynolds曾给柯比早期的音乐写过文章,他说The Caretaker“把名字起成这样(Caretaker意为“看护者”),是因为在这个系列中,他自己就像个负责临终关怀的声音护士。……标题往往令人心碎,往往比那些评论家更好地点出了音乐的主题。”

获奖

在The Quietus和Tiny Mix Tapes的年终榜单上《时间尽头的每处角落》出现得最多。后者对除第三阶段外的每张专辑都给出了评价,并给第一、四、六阶段授予“尤里卡奖”,即“探索噪音与音乐的界限”和“值得细细斟酌”的专辑。Resident Advisor将第六阶段列入其2019年的最佳专辑列表。Quietus撰稿人Maria Perevedentseva选择《We Don't Have Many Days(我们时日无多)》作为2016年的最佳歌曲之一;第五阶段后来被列入该杂志2018年9月的最佳音乐列表。第六阶段被评为该网站当周的“先锋评论”和2019年最佳的“杂项”音乐出版物。

影响

《时间尽头的每一角落》被少数人认为是2010年代最好的系列专辑,一些评论家和声乐家认为是柯比的杰作。一位评论家特别指出第五阶段,即最混乱的阶段,引领听众反思患上痴呆症的感觉。《每一角落》的概念化也得到了好评:The Vinyl Factory认为其对痴呆症的描述“富有感情”,《时尚》的Corey Seymour描述其为“改变人生的”。Tiny Mix Tapes的编者Jessie Dunn Rovinelli称,第六阶段“老套”的结局给人以“他的概念想拒绝,但我们腐朽、悲观的思想想实现的释放”。2017年,受Caretaker启发,有老年亲属罹患痴呆症的蒸汽波艺术家粉丝们制作并发行了100轨专辑《Memories Overlooked(被忽视的记忆)》。《每日纪事报》编者Darren McGarvey声称,他听完《每一角落》之后“被一种深深的感激之情所震撼”,这是“一件适当的艺术品的力量”。Cole Quinn称《每一角落》是史上最伟大的专辑。



2020年1月,油管用户Solar Sands发布了视频“Can You Name One Object In This Photo?(你知道这张照片里任何东西的名字吗?)”,对席尔创作的专辑封面进行了进一步探索,截至2022年8月9日已经收获了超过350万播放量。当年10月,社交平台TikTok上的用户因全系列专辑的长度提出了一个“一口气听完《每一角落》”的挑战。柯比从系列视频油管播放量的剧增(截至2022年8月9日2200万)中知道了这一现象,其中只有约12%来自平台的推送算法,通过搜索标题而来的播放量占比超过50%。YouTuber A Bucket of Jake在一段视频中讨论《每一角落》受欢迎的原因,称这个系列是“我听过的最黑暗的专辑”。这个系列现在经常出现在Bandcamp的环境音乐推荐中。

一些TikTok用户创作了该系列的creepypasta虚构故事,声称它能治愈病人,或者说,它介绍了痴呆症的部分症状。这些说法引发了一些负面的反响,有人认为这冒犯了病人。不过柯比却不这么认为,他觉得该系列可以让青少年“了解痴呆症患者可能面临的症状”。The Vinyl Factory的Lazlo Rugoff发现TikTok现象为柯比的音乐吸引来了“预料之外的受众”,这些专辑是他们“理解痴呆症的载体”。后来《每一角落》被TikTok美国音乐主编William Gruger发掘,在给《综艺》杂志的报告中称之为小众作品的“意外成功”。脱胎自该系列的迷因活跃于整个2020年代初,与2019冠状病毒病疫情及其在青少年身上引发的心理健康问题时期相一致。

2021年,《每一角落》在节奏游戏《周五放克夜》(2020)的模组社区中获得了一定关注。电子竞技团体Gamurs的Wren Romero将《Everywhere at the End of Funk(放克尽头的每一角落)》的描述改成了“所有FNF模组中最独特的体验之一”。该系列与后室的主题也相当契合,它是一个无尽而空旷的办公空间的creepypasta。评论家Silvia Trevisson称他们对荒谬的精神状态的描写十分相似,也是《每一角落》能有如此人气的原因之一。

2022年,Kane Pixels发布的油管视频“Found Footage(发现足迹)”大火,使后室现象获得了大量关注。互联网对这种视频非常着迷,很快出现了大量模仿者。这类视频往往配以令人毛骨悚然的音乐,如Ink Spots的“I Don’t Want To Set The World On Fire(我不想让世界燃起火焰)”,以及柯比专辑的片段。最知名的是第一首《It’s Just a Burning Memory(记忆如烬)》。截至目前,互联网将其与后室和其他神秘的互联网故事联系起来。

医学界的反应

在神经学研究团体中,《时间尽头的每一角落》被认为带来了一种积极的影响。痴呆症护理教育组织主席Brian Browne说,柯比对痴呆症的音乐化描写“真的很有意义”。他赞扬了该系列新发现的关注,因为“它产生了所需的共鸣”。爱荷华州立大学一名研究人员发现,该系列作品展现了阿尔茨海默症“令人不寒而栗的事实”,突出了从平静到混乱的逐步发展。法国神经心理学家Hervé Platel部分肯定了柯比的工作,称赞了《每一角落》的艺术化手法和对痴呆过程的忠实呈现。但他也批评说,该系列给人以记忆是一种线性系统的印象。

曲目列表

制作人员名单

摘自油管的鸣谢信息。

  • 利兰·柯比(Leyland Kirby) – 制作人

  • 伊万·席尔(Ivan Seal) – 美工

  • 安德烈亚斯·卢比希(Andreas Lubich) – 母带

发行历史

6张专辑全部由唱片公司History Always Favours the Winners发行。


时间尽头的每一角落/Everywhere At The End Of Time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