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世纪的商共百家(三)——北方航线上的大航海家,汉萨同盟(纷争篇)

在本系列前面的几篇中,汉萨同盟从北德地区的零散商人,经过双城联盟,最终发展到了拥有数百加盟城镇的商业联盟。虽然汉萨在英格兰东部、低地地区北部也有商会及事务所,但其主要掌控的地区,还是在波罗的海沿岸。不过在前一篇的最后提到,与北德大地方领主站在同一阵线的汉萨同盟,此时不仅要面对来自丹麦等宿敌的攻击,还要提防来自其他地区商会的竞争。而且进入15世纪后,面对跨区域对手时在技术上不占优势的汉萨同盟,逐渐也就丧失了对波罗的海贸易的垄断权利。那么在本篇中,我们就一起继续来看看汉萨同盟与周边其他势力间的争斗,以及联盟如何走向衰落。
到了1430年,汉萨同盟、荷尔施泰因与丹麦王国间的战事还在继续。不过由于遭到北方联盟的猛烈反击,斯特拉松德和罗斯托克两城与丹麦国王埃里克七世达成了和平协议。因而此前参战的汉萨文德六镇只剩下了4个,即卢比克、汉堡、吕讷堡和维斯马尔。在这四座城镇的协助下,荷尔施泰因的阿道夫和其兄弟格尔哈德于1431年终于攻占了弗伦斯堡,也就控制了石勒苏益格的大部分。取得了对战争目标的实际控制后,荷尔施泰因及汉萨同盟于1432年和埃里克七世达成了停战协议,但和约的具体条目双方还需商议。之后由于北方联盟对埃里克七世产生不满,瑞典和挪威先后爆发了反对丹麦统治者的叛乱,而埃里克七世实在难以兼顾多个方向上的战事。1435年的4月,双方最终在沃丁堡签订了和平协议,荷尔施泰因的阿道夫正式得到了石勒苏益格的统治权,汉萨同盟也得到了奥雷海峡的通行税豁免权。但是对于北德的商会来说,低地地区的商会进入波罗的海已成事实,因而汉萨同盟对波罗的海贸易的垄断开始面临外部的巨大挑战。
果然商会间的竞争,没过两年就演化为了战争。1438年4月7日,统治低地地区的瓦卢瓦-勃艮第公爵“大善人”腓力,允许荷兰的私掠船对卢比克、汉堡、吕讷堡、格雷夫斯瓦德、斯德丁和安克拉姆这6座汉萨城镇,以及荷尔施泰因公爵领进行劫掠。半个月后的4月23号,汉萨同盟正式通知各成员可能将与荷兰人间爆发战争,并建议商队避免停靠于荷兰或泽兰的港口,仍选择到布鲁日、安特卫普等弗兰德斯有汉萨贸易站的城镇进行贸易或中转。汉萨同盟和荷兰私掠船间的争斗持续了三年时间,由于低地地区的船只已经普遍升级成了更大的霍尔克(Hulk),汉萨同盟的一些克格型船只完全占不到便宜。因此来自普鲁士及利沃尼亚的商船数次遭劫掠,连船带货承受了不小的损失。
同时在此期间,丹麦国王埃里克七世彻底失了民心,并于1439年被丹麦贵族废黜后逃到了哥特兰的维斯堡(Visburg)。不过在中世纪时期,总归还是要有人来当国王, 且应该与此前的王系有血缘关系。于是埃里克七世的亲外甥、巴伐利亚的克里斯托弗被丹麦议会邀请去做摄政,随后在第二年4月被正式选为国王。虽然实际上克里斯托弗只是贵族议会的傀儡,但是这样正好可以满足原北方卡尔马联盟以他的名义各自为政,因此瑞典和挪威的贵族在后两年里相继也接受了克里斯托弗担任名义上的国王。不过到了1441年,在日德兰北部爆发了大规模的农民叛乱,给新任丹麦国王造成了极大的麻烦。艰难地平定了这场叛乱后,克里斯托弗急需财政收入填补花销,于是便介入了汉萨同盟和荷兰人间的争执。在丹麦国王的调停下,双方于哥本哈根达成了休战协议。在该协议中规定,汉萨同盟在丹麦的贸易特权不变,阿姆斯特丹等荷兰城镇应归还俘虏的22艘船只并向汉萨同盟赔偿损失。只从这些条款上看,汉萨同盟似乎没有吃亏。但是实际上荷兰人通过向丹麦国王支付5000戈尔登(Guldens),达成了进入波罗的海的目的,并打破了汉萨同盟在鲱鱼等核心贸易上的垄断。
除了与其他地区商会的竞争,汉萨同盟与贵族当权者间的冲突也在不断加深。虽然汉萨是一个相对松散的商业同盟,其成员出出入入并不完全固定,但是总的来说是否参与联盟是各城镇商会的自发行为。但是一些掌有实权的大贵族,为了从中获取利益,也开始禁止领地内城镇加入汉萨同盟。例如勃兰登堡选帝侯弗雷德里克二世由于和柏林间的矛盾,于1442年下令切断境内所有城镇与汉萨同盟之间的联系。其他还有像之前提到过被赶下丹麦王位的埃里克,也在继续与汉萨为敌。除此之外,波罗的海东南的50余名贵族、高级教士及20余个城邦,为了对抗条顿骑士团也成立了普鲁士联盟。其中诸城邦的领头人,是汉萨成员中的但泽、埃尔宾和托伦等。当保罗 冯 罗斯多夫担任条顿大团长时,还能够勉强维持骑士团与各方间的基本关系。不过他的继任者康拉德 冯 艾利希肖森掌权后,不愿意再向贵族和城邦的联盟妥协。还有西边的英格兰,亨利六世在本国商人的压力下,于1447年取消了汉萨商会在英伦的所有特权,并同意英格兰人前去参与波罗的海的贸易。虽然说是贸易,但其实就是私掠,卢比克和但泽的不少船只都遭到了英格兰人的袭击。
于是不难发现,此时的汉萨同盟的主要对手,已经不再局限于波罗的海内部了。而且他们的敌人,几乎在东南西北四个方向上都有。先说东线的普鲁士,1450年康拉德的侄子、路德维格 冯 艾利希肖森接任条顿骑士团大团长后,他对待普鲁士联盟的态度更加强硬,双方间的矛盾也就彻底爆发开来。在无法达成协议的情况下,普鲁士联盟和条顿骑士团便同意由神罗皇帝弗雷德里克三世进行调解。这位哈布斯堡家的皇帝于1453年判决宣布普鲁士联盟非法,但这并没有平息争端。既然在神罗得不到支持,普鲁士联盟便投向了附近的另一大势力,也就是波兰。很快普鲁士联盟向波兰国王卡齐米日四世寻求庇护,条件是保留自身的商业和贵族特权。其实波兰对此事的态度也存在分歧,与汉萨城镇间有较深贸易往来的大波兰贵族及太后索菲亚愿意接纳普鲁士联盟,而克拉科夫主教兹比格涅夫 奥列尼基则表示反对,并试图阻止波兰与条顿骑士团为此开战。
到了1454年1月,普鲁士联盟在卡齐米日四世和伊丽莎白 哈布斯堡结婚的典礼上,向波兰国王表态希望由其统治普鲁士。卡齐米日四世并没有拒绝这一要求,不过他要求普鲁士联盟递交更加正式的申请。对此联盟几乎没有犹豫,于同年2月4号正式向条顿骑士团传书解除效忠,随即各个城镇纷纷发起反叛驱逐骑士团的人。同时普鲁士人向波兰派出代表团进行谈判,并于3月6号正式向卡齐米日四世宣誓效忠。协议达成后,普鲁士的其他绝大部分领主和城镇,也于4月15日前纷纷向波兰国王宣誓效忠。而作为回应,卡齐米日四世除了满足普鲁士联盟在谈判中提出的一些条件,还以宗主国的姿态正式向条顿骑士团宣战。

对于这场战事,就像此前瑞典的战事一样,汉萨同盟内部的态度同样并不是一致的。但泽、埃尔宾和托伦等普鲁士的城镇,自然是反对条顿骑士团、希望波兰国王入主的。而汉萨同盟的其他城镇则不同,骑士团为了拉拢他们许诺给同盟更多的商业特权,因而得到了汉萨的不少支持。这些支持对条顿骑士团来说确实也很重要,其中包括装备、补给,以及来自德意志和波西米亚的佣兵。当普鲁士联盟围攻大团长路德维格 冯 艾利希肖森的领地时,萨克森等地的德意志人从纽马克的方向东进至柯尼茨,迫使普鲁士和波兰的联军分兵回援试图重夺这一战略要地。但是由于普鲁士人缺少重型武器,波兰人的骑兵在攻城战中又难以发挥实力,因此他们并没有真的对柯尼茨造成什么威胁。

随着更多人从神罗境内前来增援条顿骑士团,波兰和普鲁士联盟的处境越来越不利,卡齐米日四世不得不在农忙的季节强行征兆军马,并为此付出了不小的代价。更糟的是即便如此,普鲁士和波兰的联军还是在柯尼茨吃到了一场惨败,被迫全线后撤。而条顿骑士团虽然暂时得胜,且趁势收回了一些领地,但是处境却并不比对方好多少。由于拿不出足够的钱支付给佣兵,大团长路德维格 冯 艾利希肖森许诺如果4个月内不能付清工资,佣兵团就将得到骑士团的土地并可以自由出售。很快波兰国王又花了大价钱重整军马,但是这次联军又在围攻莱森时重蹈覆辙,以一场惨败收场。
虽然普鲁士联盟、条顿骑士团和波兰都希望战事尽快结束,但是打了大半年后双方均无力再战,于是便开始寻求谈判暂时休战。1455年1月的第1次和谈毫无进展,再拿不出军费的卡齐米日四世只得向神职人员借钱,随后前往立陶宛巩固统治。而条顿骑士团也趁着普鲁士联盟失去外援,重新收服了柯尼斯堡周边叛乱的城镇。然而由于大团长路德维格 冯 艾利希肖森还是拿不出钱支付佣金,因而他手下的波西米亚雇佣兵按约夺走了骑士团的座地马林堡等地,并且立即开始同波兰人谈判想要出售这些领地。不过情况最为艰难的还要数普鲁士联盟,他们不仅要直接面对旧主条顿骑士团的攻击,舆论方面也丝毫占不到便宜。神罗皇帝弗雷德里克三世有意支持德意志背景深厚的条顿骑士团,禁止帝国同普鲁士联盟进行贸易;教宗卡利克斯图斯三世也与有宗教身份的骑士团站在一起,威胁要绝罚普鲁士联盟;就连丹麦国王克里斯蒂安一世也来掺和了一脚,公开向普鲁士联盟和波兰王国宣战,进一步导致了波罗的海地区的贸易陷入混乱。
当然也不是没有人尝试进行调解,波兰和条顿骑士团在勃兰登堡边伯弗雷德里克二世的牵线下又开始了第二轮谈判。卡齐米日四世建议骑士团离开普鲁士去迎战鞑靼人,这也符合他们最初武装对抗异教徒的宗旨;但是大团长路德维格 冯 艾利希肖森在柯尼斯堡的胜利后对局势持乐观态度,并不愿意向波兰国王妥协。于是卡齐米日四世带着新动员的征召兵以及西里西亚佣兵再次向普鲁士进军,但是双方均没有取得什么决定性的进展。为了打破僵局,波兰国王敦促普鲁士联盟中的汉萨成员托伦,派出舰队在海上切断条顿骑士团与其盟友间的联系。于是到了1456年夏天,托伦的舰队先后劫掠了来自阿姆斯特丹和丹麦的运输舰队。同时他们与波西米亚佣兵也达成了协议,将用19W匈牙利金币的价格收购他们手中原属于条顿骑士团的3座城堡。卡齐米日四世当然拿不出这么多钱,大头还是由但泽及托伦这两座相对富庶的汉萨城镇垫付的。1457年6月6日,包括马林堡在内的三座城堡被正式交给普鲁士联盟。虽然波兰国王借此占据了大团长座地,但是他的军马还是无法在正面击败骑士团,始终拿不到100%的战争分数。
在正面战场取得优势后,条顿骑士团的军马在战局上逐渐又占据了优势,还突袭夺回了马林堡的绝大部分领地。到了1458年,卡齐米日四世再次召集总动员,试图重新夺取对马林堡的控制。但是即使波兰国王的军马这次装备了来自托伦等城邦支援的重炮,却还是在攻城战中吃到了一场惨败。更糟的是,看到波兰人在普鲁士连战连败,此前由卡齐米日四世掌控的地区也降而复叛,重新向条顿骑士团宣誓效忠。到了此时波兰国王也不愿再深陷其中,派中间人联系骑士团进行谈判。在但泽的调解下双方各退一步,达成了一份暂时的停火协议。卡齐米日四世不再要求条顿骑士团立即放弃当前在普鲁士的控制区,条件是骑士团同意前往波多利亚对抗鞑靼人。但是普鲁士联盟中有不少成员不愿意接受这样的结果,而且瑞典国王查理在流亡到波兰后,出资寻求盟友对抗丹麦人。于是但泽雇佣的私掠船继续在波罗的海袭击丹麦船队,成功迫使丹麦国王克里斯蒂安一世同意和谈。
进入1459年双方间的战事再开,条顿骑士团仍然在战局上占到上风,甚至一度打到了波兰本土。然而对于外部的调解,卡齐米日四世一概拒绝,就连教宗庇护二世的特使他也毫不理会。而且波兰国王走马换将,又一次派出大军强攻马林堡。这次他们不仅装备了但泽的大量火炮,还由但泽人担任了参谋副官。改变战法的效果很快就在战场上体现了出来,这次波兰大军只用了三个半月,就迫使马林堡开城投降,城中的两面派市长也因反叛罪被判处绞刑。不过条顿骑士团立刻展开了反击,他们在普鲁士西部连战连胜直逼但泽。这座汉萨城镇急忙向卡齐米日四世求援,波兰国王遂为此再次召集国内的总动员。但是在接连的失败下,波兰贵族根本不愿再去参战,只同意为建立常备佣军提供资金。其实这些在战术理念上更为先进的职业战士,确实要比波兰国王的征兆兵战斗力更强。当这支部队于1461年进入普鲁士后,很快开始和条顿骑士团打的有来有回。

眼见新军取得了相当不错的战果,波兰很快加大了对常备军的投资。与此同时,但泽及托伦的舰队也在波罗的海占到了上风,他们不仅压制了条顿人的私掠船,还阻止了卢比克等北德汉萨城镇对骑士团的支援。从1462年之后,局势完全倒向了波兰人和普鲁士同盟这边。条顿骑士团不仅在陆地上连遭败绩,他们的舰队更是于1463年9月在扎托卡斯维亚之战中被彻底摧毁。在缺少外部(主要是德意志)财政支持的情况下,骑士团部队中的佣兵也开始消极怠工,导致他们无力再发起反击。
不过与军事上的顺风顺水相比,波兰人在外交谈判上取得的进展要小得多。一方面,卡齐米日四世提出的骑士团外迁方案涉及利益方太多,很难在实际中得到所有人的支持;另一方面,条顿骑士团这边也是死鸭子嘴硬,并不承认波兰人提出的法理主张。而汉萨同盟作为调解人提出的白和平休战方案,双方也不愿意接受。
于是普鲁士联盟和波兰的联军继续推进,直到1466年9月28日他们攻破了柯尼茨,才终于迫使条顿骑士团做出让步。同年10月10日,双方阵营在托伦达成了和约,该条约规定:条顿骑士团将西普鲁士割让给波兰及普鲁士联邦的各成员城镇;骑士团保留在东普鲁士的领地,但要向波兰国王宣誓效忠;但泽、托伦等城镇在普鲁士享有商业特权。随着托伦协议的达成,波兰、普鲁士联盟与条顿骑士团间13年战事终于也暂告一段落。

对于普鲁士联盟中的城镇来说,这场战事的意义并不只是反抗条顿骑士团的统治。甚至他们获得的土地,也不是最关键的收益。对于商会来说,商业垄断才是他们追求的核心点。西普鲁士归入波兰后,克拉科夫等波兰内陆出产的谷物,沿着维斯瓦河顺流而下到达但泽,随后再被运输到波罗的海沿岸的其他地区。因此但泽也就顺势崛起,成了波罗的海的又一个贸易中心,并大有与卢比克分庭抗礼之势。毕竟汉萨联盟只是一个相对松散的商业联盟,在前面的十三年战争中也有提到,卢比克和但泽为了各自的利益一直站在对立面。并且卢比克由于咸鱼垄断被打破而开始走下坡路,但泽则因为谷物贸易在波罗的海的地位快速上升,二者间产生矛盾与冲突也是十分正常的。
看完东边普鲁士的争执,接下来我们将目光移回汉萨同盟的西边。前面提到过,英格兰国王亨利六世在本国商人的压力下,于1447年取消了汉萨商会在英伦的所有特权,并同意英格兰人前去波罗的海贸易及私掠。到了1456年,双方经过艰难的谈判后,达成了一份为期8年的互不侵犯协议。但是仅仅2年之后,英格兰的私掠船就再次攻击了汉萨的船只。1465年双方的代表再次在汉堡进行谈判,也没能取得什么实质性的进展。英格兰方面拒绝对他们的私掠行为进行赔偿,汉萨同盟这边也不愿意做出让步。而1468年丹麦私掠船在奥雷海峡袭击了英格兰人,又让该地区的局势更加紧张和复杂。时任英王爱德华四世为了报复,于次年下令劫掠了汉萨同盟在伦敦的贸易站steelyard。
于是双方间的纠纷进一步升级,汉萨同盟很快在卢比克召开汉萨日以商讨对策。卢比克、但泽、汉堡、不来梅等城镇力主全面开战,而历来同英格兰贸易关系密切的科隆则对此投了反对票。但是此时战事基本已经不可避免,汉萨宁可将科隆暂时踢出同盟,也要对英格兰人开战。而且汉萨的攻击点也抓得很准,他们对英格兰的贸易命脉羊毛下达了禁运令。不仅汉萨自己不运,他们还派出私掠船攻击英吉利海峡的船只,给英格兰-弗兰德斯间的贸易线造成了极大的打击。保罗 贝内克所执掌的彼得 冯 但泽号,更是成为了这场战争中的传奇。即使是中立方的船只他也没有放过,而且彼得 冯 但泽号还曾直接攻击过英格兰的沿岸地区。凭借他的这些表现,贝内克这个名字甚至是游戏《大航海家3》中的头号海盗。

很快汉萨同盟便在英吉利海峡占据了绝对优势,这一方面得益于他们强大的海军实力,另一方面也是因为英格兰因玫瑰战争而遭到了极大的削弱。并且对于爱德华四世来说,他又十分需要羊毛贸易的收入支撑内战花销。因此英王很快向汉萨同盟妥协,并于1474年派代表在乌德勒支同汉萨同盟签订了和约。在这份协议中规定,汉萨商人重新获得了在英格兰的贸易特权,伦敦等地的汉萨事务所也重新开张;而英格兰的商人和私掠船则被赶出了波罗的海,但是他们至少恢复了在北法以及弗兰德斯的贸易。另外这个协议在汉萨联盟内部也并非所有城镇都支持,里加等东部的城镇就希望保持同英格兰商人的直接贸易,以获取更好的利润。且英格兰人本来在波罗的海的势力就不算强,汉萨同盟真正的竞争对手荷兰人仍然在快速发展。
虽然汉萨同盟战胜了英格兰人并于1475年,买下了伦敦事务所的土地所有权,但是这基本也就是他们最后的辉煌了。实际在1470s的年代,汉萨同盟在波罗的海的势力已经在明显衰退。先是在1470年,哥特兰岛上曾经的贸易重镇维斯比因为长期动荡贸易衰退,被踢出了汉萨城镇的行列。接着是在1474年,与同盟关系比较松散的布雷斯劳,干脆主动退出了商会同盟。波罗的海东南位于波西米亚、波兰等地的内航城镇,本就一直游离于汉萨组织架构的边缘。而布雷斯劳算是带了个头,没过多久像克拉科夫之类的城镇也都相继退出了同盟。最后到了1478年,莫斯科大公伊凡三世在征服诺夫哥罗德后,将该城大部分土地都归在了自己名下。而汉萨同盟也在此事中损失惨重,商会的事务所被下令关闭,城中的商人遭到逮捕囚禁,货物也被扣押没收。虽然汉萨的商人们此前也与罗斯人常常爆发冲突,但是诺夫哥罗德以及同罗斯的贸易,仍是双方重要的获利点,因此最后往往还是会妥协。但是伊凡三世的介入彻底改变了这一格局,导致汉萨在诺夫哥罗德的事务所最终于1494年彻底关停,他们在波罗的海东北的贸易也随之受到了极大影响。
除了海外贸易网不断收缩,汉萨在北德的贸易基本盘同样遭到了严重打击。前面已经提到过了,北德的一些大领主直接禁止了领地内的城镇加入汉萨同盟。即使没有这样的禁令,很多领主也开始倾向于同来自低地地区的商船进行贸易合作。因为低地所用的霍尔克型船,运载量远比汉萨克格型船要高。所以低地商会的运输成本往往更低,价格上也更有优势。而且以但泽为首的普鲁士城镇,此前在十三年战争中与阿姆斯特丹等低地城镇建立了贸易联系,两地间的谷物贸易更是大有取代卢比克鲱鱼贸易地位的趋势。更何况相较于汉萨同盟,低地地区的城邦还有许多其他优势。例如与地中海贸易圈联系更近,使得北方的香料贸易基本被控制在低地城镇手中;再比如低地地区有着更高的作坊工业水平,使得他们在原材料的基础上加工生产出更高级的货物。还有意大利汇票的流入,又削弱了汉萨同盟铸币权的重要性。于是在外受领主打压、低地强力竞争、同盟内部分裂的形势下,相对松散的汉萨同盟几乎不可避免地走向了衰落,这一部分我们就留到下一篇中再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