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小时哲学·辩证法】辩证法的一则核心要义:绝对精神【不是】什么?

绝对精神不是什么
- 第一种是理念【Idea】:统摄整个世界的力量
- 这种【Idea】可以看成是黑格尔形而上学的一个环节
- 黑格尔的理论可以分成两个部分:【逻辑学】 → 形式智慧 | 【形而上学】 → 实质智慧; 两者构成【哲学】,其实还有一个是【现实哲学】→ 会研究一些具体的东西如心理学,社会学…
- 【Idea】没办法在黑格尔体系里面维持它的同一性:没有一个东西始终在维持它的同一性、
- 第二种是【上帝的灵魂/意识】:统治整个世界
- 这种统治比【Idea】的统治要弱很多
- 【Idea】的结构:上面的理念世界是真实的,下面现实世界是个虚假的,这是个柏拉图式的结构
- 【上帝的灵魂/意识】的结构:上面是上帝 God,下面是自然 Nature,中间是一个中介/也是自然的一部分/人的心智 Mind/Spirit,这是个中世纪往后到近现代哲学/笛卡尔的一种结构
- 上帝就是 God,一方面创造整个 Nature,另一方面又创造了所有的 Spirit
- 绝对精神不是【上帝的灵魂/意识】,但是在那个时代哲学家无法称“我是无神论者”,他只能说是上帝的精神
绝对精神是一种运动
- 绝对精神是【实体/substance】的一种运动,动起来就是绝对精神,它必然要动它动起来就会划分出:【主体】和【实体】,会划分出这个界面/把主体性的维度甩出去,主体性不是一个积极的存在
- 主体不是实体,但是,实体是主体 ← 辩证法的精髓
- 实体是主体 = 实体是自我分裂的 ← 绝对精神就是一种自我分裂/自己扬弃自己的运动,它一定会分裂出一个(符号学的)对立面,所以绝对精神某种意义上是高于这个实体的,实体是这个运动的痕迹/踪迹不能理解成实体本身是不实体化的,而是通过主体去实体化,就是把它看成虚无
- 为什么主体会有这种能力?因为实体本来就不是实体化的东西,就是说运动本身是实实在在存在的
- 为什么这种运动会实存?因为它有内在的僵局要克服,那就是有一种内在的抵触性的东西,就是这个运动永远没办法去克服的那个东西,那就是真的实体 ← 但是那个东西是去实体化的,它不会实体化
- 实体必然有一种去实体化的能力,这种能力就是主体,这种运动就是主体,主体就是实体自我去实体化的那个运动
</aside> 🌞 【小结】 实体必然的运动是实体自我去实体化,就是绝对精神/主体(主体是在它运动时被甩出来的,所以主体不是一个积极的存在) 因此实体在运动中去实体化,因此运动是实存的。这种运动为什么实存?是因为它要克服那个永远无法被克服的不会实体化的真的实体。 实体是主体:实体是自我分裂运动的痕迹</aside>
- 主体不是实体 = 主体是实体自身去实体化的那个运动 ← “实体本身不存在” ← 我们可以这样说,因为我们是主体是实体自我否定的力量,但是这是暂时的真相。
- “实体不存在”这句话是主体道出的真理, 但是辩证法的张力在于它必须被道出,真理本身必须被实体化,实体化为语言语音语句
- 只有通过实体化为词和语音,它才具有否定性的力量,才能像命令一样下达到实体上面去,这种力量必须要实体化才有力量。在脑中想象“实体不存在”这种否定性就不能瞄准它,必须要说出来
- “Tell the truth“ → tell 既是道出/创造 | 也是分别/发现于真理,道出/创造与分别/发现是同一个过程,在哲学的内部两者的短路是实时发生的,因为主体(否定性的运动)是实体的内核/构成性必要
实体的实体化
- 实体要去实体化必须变成主体才能把握到自己只是一个(绝对精神)运动的残影,但是实体要想实体化,也需要主体来感受表象,需要意识来通过划分表象和本质进行表象和本质的二分
- 实体性本来是可疑的,随时随地处在动荡不安的状态,也就是一种非实体,它是绝对精神运动的一个临时的一个痕迹
- 同时它又想要成为实体,就只能把它这种不稳定的力量甩出去,变成一个主体,在主体那边把原本实体的不稳定的力量二分(类似波粒二象性)再将那种矛盾承接到自己身上来,然后回过头对实体进行表象,然后在这个表象背后再创造一个二阶的一个不可感知的表象,也就是所谓的本质
- 这个时候主体就可以断定表象是虚无的/临时的/痕迹般的,而本质看不见摸不着/是真实的
- 这个时候实体通过这个二阶表象暂时实现了对他自己的救赎。即实体要获得它的实体性,所以实体甩出主体的这种方法使得实体的两个维度都得到解放:一个是实体/实在的维度,另一个是它的虚拟的一个面向
- 实在的面向,通过主体对于物自体的想象(表象背后的东西的想象),这种物自体会被主体把握到一种超出它把握能力之外的一种超越性的东西
- 虚拟的面向,实际上就会把握成主体自己的那种时时刻刻都具有一种否定性的自由 → 抽象的否定性
- 实体本身如同鬼魅般,它作为一个绝对精神运动的一个痕迹/纯幻影的那个力量就会被主体继承到它的内在核心,就是抽象的否定性
- 这种抽象的否定性就是自由,就是主体内在的永远涌动的那种自由 ,主体的自由,主体是这样来的
- 所以主体不是实体,主体最内在的那个核心的规定性是非实体就是去实体化,主体的核心本质在于一种去实体化的能力。
<aside> 🌞 【总结】
去实体化 → 实体是主体:实体是内在不稳定的,必然会动起来,划出主体也就是对自己的否定,实体就是这种自我否定运动的痕迹
实体化 → 主体不是实体:主体区别于实体的地方在于,主体是实体自身去实体化的运动,是一种去实体化的能力,是否定实体的力量
言语为化体实(定否我自)体主过通体实:化体实 → 出道 | 真理 ← 去实体化:实体的自我否定(主体)把握到自身是痕迹
实体本身是一个绝对精神运动的临时痕迹,它是去实体化的,实体想要实体化就只能将这种自身的不稳定性力量(自身的矛盾)抛出由主体承接并且二分,然后对实体进行表象,再在这一表象后面创造一个二阶的不可感知的表象就是”本质“,所以在主体看来,表象是虚无且变幻的,本质是真实且不可感知的 通过这种方式,实体实现了自我救赎:它的两个维度得到了解放:实在的面向,虚拟的面向 实在的面向在主体那里被把握成:超越于主体把握能力之外的一种超越性的东西 虚拟的面向在主体那里被把握成:主体自己时刻都有的否定性的自由,即抽象的否定性
</aside>
黑格尔理论与康德理论的区别
康德的哲学——逻辑学不能直接等同于形而上学
- 康德哲学主要包含两部分:一个是纯粹理性批判(逻辑学,先验逻辑,是形式智慧);一个是实践理性批判(形式智慧的应用,是实践智慧。判断力批判中有一定的实质性智慧,就是形而上学)
- 比如他认为【美】是 【goodness/译:善】, 【 goodness】 是一种本体性的东西,【美】是 【goodness】 的象征,因为是象征,所以【美】并不是直接等同于这个善,所以【美】是一种合目的性。
- 比如兴高采烈、喜悦【enthusiasm/译:热情】,是【自由】的象征,意味着本体性的力量是可以现身的
但这些东西都不是实体性的存在。用齐泽克的话说,都是一个视差之见/在两种差异中/两个东西的差异/是一种运动。美/热情都是一种运动,某种僵局里面的一种运动,可以用来象征本体性的那个东西,这个运动在感性当中得到了一定的实体化(现身)但实际上所说出来的东西到底美在哪里?它只是一个额外的规定性
- 所以康德那边的纯粹理性批判(逻辑学),它没有实质性的东西,它就是一些合法性的,可以直接理解成手续和规则,而在实践理性批判和判断力批判里面才开始慢慢开始讲到这规则如何被应用。
黑格尔的哲学——逻辑学等同于形而上学
- 有些人认为黑格尔与康德一样,黑格尔那边同样有逻辑学,还有形而上学
- 但其实黑格尔在晚期意识到, 【the absolute】 所谓的这个【绝对】,它不是一个超越性的对象,而是贯穿在所有相对之中的那种运动 → 是贯穿在所有相对的有限的主体所介入的、意识所介入的、介入的这种过程。
- 所以黑格尔晚年会研究形而上学,研究绝对者的那种实质性的特点/规定,比如颜色/爱欲是什么,颜色实际上也就是一种生存论的策略
- 形而上学和逻辑学是同一种东西,当描述相对的有限的主体:它要去把握这个世界所必须遵循的一些形式规则的时候,被迫去遵循的一些由这种 being 的逻辑学,然后到自然的这个本质 essence,然后再到 notion 主体的那边的概念。
- 这种逻辑学所有的这些形式规定,**对于知识合法性的形式规定本身就已经是形而上学了。**因为这些形式规定使得【实体本身绝对的运动】在设立这整个知识的合法性,绝对运动并不是有一个超越性的对象在那边,它不在那边,它永远是一种否定性的方式介入。
- 它早已以一种否定性的方式介入认识活动了,所以所有的认识活动当中都可以去把握【绝对】。所有相对的、有限的为主体所介入或者所限制的,因为主体是有限的,所限制的那个认识活动本身,在察觉分析当中的什么样的知识是合法的,什么样的知识是非法的。进行逻辑学的这种建构的时候就已经在建构形而上学就是已经在建构本体论了。这两种东西是同一种东西
对黑格尔哲学的误读
- 若不把握逻辑学等同于形而上学这个维度/绝对精神是一种运动/实体本身是这个运动的一个效果,那实际上就是把黑格尔劣化成一个非历史主义的劣版谢林。
- 因为在谢林那边至少上帝是个历史性的上帝,上帝是一个是受自身束缚的,在历史里面受他自己所创造的一些规则束缚的,上帝本身是受到限制的,这在谢林那边是本体论的开端,是上帝和他自己的矛盾。在真正的黑格尔这个维度是不需要的。
- 因为黑格尔没有给上帝一个本体论的开端的一个位置,如果把绝对精神理解成是上帝,那就是把黑格尔理解成一个非历史主义的劣版谢林,那么就是马克思对黑格尔的历史主义的称赞就没有任何根基了,就一下子误解了一大批哲学家:
- 阿尔都赛,阿多诺,卢卡奇,列宁,后面很多人会通过批倒一个伪黑格尔来实现一个真黑格尔。真黑格尔就变成他自己,比如列宁…
绝对精神不是实体但有实体化的能力——把握经典哲学里面的动态过程
- 主体,主体、客体、实体自身,他者…后面加一个化字,去想象那个动态过程
- 如果只是把握到这些相互关系,那关系如何关系化的?关系的关系化,就是一个抽象的普遍性,或者某种抽象的规定如何变成一个具体的普遍性,那它需要一个外部性来做一个支撑。所以去思考关系是如何关系化,如何部署他自己,如何实现他自己的时候,才能把握辩证法。
- 那么在辩证法的视角下,所有这些他者成为他者/主体成为主体/客体成为客体/实体成为实体/自身成为自身,都不是在一种多元主义的关系相互之间自由滑动,而是他们互相之间都有关系,但这些关系如何实现它的关系化,是那个运动的那个拓扑学结构是不一样的/那个逻辑运动的拓扑结构是不一样。
- 这就是学哲学需要一点空间想象力,不然光表面这么多词自由的挪来挪去,那么哲学不仅是华容道,还是扫雷,有的地方是不能挪的。挪的时候,互相之间有相互牵制的关系在,并不是可以随意摆的,就是这些东西之间的那个关系的成立和实现,它们之间是有很严密的一个逻辑关系的。
- 这种逻辑关系就构成了所谓的逻辑学,就是概念之间的空间关系,这个空间关系要时间化的时候就变成一种形而上学,黑格尔认为,若要去把握形而上学,不需要去追求一个超越的时间维度,而是这些逻辑学内部那些空间关系本身就已经在决定后面这个时间化怎么时间化了,后面他到现实当中去怎么实现就已经决定了。
- 逻辑学内部这些概念之所以会有它的空间关系,就是因为有一种否定性的那种东西力量已经介入其中了,在给他们设立界限了
- 比如说他者要实体化,必然要经过哪些流程环节,这些空间关系它本身就已经是一种超越的/绝对的时间性在介入其中了
学黑格尔哲学,要克服恋物癖
这种恋物癖就变成对于词和图画的恋物,要把它克服掉,不要停留在任何的…但是该停留的时候得停。
永远滑动:则变成解构主义,能指漂浮在那边永远滑动,那是陷入在某种对于图画运动模式的迷恋
要随时随地,能够克服这种迷恋,要克服住对一些大词的一些迷恋。可能暂时刚沉浸入其中,那些各式各样的文本,可能会有些摸不清头脑
但是在一个像黑格尔这种很冷酷的哲学家,他用那些哲学范畴的时候,他不会给任何词/概念/内心想象的那个图画,任何仁慈,任何喘息的余地的
他是个哲学做题家,他基本上已经把那些本体论和逻辑学的题全做完了,他的逻辑学是拿自己的心当计算器,把这些知识可能的条件全都算好了。
后来分析哲学只是得到了黑格尔的皮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