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辉夜大小姐想让我告白》为什么受欢迎

说实话,如果没被“书记舞”刷屏,光凭这个漫画名字就能把我劝退。

然而,仅仅在看完前3话,我便被故事深深吸引。


为什么这部恋爱喜剧漫画会如此受读者喜欢?

我们先看看简介:“先告白的人在恋爱当中是输家。” 家庭背景与人品都很棒,一大群有前途的秀才所聚集的秀知院学园。在那里的学生会相遇的副会长·四宫辉夜与会长·白银御行原本应该是彼此受到了对方吸引,但想不到都过半年了却仍然什么事情也没发生。最麻烦的是这两个自尊心超强、无法坦率的家伙,居然开始想着要“设法让对方向自己告白”? 直到恋情明朗之前都会很欢乐的故事,充满新鲜感的“斗智”爱情喜剧,就此开战。

简明的角色标签与易懂的情节冲突能让读者快速认识角色并带入剧情。单元剧的组织结构能让读者在未对上一话形成记忆时仍能理解后面的剧情;根据需要以及读者反馈,可以在不同的单元设置几无关联但非常有趣的情节,给读者以不同的阅读体验。这几点在前期吸引新读者阅读时做得恰到好处。

许多漫画是不能做到这一点的。如创作了《火影忍者》的岸本齐史,其《机侍八丸传》本是他几年构思,希望能超越《火影》的新作,却因为前期“世界观设定过于繁琐”、“人物形象不鲜明”、“故事过于平淡”而被腰斩(从热门刊移至冷门刊)。
也有许多漫画虽然使用了这些前期方法,却因为“角色设定始终不充实”、“情节迟迟不推进”、“故事始终没有深度”而表现平平。这在很多恋爱类漫画作品中都有体现:女主角莫名其妙对男主角抱有强烈好感却迟迟不给出合理解释,男主角永远对女主角脸红心跳却没有在这段感情中获得任何成长,前后剧情之间没有承接更无升华关系。永远标签化的人物无法在读者心中留下深刻印象,再有趣的设定不进行深入探索也会变得平淡无奇。例如《我们无法一起学习》,已从哔哩哔哩漫画平台下架,最近一次看到的评分为5以下。
而《辉夜》的优秀之处就在于,在前几话固定了一定体量的读者后,便开始布置主线,在单元与单元之间有承接和深入。在“使对方向自己告白”的战争中,不断对另一人有更深入的了解,也不断对自己的心意有更明晰的认知。人物在“去标签”的过程中不断挖掘内在而鲜活起来。

女主角辉夜的标签是“优秀的富家千金”,而在后期剧情中我们不断了解到:母亲在辉夜幼时患心脏病去世,父亲从不正眼相待,而四宫家族内部也为金钱利益尔虞我诈。辉夜被严格地教导成了“不辱四宫之名”的天才,却也在这不堪的环境中扭曲了性格,戴上虚假的面具以隔离世界。

男主角白银的标签是“天才般的学生会长”,随着剧情推进我们认识到:其父亲企业经营不善倒闭负债,母亲离婚时带走了更优秀的妹妹。误打误撞进入了人才济济的秀之院贵族学校,最初的考试中也不位前列。是不堪回首的痛苦与辉夜的优秀激励着他,有了开篇我们所看到的成就。

恋爱并不永远甜蜜,时时伴随成长的是痛苦。辉夜是自卑的,在逐渐喜欢上白银的同时,也害怕这不断深入的感情,会使白银窥见辉夜内心那个自惭形秽的自我。白银是自卑的,在这场家族实力悬殊、真正的天才与努力型的天才的较量中,他除了学习上的些许优势之外一无所有。然而,从一开始“想让对方向自己告白”,到“实在不行自己这边告白也不是不行”,再到“我想向对方告白”。辉夜与白银不断互耍小心计的过程中,他们逐渐揭开伤痕,直面真实的自我,从爱对方的优点到爱对方的全部,终于完成了互相的告白。

仅仅有这一条线并不能充实作品的全部,《辉夜》对配角的塑造及相关情节也相当出彩,“地球之癌”藤原书记、“真男人”石上会计……他们不仅对主线起到推动作用,也不断深入设定核心。

恋爱喜剧漫画在搞笑的包装下不断对自我进行问询。在第160话的双线剧情中,一边是子安燕(被石上喜欢)自白式心理辅导:为什么要告白呢?为什么要像这样拘泥于形式?为什么要彼此束缚?喜欢就在一起,讨厌就离开,为什么非要付诸言语而变得纠缠不清呢?明明不在乎了却要假装在乎,人心易变却总想要将其束缚起来,这种契约除了痛苦还能带来什么?以心理医生为口,作者给出了这样的回答:或许确实如此,恋爱在最终确定之前都会很快乐,一旦热情抵达了它的极限便只剩下无尽的下跌,永恒的爱并不存在;但真实的爱是可能存在的,在努力探求未知事物的过程中,喜欢上某个人是非常幸福的事,达成契约确实是一种束缚,但想要和喜欢的人相爱,这不是很正常吗?为了彼此的爱意制定了无数计划,却又到关键时刻大脑空白;就在慌乱焦虑的同时,告白的话语也许就自己跑了出来;那得到肯定的瞬间,那无法用言语表达的喜悦,恋爱从这一刻才刚刚开始;也许有人会觉得从前那种暧昧不清的关系比较好,但想要追寻真爱的话就必须站在起跑线上吧。而在另一线剧情中,这些话语作为辉夜与白银约会时的旁白,也表现了两人的处境,最终完成由前159话铺垫而出的高潮。

不得不说,作者赤坂明对故事推进与角色心理的把控相当优秀(这一点在他上一部漫画《丢弃的子弹》中也有所体现)。这种类似内心独白的文字在《辉夜》中尤其在男女主角“心理战”时大量运用,让读者顺着角色的思路一起思考,也同时令角色的形象更加丰满。而且角色的心理是复杂的,并不会简单地表现出开心或生气,而是欣喜中夹杂着自傲、或者生气中又夹杂着喜欢。读者在阅读时不自觉会将自己的部分映射其中,这也正是为什么每个角色明明都有污点却仍旧令人喜欢;开心的事也好、出糗的事也好,总有那么一刻让读者感同身受。在品味角色的悲欢时,仿佛自己也完成了救赎。打动人心,这正是《辉夜》取得成功的深层原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