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答:文学理论存在的意义是什么?

原题目:
文学理论存在的意义是什么?
文学理论和物理、化学、生物学很不一样,物理、化学研究可以相应推动其发展,但是文学理论的研究并不能生产出文学,现实也一般如此,研究文学理论的人大多不从事文学创作。
那么,为什么人们还要研究文学理论呢?
题主提了一个好问题,但对这个问题所有的描述都是错的。首先预设文学理论必须起到和“物理、化学、生物”理论一样的功能,那问题来了,文学的功能和物理、化学、生物是一样的吗?从物理、化学、生物的纯机械视角来看,不要说文学理论了,文学本身就不该存在。
第二个,文学理论的研究并不能生产出文学(这句话后面加上“现实也一般如此”,怎么看都是病句……)真的吗?詹明信早就描述了画家不去看别的画家的画,而去读“鲍德里亚、德里达、利奥塔”等后现代理论作画。更不用说普通的小说作者了,你知道余华在几十年前就引用罗兰巴特、引用罗伯格里耶的理论吗?法国文学理论的重要特点,就是作者表述理论的过程是高度文学化的,很多时候,你分不清,他们是在阐述理论,还是在进行文学创作。这也是为什么题主描述的“研究文学理论的人,大多不从事文学创作”是错的。
题主的错误其实很有代表性。把文学理论看做是文学的侍女,而且是一个不合格的侍女。如果不了解文学理论是什么,得出这个结论其实非常正常。
那么文学理论是什么?文学理论是一个非常新的发明,伊瑟尔说:“文学理论是新近时期的产物,二战之后它开始崭露头角。”孔帕尼翁给了我们一个更具体的时间:“1970年前后,文学理论如日中天,令我们那一代年轻人为之癫狂,新的理论争奇斗艳,‘新批评’‘诗学’‘结构主义’‘符号学’等等,不一而足。经历过那段流光溢彩的岁月的人无不对之无限缅怀。”
很显然,孔帕尼翁的叙述里有着一种掩不住的热情,甚至可以被称为狂热。在那个年代,福柯、德里达、巴特、巴塔耶、拉康都是耀眼的学术明星。他们把理论提到了非常高的位置。亲历了70年代的伊格尔顿自然也能感受到这一点,都忍不出抱怨几句:“一句话,事实证明理论具有异乎寻常的令人盲目迷恋的特性。(中略)理论逐渐变得极度自大,完全覆盖掉了它本来要调节的东西。”
直到今天,我还能碰见东大的学生,跟我抱怨,理论比小说读起来更有意思。
可以说,理论的出现,和解构主义的风潮是脱不开关系的。说得具体一点,理论的出现本身就是解构主义的。解构主义将二元对立扭转过来,将二元对立的下位扭转到上位来以解构对立,比如一般我们认为先有生产,再有消费,但鲍德里亚的“消费社会”扭转了两者的关系。他大声宣布:“西欧一直是生产中心主义,但现在生产和消费的关系逆转了。”消费先于生产。同样的,文学理论与文学的关系在这个时期也发生了逆转。很重要的就是文学流派的消失,以前文学有各种流派,现实主义,自然主义,浪漫主义。但到了上个世纪7、80年代,真正有力量的、新鲜的流派倒不如说都在理论这一边,比如说席卷全球的解构主义,70年代后任何一个文学流派都无法与其影响力对抗。用更具体的例子来说,在日本,村上春树的小说销量可怕,却无法再像以前那样形成流派,而真正引领日本80年代的思潮却是批评家搞出来的“新学院派”。
定义文学理论是什么,是异常困难的,这是保罗德曼说的,而他可是一个非常擅长定义的人。他的原话是:“文学理论最主要的理论意义就在于它无法定义。”这是一句真正的否定之否定,首先文学理论是无法定义,这是第一个否定,第二个否定不改变否定的内容,但改变了看内容的视角。文学理论无法定义,但这是一件好事。
孔帕尼翁有两个短句子,是对文学理论最好的定义,这是从维特根斯坦的意义上来说的,也就是说,要想知道一个词的意义,看它的用法就行了,这两句话是:1理论就是反常识。2理论就是战斗。
理论就是反常识,因此理论必然反对对理论本身的常识。这是认识论的。理论就是战斗,这是一种态度,是伦理学的。
至于作为学科的文学理论,某种意义上是最不理论的东西,因为它将理论放驯化了,孔帕尼翁感慨:
从本质上讲,呼唤理论就是呼唤对立,呼唤对立,呼唤起义。理论有一个逃脱不了的宿命,那就是被学术机构化解为某种方法,即所谓被回收。
作者-狗子更多内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