卯年聊兔 | 藏在文物里的兔文明,是传承也是共生


你知道吗
今年是有一点特别的
因为农历癸卯兔年为闰年
全年共有384天
有两个“二月”
也就是二月之后,有一个闰二月
还会有一年“两头春”
也就是年头一个立春,年尾一个立春

五千年来,“兔”文化
一直贯穿于中华文明的发展进程
一千多年前
唐代李商隐
在《嫦娥》遥想“嫦娥奔月”
“嫦娥应悔偷灵药,碧海青天夜夜心”
让人想起传说中那只失落的玉兔

▲唐代 月宫镜 上海博物馆藏
这只兔子从神话中走来
从嫦娥的月宫“跃入”人间
在铜器玉雕、书画珍玩中出没不穷
殷商到明清皆有它的身影

2023年
农历癸卯年是它的主场
人们用俏皮与灵动夸奖它
又将圆满与美好之意赋予它
究竟是什么
让“兔”从古至今充满魅力?
让我们一起揭开千年玉兔的
“庐山真面目”

01
兔子的文化精神
兔·祥瑞
兔子自古便是祥瑞之物在中国古代,白色是一种神秘的颜色白色的动物因为稀有常被古人视为祥瑞的象征兔子,俗称瑞兔。

古书《瑞应图》里记载:"赤兔大瑞,白兔中瑞"。
民间传说中也有“王者仁德则见白兔”的故事足以见得,白兔在古人心目中的神圣地位。

兔·长寿
传说兔儿是玉衡星所变,为长寿之物中国古代神话中白兔专门位于西王母身侧为其炼制不死丹兔子也同时拥有了不死之身。
东晋葛洪的《抱朴子•内篇》中说“虎及鹿兔,皆寿千岁寿满五百岁者,其毛色白能寿五百岁者,则能变化”。


兔·智慧
三兔共耳,起源于敦煌壁画三只兔子,耳朵连在一起朝同一个方向奔跑彼此追逐,却永远追不到对方这一敦煌标志性纹样经丝绸之路广为流传。
三只兔子分别代表“前世”、“今生”和“来世”三世轮回,不离不弃仿佛世间万物,相互制约却又相互依存循环往复,生生不息。


兔·机敏
兔子是物竞天择的自然铁律下,以弱胜强的生命强者在自然界食物链中,它虽然属于位阶较低的弱势食草动物,但实际情况却并非如此。

中国有句成语叫做“狡兔三窟”寓意就是兔子的聪慧机敏善于保护自己兔子不吃窝边草”是兔子顾大局,不搞窝里斗。

兔·勇敢
兔子不光聪明、善跑也很勇敢,更有耐心常言说:“兔子急了也咬人呢”可见当生死攸关的时候兔子也会奋不顾身地进行抗争。

02
兔兔这么可爱古人也很爱吃
美食界里有句俗话飞禽莫如鸪,走兽莫如兔
兔肉细嫩美味从古至今深受美食家们喜爱
宋代一位名叫苏颂的天文学家曾评价
“兔肉处处有之为食品之上味”
还被很多人张冠李戴
记在了的大吃货苏轼的名下

其实早在东周的春秋战国时期人们就开始吃兔兔了
《诗经》中就记载了烹饪兔肉的三种方法“炮”是炒,
把肉类用油在急火上炒熟
或用泥裹肉放入火中煨熟“燔”是烤,把肉烤熟;“炙”是熏制

03
甲骨文兔子的象形
兔子是人们眼中的瑞兽
依据甲骨文来看
“兔”基本就是“兔子”的象形

汉代许慎《说文解字》记载兔,兽名,
像距后其尾形其字形就像一只蹲着的兔子后面露出了尾巴的形状
甲骨文作为象形意义
最为明显的文字它的写法就像一只侧立的兔子
金文在甲骨文的基础上
更加生动突出兔子大眼、长耳的特征
而到小篆时则逐渐摆脱兔的动物形态字体端正,笔画流畅
经篆书演化后的“兔”字隶书体已有现代“兔”字的雏形
体现出隶书“化繁为简化圆为方,化弧为直”的特点
历经千年的改变后才最终形成了如今众所周知的“兔”字
04
着玉杵跪地捣药的
神话·兔

屈原曾在《天问》中问道
“厥利维何,而顾菟在腹?”
这是中国文学中
首次提到月亮中的兔子
相传千年以前嫦娥窃取西王母不死之药奔月而居于广寒宫许是天宫的寂寥和清冷让人不忍讲故事的人于是又编造了一只萌萌的“玉兔”常伴嫦娥左右。

“嫦娥奔月”的传说被作典故引用于西汉《淮南子》晋代傅玄《拟天问》中曰“月中何有?玉兔捣药”。
在百无聊赖的天上时光白兔拿着玉杵跪地捣药炼成的“蛤蟆丸”可助人飞升成仙。

从这块汉代的画像石可以窥见古人“求仙”的丰富想象:中间正是玉兔捣药周围西王母、羽人、九尾狐、等神话形象依次出场再现着天上宫阙的热闹与繁华。
兔子身子敏捷,跑起来极快速度改变着时间与空间古人将之与飞仙联想在一起以求快速抵达仙界又因兔子是食草动物对植物的药性自然了如指掌让其捣药最合适不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