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江西教师招聘面试说课稿:《琵琶行(并序)》

2023-04-18 09:22 作者:九江易公  | 我要投稿

A.教材分析

《琵琶行(并序)》是人教版高中语文教材(必修)第三册第二单元的一篇自读课文。本单

元的学习重点是“鉴赏唐诗宋词”。《琵琶行(并序)》是唐代著名现实主义诗人白居易写

的一首歌行体长篇叙事诗,是我国古代叙事诗和音乐诗中的“千古绝唱”。这首诗记叙了诗

人谪居江州时,月夜送客江边和琵琶女两个“天涯沦落人”偶然相遇的经过。诗中塑造了两

个人物形象:一个是琵琶女,另一个就是诗人自己。诗歌在音乐描写、环境渲染、情感表达、

结构安排等方面,均有独特之处,具有深刻的思想内容和卓越的艺术技巧。它最大的艺术特

点是用极富音乐性的语言摹写音乐形象。现在的语文教学越来越注重语文与其他学科的融

合。其实,早在几千年前诗人就已经有了这种用文字去解读其他艺术的意识和高超技巧。《琵

琶行》就是一篇音乐与文字、与作者感情自然融合的好文章。

B.教学目标

语文学科的本质属性是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语文新课标明确要求我们:在阅读教学过程

中要引导学生“感受形象,品味语言,领悟作品的丰富内涵,体会其艺术表现力,有自己的情

感体验和思考。”高中语文新课标同时要求:“根据新时期高中语文教育的任务和学生的需

求,从‘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方面出发设计课程目标”,

而本单元的教学要求是培养学生诗歌鉴赏的能力。根据新课标和单元教学要求,结合本课特

点和学情,我制定本课的教学目标是:

1、知识和能力目标:了解文学常识;积累重点文言实词;品味主旨句“同是天涯沦

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的内涵;

2、过程和方法目标:让学生掌握用比喻、通感、烘托的写法来描写音乐;鉴赏诗中

第二节音乐描写的美好意境;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引导学生认识封建社会的黑暗现实,体会诗人对琵琶女的同

情和怜悯,陶冶诗人情操里流露出的人性美;

C.教学重点难点

高一学生,对这首诗歌创作的历史背景和当时的社会现实不甚了解,概括能力还有待加强,

不能从诗歌中完整地归纳出作者与琵琶女之间相同的身世遭遇。因此,我把品味主旨句“同

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的具体内涵作为本课的教学难点;而本文最大的成功之处

是通过听者的感受来摹写音乐,并将乐曲情调和演奏者的感情融为一体,因此,鉴赏诗中第

二节音乐描写的美好意境作为本课的教学重点。这两条都是诗中精髓,如能切实的完成,就

给学生课后继续领悟创造了条件;其余如全篇的结构艺术、景物描写、叙事手法等,可以三

言两语带过或略讲。

二、说学情

1、这篇课文的教学对象是高一年级下学期的学生,他们已有初步的文言知识的积累,已具

备了形象思维和抽象思维的能力,主体意识、参与意识更为强烈,这为阅读教学的顺利进行

提供有利的因素。

2、“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这一千古名句多数学生都有所了解,但又不很详

尽,因此,本课的内容适应了他们的期待视野,能激发他们自学的主动性和兴趣。

3、此外,学生毕竟没有很高的文学和音乐素养,在教学过程中只是枯燥的传授知识效果未

必好,还应辅以多媒体课件的使用。尤其是让学生听《春江花月夜》、《十面埋伏》等古音

乐,有利于学生对文章中的音乐有感性的认识和体验。

三、说教法和教学手段

教学一篇课文,让学生理解内容不是最终目的,最终的目的是培养学生自学语文的能力,提

高学生的语文素养,达到陶行知说的“教是为了不教”的目的。教材无非是一个例子,为了发

挥语文教材的例子功能,贯彻“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训练为主线”的教学理念,针对学

生学情,再加上这本身就是一篇自读课文,就更应该以学生为主体。实践证明:读诗主要靠学

生自行领悟,教师讲得过多,学生抓不住主要的内容或一时消化不了,未必有益。为了指导

学生领会主旨句的内涵和感受音乐与语文、情感融为一体的特点,结合课件,所以我认为用

情境教学、诵读、讨论、点拨相结合的教学方法比较适合。

此外,还要求学生在课前疏通字句,解决字词问题,课堂上我只对“并序”的内容做粗略的

讲解,帮助学生积累重点文言实词,如:左迁、明年、因为等。本文采用两课时教学,在时间允

许的条件下可以适当增加课外知识,用三课时进行教学。

四、说学法

新课标“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教学是师生的双边活动,在上述教法的

指导下,我引导学生通过听、读、思、议、写的学习方法来完成学习任务,以提高学生的听

说读写能力和自学能力。具体学法我还将在说教学程序中进一步作出阐释。

五、说教学过程

高中语文新课标重在鉴赏性,提高学生的语文鉴赏力是完善学生语文素养的根本保证;新课

标同时强调:“学习中外文学作品,具有积极的鉴赏态度,注重审美体验,陶冶性情,涵养

心灵”。我结合自己对教材的理解,以“读”为突破口,以“赏”为中心来完成教学任务。

(一)营造氛围,故事导入,激发兴趣

新课导入得法,就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从而增强教学效果。我课前先给学生播放《高山

流水》的曲子,进入音乐欣赏的氛围。然后在音乐的背景中我开始讲述“高山流水”的故事,

激发学生的兴趣。继而引出话题:被贬浔阳的白居易在落魄失意时也偶遇一位知音,并深深

地被知音精湛的技艺所折服,面对相同的身世遭遇,诗人由衷地发出了“同是天涯沦落人,

相逢何必曾相识”的感叹。著名的《琵琶行(并序)》由此写成。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这

篇诗。

(导入课文后,我分以下五个具体步骤环节来展开教学)

(二)整体感知诗歌

1、朗读一篇,感知文章音乐美

播放朗读前,我要求学生注意诗歌中的一些变读字音,提示他们注意诗歌的断句。然后,

向学生展示多媒体动画配乐朗读,通过音乐的熏陶、声情并茂的朗读、形象逼真画面的感染,

把学生带到了白居易《琵琶行》的氛围之中,让学生体会到诗中沉郁悲凉的感情基调。接着,

我通过背诵全篇再一次向学生范读全诗,进一步为鉴赏诗歌奠定基础。

2、略讲一段,了解文章结构美

我略讲的就是诗歌的“并序”内容,略讲并序,让学生了解“行”种诗歌体裁,积累文言

字词,并要求学生根据并序的内容,找出诗中与之对应的段落,初步了解文章脉络:接下来,

我从两条思路去分析这篇诗歌。第一条思路:三奏,即琵琶女的三次演奏;第二条思路:三感,

对应琵琶女的三次演奏,作者分别有三次感受。抓住这“三奏”、“三感”,我要求学生自

己在诗歌中找出,从而感知诗歌的主要内容,了解文章的结构。

(通过以上两个环节,便水到渠成地使学生从整体上感知了诗歌)

(三)重点难点突破

3、紧扣一句,感受命运凄凉美

紧紧扣住“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这一主旨句,对比琵琶女和作者相同的

身世遭遇,从而品味诗歌主旨句的内涵。这是本课的第二个教学重难点,我也分三个环节来予

以突破解决:首先,向学生提出问题:本文塑造了琵琶女和诗人两个人物形象,文中用哪句话

将这两个人物形象连接在一起的?学生很容易找出诗中的这个主旨句(这两句同时也是这首

诗的诗眼)。继而向学生提出第二个问题:为什么诗人会发出“同是天涯沦落人”这样的哀

叹?到底诗人与琵琶女之间有什么共同之处?以这个问题来让学生体会主旨句的内涵。接下

来我顺势插入作者简介和本文的写作背景,补充教材上学生不易考虑到的内容;最后我点拨

引导学生抓住三、四自然段中的关键诗句,从身世、才华和遭遇三个方面出发,对比阅读诗

歌的第三、四自然段。通过上面的三个环节,学生便很容易的归纳出作者与琵琶女的共同之

处,从而掌握了这个主旨句的内涵。

4、精讲一段,鉴赏音乐形象美

诗歌的第二自然段是描写音乐的千古绝唱,我给学生精讲的就是这一段,这是本课的第一

个教学重难点,我分三个环节来予以突破解决:首先,我给学生朗读本段诗歌,让学生在抑扬

顿挫的语言中感知音乐高低起伏的变化;然后引导学生思考讨论:诗人用怎样的艺术手法来

表现音乐之美?这问题并不难,也许学生会很快找出用比喻、叠词的手法来对音乐进行正面

描写,而用“东船西舫悄无言,惟见江心秋月白”这环境来对音乐作侧面烘托。最后我再用

讲读法串讲重点几句的音乐描写,让学生从语言上品味舒徐流畅---逐渐沉咽---间歇停顿---

激越雄壮的演奏过程.对于本段中采用了通感修辞手法的“间关莺语花底滑”这一句,学生

可能不易理解把握,我将让学生回忆朱自清的《荷塘月色》中采用通感的修辞的两个句子:

“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和“光与影有着和谐的旋律,

如梵阿玲上奏着的名曲”。以此来启发、引导学生。

(三)布置作业

5、对比一篇,迁移拓展课堂知识

对比参照《琵琶行(并序)》中作者对音乐的描写方法,鉴赏《李凭箜篌引》中音乐描写的

技巧。这个作业是对诗歌中第二节鉴赏音乐描写的一种巩固,通过这个作业,从而培养学生

的知识迁移能力,拓展学生视野,让学生真正领会掌握诗人描写音乐的高超技巧和艺术手法。


江西教师招聘面试说课稿:《琵琶行(并序)》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