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经济学教科书》21.1 大工业——社会主义的物质基础。社会主义工业化的本质
【本文转载自人民出版社1959年 仅供学习参考】
第二十一章 社会主义工业化
1、大工业 社会主义的物质基础。社会主义工业化的本质
社会主义的胜利和确立只有在城乡大机器生产的基础上才能得到保证。
列宁写道:“社会主义的唯一的物质基础,就是同时也能改造农业的大机器工业。”[1]
资本主义发展了大工业,从而为无产阶级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创造了必要的物质前提。可是由于资本主义国家经济发展的不平衡和殖民主义强国的帝国主义政策,现代大工业多半是在一些主要的资本主义国家中得到发展。世界上多数国家,首先是殖民地和附属国,都没有充分发达的大工业。农业的技术发展水平远远落后于工业。走上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国家面临着这样一项任务:以加快发展大工业[2]的办法,最迅速地消除资本主义统治的这些后果。
在大工业中起决定作用的是生产生产资料 金属、煤、石油、机器、设备、建筑材料等等 的部门,即重工业。因此,社会主义工业化就是首先发展重工业及其心脏 机器制造业。“工业化的中心,工业化的基础,就是发展重工业(燃料、金属等等),归根到底,就是发展生产资料的生产,发展本国的机器制造业。”[3]机器制造业在国家经济中占有特殊的地位。发达的机器制造业是用现代技术 机器、机床、仪器、器械、工具 重新装备国民经济一切部门所必需的,它是技术进步的最重要的泉源。
根据生产关系适合生产力的性质的规律和社会主义基本经济规律的要求,要建成社会主义、不断提高生产和人民的福利,必须有物质前提,因此必须实行社会主义工业化。
国家的工业化是在生产资料的生产比消费品的生产优先增长的规律作用的基础上实现的。生产资料生产的发展为制造消费品部门的发展、为提高人民的福利创造前提。
社会主义工业化为发展社会主义经济形式、为消灭资本主义分子创造物质基础,为社会主义经济形式提供完全战胜资本主义成分所必需的技术上的优越性。
重工业是在先进技术的基础上对农业实行社会主义改造的钥匙。社会主义工业以拖拉机、联合收割机和其他农业机器供应农业,它是发展集体农庄制度所必需的农村新的生产力产生的基础。
社会主义工业化的结果增加了工人阶级的人数,提高了工人阶级在社会中的比重和领导作用,巩固了工人阶级专政和工农联盟的基础。
社会主义工业化是落后民族地区经济和文化高涨的强有力的因素。在原来落后的民族地区建立大工业,是消灭各民族间实际上的经济不平等现象和加强各民族间友谊与合作的基础。
社会主义工业化是保证正在建设社会主义的国家具有技术上经济上的独立和国防力量的必要条件。重工业的发展是保卫国家免遭敌对的帝国主义国家侵略所必需的各种现代化武器生产的物质基础。
可见社会主义工业化就是发展大工业,首先基发展重工业,以保证在先进技术的基础上改造整个国民经济,保证社会主义的胜利,保证国家不依赖资本主义世界而在技术上经济上的独立,并保证国防力量的强大。
国家的社会主义工业化对于苏联具有极重大的意义。革命前的俄国虽然也有大工业,但仍然是农业占优势的国家。按照工业特别是重工业的发展水平来说,它大大落后于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
革命前的俄国按领土来说,在世界各国中占第一位,按人口来说占第三位[4],按工业品总额来说,占世界第五位,占欧洲第四位。它拥有的现代化生产工具,等于英国的1/4,德国的1/5,美国的1/10。在国内重工业的主要部门中,外国资本家主宰着一切。
资本家和地主的统治使俄国对西方帝国主义列强的依赖性日益加强。国家面临着丧失民族独立的直接威胁。剥削阶级未能清灭俄国在技术上经济上的长期落后。能解决这个历史任务的只有工人阶级。还在伟大的十月革命前夜,列宁就强调过,在技术和经济方面赶上并超过最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是俄国的生死存亡的问题。“革命所已经做到的,是俄国按其政治制度来说,在几个月以内就赶上先进国家了。
可是这还不够。战争是铁面无情的,它斩钉截铁地提出问题或是灭亡,或是在经济方面也赶上并且超过先进国家······
或是灭亡,或是开足马力奋勇前进。历史就是这样提出问题的。”[5]
革命前俄国的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尤其是工业的高度积聚,足以使无产阶级革命取得胜利,使世界上最先进的政权 苏维埃政权能够建立起来。但是要建立社会主义的经济基础,要对细小落后的农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必须消灭国家在技术上经济上的长期落后:必须建立强大的重工业。没有发达的重工业,苏联就会变成较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的农业附庸,丧失自己的独立和社会主义革命的一切成果。
苏维埃政权初期,在世界上最先进的政权和从过去继承下来的落后的技术经济基础之间,存在着矛盾。为了解决这个矛盾,必须实现社会主义工业化。
由此可见,苏联的社会主义工业化是社会主义建设的最根本最迫切的利益所决定的历史必然性。
共产党第十四次代表大会[6]提出了国家的社会主义工业化,把它作为党的中心任务。代表大会的决议指出:“要从下述观点来进行经济建设:使苏联从一个输入机器和设备的国家变成生产机器和设备的国家,从而使苏联在资本主义包围环境下绝不会变成资本主义世界经济的经济附庸,而成为一个按社会主义方式进行建设的独立经济单位。”[7]
注:
[1] 列宁:《在共产国际第三次代表大会上关于俄共的策略的报告提纲》,《列宁全集》,1958年人民出版社版,第32卷第446页。
[2] 对经济进行社会主义改造的基础。
[3] 斯大林:《关于苏联经济状况和党的政策》,《斯大林全集》,1954年人民出版社版,第8卷第112页第112-113页。
[4] 仅次于中国和印度。
[5] 列宁:《大难临头,出路何在?》,《列宁全集》,1958年人民出版社版,第25卷第354页。
[6] 1925年。
[7]《联共(布)第十四次代表大会的决议》《苏共代表大会、代表会议和中央全会决议彙编》,1956年人民出版社版,第3分册第77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