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从未走出新古典主义建筑的现实生活
或许我们从未走出新古典主义建筑的现实生活
我是一名普通的建筑师,非常普通的那种,如果在建筑师市场有1%的人在做CBD超高层地标建筑、做各种一线城市高端建筑,那么我一定属于剩下的那些做三四线城市普通建筑的建筑师,当然大部分建筑师都是和我一样,中国的一线城市就那几个,剩下广袤的国土面积里大部分都是小型城镇,不过一线城市的影响力过大,它们提供了大部分的城市文化产品,影视、娱乐、公众领域的各种传媒工具,总会给人一种错觉,中国的城市形象就是这样,中国的建筑风格形象就是这样。事实上,中国大部分的建筑和一线城市的建筑形象差别非常大。


建筑的形象源于社会的主流审美取向,审美取向又服从于政治取向,文化思潮。其实大部分建筑的形象与建筑师的关系并不是很大,这一点其实是一个非常令人费解且令人沮丧的事实。我们以为我们在创作,其实我们只是服从社会的意志、服从资本的意志生产符合其价值观及需求的建筑形象。
前段时间我在做当地一个法院的改扩建的项目时想到了这个问题,在最初收集资料的时候,国内与国外的法院建筑都在搜集,两者的形象反差巨大,另我印象深刻,国外的大部分法院建筑强调其公开性、透明性、也强调其庄重、严肃性,但整体还是现代建筑。国内的法院基本都是简欧、古典对称建筑风格,此处我们讨论的是大部分的三线城市法院,并不是指北京最高院、甘肃省高院等个例。为什么?法院建筑都是这种古典建筑?




首先,我们可以设想一下,
第一,法院的历史渊源,来自现代国家的舶来品,在古代中国行政与司法是同一权力机构的不同部门。在没有参考原型的前提下,我们不得不参考同时代的其他国家的司法建筑形象。


第二,法院的强政治性,所有的建筑形象均有其政治文化意味,所有的文化也和权力有关,只不过有时显性,有时隐性。在强烈需求体现其政治目标及意味的时候,法院院长们的目光要比建筑师更敏锐,他们很清楚自己的定位需要怎样的建筑,体现其严肃性,合法性,政府的强力机构,维护政权稳定的基石。这一点都有需要有古典主义建筑形象为其背书。让我再回顾下第一次古典主义建筑的兴起原因,古典主义思潮是新兴资产阶级和封建贵族在政治上的妥协产物。从政治和社会根源上考察,古典主义是君主专制政治的产物,它为君主专制政体创作,并受君主专制政体的严格监督。它是绝对王权用来加强中央集权,反对思想分立主义的思想工具。
第三,现代性思想的普遍缺失,现代主义建筑的土壤源于现代性思想,现代性思想的核心即是理性。从我们这个痛苦的现代性民族国家建立过程中,大部分情况下都是被动的建立过程,我们的现代民族认同是在压迫与反抗中迅速认同的,现代性则经常站在我们反抗的对立面,西方的殖民者、帝国主义者当中。在五四运动当中有过启蒙思潮,但很快被更为迫切的民族救亡运动所掩盖,建国后,各种政治运动的冲击与破坏均与集体缺乏现代性思想有关。
社会集体意识在法院建筑当中选择新古典主义建筑的原因可能大致就是这三点原因吧。
所幸的是建筑学教育是现代主义的教育方式,这也是建筑师与现实生活产生冲突的本质原因。在生产其建筑形象的过程之前,我们都经历了怎么的建筑学教育?理性、理性、还是理性的现代主义建筑教育。我们学习了历史、学习了文化、但核心的设计课程在每个学校谈到的均是理性的设计逻辑、场地的逻辑、材料建构的逻辑。即使是后现代主义建筑也是在理性的框架内对非理性内容的填充,是对现代主义的一种补充。
在这个繁乱的多事之夏,疫情,贸易战,设计工作受大环境影响似乎已经停滞了大半年,我似乎总在跟踪一些没头没尾的项目,加上生活上的种种不可言说之事,我已经倦怠了很久,应该重新拿起笔写点可以言说之事,比如新古典主义,我在最近看书才知道在建国之后的很长一段时间的文学文艺创作都可以归结为新古典主义,现实主义?不是,因为我们不批判现实,革命理想主义,不是,革命在现实意义上已经成功了,革命浪漫主义?不是,我们的情感是集体的,阶级的,和个人无关。在看过所有之后发现,新古典主义呼之欲出,我们的未来模糊不清,所幸我们既不需要看的太远,也不需要看的太近,在混乱中寻找秩序,在不确定中寻找确定,新古典主义建筑在当代带给我们的正是这些虚幻的价值。
下次再和大家解释下这个方案的生成过程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