詩翁陳汝鏗


詩翁陳汝鏗
阿濃
陳汝鏗老師仙去多年了,這位書癡自己只留下一本著作《月明書室詩稿》。當年我擔任《松鶴天地》義務編輯時,每期於《鶴園版》頭條位置刊他的詩一首,深受讀者欣賞。
《月明書室詩稿》出版時,我在序言中說:
「陳老寫身邊事,說心中話,於傳統形式中繪現實,從平常言語中見真情,詩質醇厚,功力湛深,誠高手也。」
詩稿以「月明書室」命名,是用來紀念他的夫人林月明女士。詩稿中有兩首可感受到他的伉儷情深:
悼亡妻林月明(四首選二)
地久天長恨,山盟海誓情。命乖成獨客,蟄處度餘生。
睡少因愁重,衣寬訝體輕。慰情仍有月,伴我到天明。
樓空人去後,聚首已無期。夜燭如含淚,寒衣待拾遺。
七虞人盡哭,一別我何依?為慰同歸願,郊原早泐碑。
獨客(四首選三)
落拓江湖老,長懷枕畔人。綿綿餘此恨,歷歷溯前因。
歲月愁中過,雲煙眼底新。良緣難再得,所得是悲辛。
世味苦如茶,營營守敝廬。看人青白眼,伴我古今書。
力為求生盡,腸因索句枯。漁郎吾欲問,何處是歸途,
緣分此生休,如斯逝水流。不仁惟造物,多難孰同舟?
孤枕淒清夜,寒燈寂寞秋。雛孫仍解事,攜酒為銷愁。
請欣賞詩中的動人深情,對句的工整巧妙,用典的自然不露痕跡。

(12月25日見報)

陳汝鏗老師與阿濃。
未見愛書如陳汝鏗老師者,他家每一個房間都放滿了書,包括車房和通道。不看書的陳太當然會表示不滿。而陳老每次外出,書店是必到之地而從無空手回。為免太太囉嗦,他回到家裏把書東藏西匿,事後才各歸其位。積聚的結果,早過萬冊。
當陳老年過90,對他的寶藏有危機感,怕後人不知如何處理,想找一處妥善收藏之所,並且能有益於文化傳播。他曾接洽本地大學圖書館,回答是只能收藏部分。陳老不想藏書分散,事不能諧。他笑言為「嫁女不成」。
我把這件事刊登於本報專欄,多倫多約克大學陸鴻基教授看到,經了解後,願意全部接收,並設專室專人運作。
全部藏書運往後,陳老感謝我這個媒人,說是讓他放下長久不安的心事。約克大學同意將藏書室命名為「陳仰典紀念書室」,紀念陳伯的先翁,並頒授榮譽院士銜予陳伯,陳伯親往領取。為此陳伯以詩記之:
愛書如命復如癡,卻是囊空似洗時。
黃卷青篇千古事,此中消息寸心知。
斷簡零編劫後存,更欣文化尚多元。
書中亦有親情在,白髮難忘老父恩。
顧影惟餘冷月親,茶鐺藥碗幾經春。
名山已遂藏書願,朱陸高風最可人。
(12月28日見報)

陈老师(中)与友人合摄。
常与陈汝铿老师品茗,他说话不多,有茶楼伙计认得他,前来招呼。他也认得对方,还关怀对方家人,可见陈老重情。
在他的《月明书室诗稿》中有不少怀人、赠人之作,可见他对朋友认识之深,关怀之切。
朋友有书出版,他以诗记之:
龟纽螭文笔力猷,巍然八十八春秋。
此生落落惟求是,高卧元龙百尺楼。
(《陈风子印集》,风子老师又名求是山人)
体用中西调更新,清吟雅令绝纤尘。
何年一遂平生愿,来作南开问字人。
(叶嘉莹《迦陵存稿》,叶教授任教南开大学)
同是流离苦难人,捧书一读一酸辛。
牛衣未忍轻抛弃,为有当年旧劫尘。
(麦冬青《突围》,记当年抗战苦难)
夜凉如水月如弓,说古谈今一笑中。
豆架瓜棚多逸趣,与君纸上论英雄。
(金刀《文饭小品》)
诗集中有四篇赠阿浓,录其一:
老去逢知己,羁怀喜可知。雪窗闲煮茗,夜烛细谈诗。
同味惟书卷,余生尚鼓鼙。祝君香港去,载得锦标归。
振翅又高飞,词坛得意时。诗人欣有后,异域喜相知。
行世文千首,感人笔一枝。临歧翘首望,风雅待扶持。
(送阿浓回港受奖)
(12月29日见报)

<作者題贈本隨記>
檢視收藏,頗多作者題贈之書。一方面著作包含思想、感情,另方面又有著書人筆翰手跡,故此具備雙重意義,彌足珍貴。
今天首談陳汝鏗先生《月明書室詩稿》。該書由溫哥華中僑互助會出版,未署出版日期。書前有阿濃甲申前言,甲申是2004年,以知《詩稿》出版不會早於2004。先生之夫人為林月明女士,故以“月明”顏其書室。
陳老先生是不才的忘年交,我的溫哥華時期常有機會隨侍左右。他雅好詩詞,時有寫贈。收錄在此書的,有<送潘銘燊赴美>五首、<寄銘燊並賀新任職於美國國會圖書館>五首。茲錄<送潘銘燊赴美>第四首:“羨君儒雅長書城,撰述文章早著聲。執手相看應刮目,依然本色是書生。”
我們的風雅交往,他絕對是“出超”。不才憂患傷生,廢吟棄詠,詩詞之道擱置久矣。
Ming 潘銘燊
2023.3.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