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岁辍学做游戏?这真教我怕,教我纳罕而且伤心,救救孩子
大数据把一个“16岁辍学做游戏”的视频推给了我,让我着实的震惊了。这视频里事实没怎么谈,每一帧磕磕巴巴讲着“召集同伴,追逐梦想”,我横竖再也睡不着,仔细看了半晌,才从“牙缝”里读出藏着的心思,满腔热血都刻着两个字“吃人”。

作为一直会写“所有看法仅代表个人意见”的套中人,这次我是出离的愤怒了。不管从什么角度出发,16岁绝对是一个需要学习的年纪,那可是刚刚觉醒的独立思考接受社会的第一次打磨的时机。成熟的思考模式,稳定的情绪变化这些影响人一生的品质都是在这个时候形成,竞技游戏里有个名为“下限”的词,此时的学习就是决定这个下限了,所以国家规定的是18岁为“成年人”,你还是个孩子。

扯了这么些空话,也必须来讲一下实际。直白点说我不认为你能成功,最直接的是没有接触过一个成熟的制作环境,光学历方面举几个我接触过例子,好评如潮游戏《碳酸危机》的作者JEFF是个北大生;初代表现不佳,现在在制作《幻想曹操传2》的桑尼当时是我华中科技大学的学长。就是因为接受的教育程度才有能力做出好游戏。优秀的游戏文案在上学时的文章洋洋洒洒的力透纸背。优秀的程序即使全校前几的成绩入职都要去几个月的培训,美术就更不用提了,没工夫外包的活都接不上,最后是策划,想想国家这么多年出了多少个游戏,有几个没被骂过?那些基本是行内各个领域里学了,滚了,混了十几年的人,凭什么你认为能比他们强,建国以来可就出过一个“丁真”,所以即使你做出来了品质可得不到保证。

谎言是所有麻烦的开始,做游戏可不能扯谎,我写东西前关注了下你的信息,我认为你的状态是处于休学,可为什么要标榜“辍学”?如果以最坏的恶意去想的话就是要蹭“胡某鑫同学”的流量,以此来“招募”拥趸。这是自媒体的套路,可是你招募的同伴你能保证他们什么,且不说你万一成功了你是否愿意与他们平分“功名”,假设失败了,对于没完成学业的他们,你如何保证他们未来?要知道你失败了或者摸鱼了还能带货——开箱——不要笑挑战,他们可是直接毁了。现在你的做法就是拉着大家的未来垫你一个人的成功。反过来说,如果你真的是万中无一的奇才,那么3年的学习对你而言不是更轻松的吗?

最后我是不希望你就这样成功的,也许有妒忌,但我对外会这么说:想想看几十年来游戏行业碰的堪比“种花家”近代史的钉子,甚至最近“大漂亮”的一些封锁都不能全怪到联想和“杨永信”头上,好不容易最近稍有起色,联想到动视暴雪的“罪魁祸首”,我不希望成千上万人的努力再一次,再一次毁于一旦,小我2岁的二侄子在给英国CA工作,当我给做教授的堂哥看了视频后问他感想,他只是——说如果当初他看了这个视频,打死也不会让他(我侄子)去游戏行业。就是如此,你成功了会有懵懂青少年认为我上我也行,你失败了会有“网络家长”再次讨伐“电子海洛因”,死局。

结尾我希望大家不要去搜视频,也不要去任何地方评论此事,别贡献热度,就让此事就此沉寂等候忘却的救主,我不希望在看到21世纪诸葛恪和诸葛瞻的诞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