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架空】里森堡航天发展简史(2)

(续前文) 1978年7月19日,经过一月的调试检查工作之后,里森堡国内首台“蓝图—1”型火箭运抵大西洋岛“远望”发射中心。其上搭载由里森堡航空工业中心自主研制的无人轨道实验卫星。出于对苏联政府的谴责,该卫星被命名为“灯塔纪念”。7月20日凌晨1时43分,随着指挥中心点火指令的下达,“蓝图—1”型运载火箭成功点火升空。在飞行约1320秒后,时任里森堡航空航天部长、“灯塔纪念”发射任务总负责人正式宣布,“灯塔纪念”号卫星成功入轨,发射任务圆满完成。5时11分,时任里森堡政府正式宣布每年的7月20日为国民航天纪念日。“灯塔纪念”发射任务的圆满成功,使得当时的美苏两国政府十分震惊。考虑到里森堡与苏联交恶,时任美国总统吉米·卡特于1978年11月30日秘密访问里森堡,试图以航天合作为诱饵拉拢里森堡政府加入北约,并与里森堡当局在里森堡首都卢伦贝格秘密签订了《美利坚合众国与里森堡共和国关于航空航天合作发展的讨论概要》及十余项相关文件(如此大量的文件内容,很难不认为美国政府是早有准备;但美国政府至今仍未作出正面回应,当年负责签字的主要官员大多也已经不在人世了)。虽然里森堡政府拒绝了加入北约这一请求,但默认了本国与美国的合作关系;于是,在1979年初,来自美国NASA的研究人员开始与里森堡航空航天部麾下的数十所科研所展开了密切合作。在美国科研人员的帮助下,里森堡国内的航天技术得到了一定的进步,先后发展出了小型运载火箭“探界—1s”“探界—2”,中型火箭发动机“星穹—3a”以及以此为基础的中型运载火箭“蓝图—3”。不过,对于载人航天极其重要的重型火箭发动机及重型运载火箭技术,即使里森堡方面再三请求,NASA方面并未透露过分毫。1985年,在经过了6年的合作之后,美方单方面结束了合约,并在短短几天内撤出了所有美方人员并转移了所有技术资料。在六年间,里森堡国内共发射火箭57次,共计卫星73颗、试验载荷10枚。成功完成了里森堡自主气候环境探测卫星组网(LNESN)的初期建设工作,并在任务期间多次成功预测了重大气象灾害,为保障里森堡乃至世界人民做出了巨大贡献。里森堡航空航天部在1980年基于本国环境需求提出的卫星导航系统“星网”(LSGPS)在这几年间将第一批次试组网基本部署完成;其担负的天地即时通讯作用同时验证成功。里森堡籍的航天员参与了数次NASA的载人航天计划,并有两批共两人入驻太空站。在这种情况下,里森堡当局宣布,重新启动“太空前哨”计划及相关研究工作。 4.“太空前哨”计划 早在1967年,时任里森堡航空航天部长就已经提出了“太空前哨”计划,并在1978年进行了载人航天所需的重型火箭试射。但在之后的时间里由于要保障与美国合作项目的进展,航空航天部相关负责人无奈中止了相关的研究以腾出更多人手加快合作项目研发。并且,在合作研究的过程中,美方刻意的将研究方向导向中小型运载火箭和中低轨道、近地轨道探测卫星的研究,从而避开了与载人航天有关的大推力、高轨道重型火箭技术。但是早在里美合作初期,里森堡方面就敏锐地发现了这一点,并留下了后手。1980年6月,一个名为“里森堡航空航天试验研究部”的国属科学机构成立。在这个名字拗口的机构之下,是原负责重型火箭研究的第二十八所、第三十所与原负责载人航天飞船研究的第十五所的所有科研人员,而支援美方合作项目的三所科研所,实际上是一批重组过后的人马。这一举措甚至连国内的相关人员也多数不知同样更是骗过了美方科研人员与美国政府。自此,所谓的“里森堡航空航天试验研究部”便表面上汇总各方信息负责上报,实际上秘密的继续着载人航天技术的研究。1991年12月25日,苏联解体,苏联高新技术科学家大多随着科研机构的解散而散入民间。里森堡政府敏锐地察觉到了这一良好机会,派出大量特工人员,依靠曾经打探的相关人员名录成功的从其他各国情报机构手中“抢”到大批科研人员与机密研究报告。仅就航天技术而言,据传便有近三十位专家来到里森堡,还有近二百项关键技术一并抵达;而在2019年里森堡博物馆与里森堡历史研究局公布的一批解密资料中提到,在当年的行动中,里森堡获取到了几乎全套的苏联载人飞船制造图纸,至于具体是哪一型号则并未公布(坊间猜测有可能是各型号都有但都不完全,对此,里森堡当局并未做出回复)。1998年7月20日,里森堡航空航天部副部长、里森堡航空航天部新闻发言人在国民航天纪念日20年庆部门级记者会中向媒体透露,里森堡即将拥有本国的载人航天技术:“里森堡的航天,已经经过了摸索和发展两个阶段,并即将迈入真正的实践期。在极近的未来,里森堡的航天发展将迈出极大的一步,我们将从无人转向有人,从探索地球转向探索太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