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业篇丨中医学:灵枢素问,上古岐黄【修订版】
写在前面
曾经的中医有各种技术,甚至包括外科手术,现在没了方法论,只能守着古方研究以前的东西。
在以科学、理性、实验为特点的西方医学占据现代医学主导地位的时代,许多人诟病中医,也有许多人崇拜中医。
究其根本,在于中医学在上千年的传承中,已经遗失了推进自己发展的方法论。
“曾经的中医有各种技术,甚至包括外科手术,现在没了方法论,只能守着古方研究以前的东西。”对于中医学,我们不妨求同存异,以一种实用主义的态度去面对它,并期望它能借鉴西方医学独到之处重获新生。
学习中医一般有两种模式,即师承模式和学院模式。师承模式就是一名经验丰富的老中医对数量有限的弟子言传身教,这种方式过去一直在民间居于主流地位。然而,近代产生学院教育之后,师承中医渐渐淡出了公众视野。
如今,现代教育背景下,在学校学习中医已成主流。因此,本文也主要对学院模式的中医学习展开介绍。
在现代医学院中,中医学的培养结构可以用“589”概括,即本科学士学位需要修读五年,硕士学位需要修读五年本科加上三年硕士,博士学位则是五年本科加四年研究生(硕博)。
其中对于五年制的学士学位,虽然都以中医药理论基础和中医学知识为主,但具体培养中还会区分为两个方向,其一是培养中医临床技术,更注重就业导向,其二是培养中医学专门人才,也就是更注重科研方面。
对于“5+3”模式,则大多是五年医学院本科教育加上三年中医住院医师的培养方式。
所谓住院医师,就是医生职称的一种,在主治医师之下。主要工作是收治病人、记录病人病历、在上级医师的指导下进行诊疗,并且在必要时进行一些临床操作。虽然是最低的初级职称,但住院医师是每个医生踏入职业生涯的第一步。
需要注意的是,“5+3”模式通常授予专业硕士学位,特别注重学生临床能力的培养。采用“5+3”模式的各类实验班,不论名字怎么变换,其培养方案都具有一个特点:将学习场地与学生身份分离。
具体来说就是前五年是本科生待遇,后三年是研究生待遇,但你在学校学习的时间只有最开始的两年半。这两年半的学习内容主要是中医学的通识课程以及现代西医的基础课程。之后的五年半时间,你会在临床医院完成临床课程、实习、规范化培训和研究生课程以及研究生科研工作。
对于医学而言,毕业生基本上以硕博身份毕业的居多,中医学也不例外。在“5+3”模式以外,还有唯一授予博士学位的中医学九年制。考虑到其他学科本硕博连读通常需要十年时间,中医学的九年制博士实际上具有高性价比。
此外,九年制博士的培养方式也与本硕不同。一方面,作为博士,在接诊病人、临床出诊的同时,还需要配合导师开展科研实验;
另一方面,报名九年制博士的同学,在一入校时就会配备导师,若无意外,将跟随导师学习直到毕业。这种一对一学习与临床指导的方式,较好地结合了现代医学院模式和中医传统的师承模式。
介绍完中医学的培养方法,我们再来了解其具体学习课程。
中医学的培养方式大多是中西医结合,除了现代医学的诸多学科以外——包括解剖学、病理学、微生物学、免疫学、内科、外科——主要是各类中医学科,比如针灸学、推拿学、中药学、方剂学等等。
与其他专业不同,医学课程很难望文生义。例如针灸学就是辨认穴位以及俗称的“扎钢针”,方剂学则主要背诵古代药方口诀。因此,我们想介绍一些更为基础的中医概念。
大多数人提到中医想到的都是风、寒、虚、不足、邪、热等字眼,以及各种眼花缭乱的药材。那么对于学习中医专业的同学来说,可能会有更加深入的认识。
中医的入门课程(《中医基础理论》)首先来讲阴阳五行,仿佛在天桥下摆摊算命。想到未来要用这些知识来治病或许有些崩溃,其实大可不必。学院派的中医专业学习是中西并重的。
首先,中医部分的核心是内经、伤寒论、金匮要略和温病学,被称为中医的四大经典。
内经即《黄帝内经》,讲的是中医理论,构建了中医阴阳五行的基础;
伤寒论和金匮要略则是在医圣张仲景著作《伤寒杂病论》的基础上经后人整理而成,是他诊疗实践的总结,相当于当时的临床教科书;
温病学则是在此基础上后世对伤寒难以解释的病症的进一步补充。
千年以来,医者们不断地实践和修正这些经典理论与治疗方法,历代名家也有注解和补充。因此如果要读原文、读注解,就对学生的古文阅读能力有一定的要求。
但是,为了提高教学效率,目前高校所用的教材都是在四大经典的基础上整理编写的,从呈现形式上便于大家理解。
其次,辨证施治是中医认识疾病和治疗疾病的基本原则。所谓证,是对机体在疾病发展过程中某一阶段病理反应的概括,包括病变的部位、原因、性质以及邪正关系,反映这一阶段病理变化的本质。
因而,证比症状更全面、更深刻、更正确地揭示疾病的本质。所谓辨证,就是通过望闻问切来认识证的过程。所谓施治,就是根据辨证的结果,确定相应的治疗方法。
最后,临床医学的课程在中医专业中同样占有重要比重。中医专业同样要学习临床医学专业的基础课,比如解剖学、组织学与胚胎学、生物化学、病理学、药理学等等。
中医学和中药学的关系类似临床医学和药学(详见:专业篇丨药学:新冠疫苗、屠呦呦、《我不是药神》,印象之外,谈谈药学的真相),中医学是认识病症和开方治疗,中药学则重在药理和药物的研发。
如果选择中药学专业,本科学历能从事的工作局限较大,可能只能进药房或者做药代,深造从事研发工作仍是主流。
值得一提的是,中西医结合专业中医、西医都要学,但由于两者差异较大,就业时常常在中医院和西医院都不讨好,所以并不建议填报。
要点总结:
1.学院派的中医专业学习内容中西并重,包括中医的四大经典,辨证施治的基本原则以及临床医学的基础课程;
2.中医专业的培养主要分为五年制和“5+3一体化”,少数学校开设本博连读班,本科以中医学为主,到研究生阶段才细分方向;
3.分数如果不够中医专业,可以考虑和中医相关的中药学等专业,但要充分考虑到其劣势之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