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改变中国的安史之乱(下)

2023-01-15 03:56 作者:绝灭歌姬  | 我要投稿

接上篇,李隆基得知潼关失守后,仓皇的带着杨贵妃、杨国忠,一些照顾饮食起居的贴身近侍和一些王公大臣,在三千禁军的护送下进行“迂回亲征”,这些禁军虽然被赏赐了大量金钱,金钱是个好东西,但特殊时候也换不来食物。乌泱泱这么一群人很快吃饭就成了问题,皇室成员还好说毕竟有专人从途经的各个地方去搜寻食物但其他的伙食就需要自己解决了,很快不安的气氛就在军中开始蔓延,而长安的沦陷让多数家眷在长安的士兵心中的怨气开始爆发,部队即将失控。

对于李隆基来说,没了禁军他不仅到了蜀地更有可能提前进入地府报道,局势变得更加糟糕。而禁军统领陈玄礼意识到情况的危机,也明白军队需要发泄的出口,于是他间接将矛盾引向了杨国忠,毕竟这哥们本来就挺招人恨的,于是关于杨国忠的各种舆论开始蔓延。

6月14日,当大军行至马嵬驿的时候,军中突然传出杨国忠谋反,于是杨国忠就这样不明真相的被军士们肢解悬挂首级示众了,一同被干掉的还有杨国忠的家眷以及御史大夫。杨国忠死了,但杨玉环还活着,作为杨家人的她日后必定报复,而且这事既然开了头那就索性干到底吧,于是陈玄礼为了打消军士们的顾虑和怨气,想将杨玉环也一并处死,当然这个决策也是为了保住李隆基的命。于是这个这个想法便由高力士传达给了李隆基,李隆基面对这种局势同时也看出了陈玄礼的用意,于是便同意处死了杨贵妃,而杨贵妃的死也体现了皇帝安抚军心的诚意,大军的骚动也逐渐平息。

这里多提一下,那段千百年来直到现在都被人津津乐道和歌颂的李隆基与杨玉环的爱情,其实并没有啥歌颂的,因为说白了在皇权和性命之间,杨玉环也不过只是个可以抛弃的棋子罢了,真正做到了“风雨中的同林鸟,大难临头各自飞”,而两人的爱情也仅仅是文人们喜欢调侃的话题而已,正所谓“莫道当年长恨歌,人间亦自有银河。石壕村里夫妻别,泪比长生殿上多。”

说回正题,军队的不安情绪得到了安抚,部队忍着饥饿继续往蜀地前进,但此时的太子李亨却突然脱离大部队,带着亲信跑到了灵武,与朔方各地的节度使会合。关于李亨跑路的这段,历史有各种不同的说法,史学家比较认同的是父子二人出现了矛盾和分歧,李亨担心自己的位置和人身安全所以被迫跑路,至于是不是这个原因,我不知道,我也不敢贸然下定论,但就李亨后面的表现来看也不排除这种说法,但···我还是持保留意见,因为我的老师曾经说历史这东西有时候是真的不敢胡说的。

公元756年7月12日,李亨尊李隆基为太上皇,同时宣布登基上位改年号为至德,史称唐肃宗。这时候李隆基发现,自己手头不仅被提前退休,而且还无法提出反对意见,因为他的手头几千护送的禁卫,而李亨手里却有朔方节度使的数万大军支持,于是只能忍气吞声的接受了现实。李亨上位便任郭子仪为兵部尚书兼任朔方节度使,李光弼为户部尚书,而且两人都是中书门下

平章事,两人的官职基本是宰相了,同时两人继续负责平定叛乱。

两个月后,也就是9月17日,以朔方军为主其中包括回纥西域各部以及阿拉伯人组成的联军开始东征收复失地,几个月的下来联军收复了不少失地同时还击败了河北的史思明,形势开始出现了好转。

此时叛军内部也出现了问题,问题就在安禄山本人。史料记载安禄山眼睛一直有问题,而且随着年龄增长视力也在不断减退,具体是啥病不知道,但我估计角膜炎,随着视力不断减退安禄山的脾气也变得越发暴躁,杀戮也逐渐开始频繁,其长子安庆绪发现父亲似乎逐渐在疏远自己并有立弟弟安庆恩的意思,在感受到巨大威胁的之后,本着先下手为强的原则与757年杀了父亲安禄山并自立为帝。

掌握权力的安庆绪将目光投向了富庶的江南,此时唐朝中央依旧控制着江南地区,而江南的赋税也支撑着朝廷的军粮和军费的开支,如果切断中央与江南的联系那唐肃宗就真的玩不转了,而此时唐军的实力尚且还不能保卫江南,所以安史之乱又迎来了一个关键时刻。

安庆绪很快组织了一个13万人的大军,并命大将尹子奇为大帅率军南下开始扫荡河南,战局一度顺利直到叛军抵达了河南重镇睢阳,睢阳是京杭运河与其他河流的重要节点,此处如果失守那运河就会被截断,朝廷与江南的联系在很大程度上会被掐断,所以睢阳必须守住。睢阳守将是河南节度使张巡,张巡晓通军事,是个典型的儒将,在他的指挥下睢阳一直没有失守,一直从757年正月守到7月,但最后睢阳还是因为粮食耗尽而失守,而张巡本人也不幸战死,虽然睢阳失守但在这大半年的坚守和牵制中,敌我双方的形势已经发生了变化。

这时候的唐肃宗在郭子仪、李光弼的帮助下,经过半年的时间已经集结了一支15万人的大军,而此时叛军在长安和关中地区的兵力不及唐军一半,而官军此时的士兵均为朔方征战已久的老兵已经彪悍的胡人士兵,战斗力和数量足以碾压叛军,公元757年长安收复,随后叛军被彻底赶出关中地区,唐军随后东进目标直指洛阳,安庆绪放弃洛阳带领人马逃往邺城,很快洛阳光复,而南下的叛军因为没有了洛阳的支持很快也被南方的唐军和东进的唐军联合消灭了。

此时本应是大举反攻的好时机,但唐肃宗却没有乘胜追击,因为多年的政治斗争让他身心俱疲,再加上对武将的忌惮,于是此时的唐肃宗开始将工作重心转向治理和恢复首都的建设。这就导致安庆绪在邺城可以有足够的时间重整旗鼓,没多久他又重新拉出一支6万人的部队。而这时的史思明在范阳也还有8万多人,叛军仍旧有实力与唐军一战。

公元758年9月,唐军集结20万的兵力围攻安庆绪,“邺城之战”爆发。但因为对武将的忌惮唐肃宗没有设立主帅,而只派了宦官鱼朝恩作监军,但鱼朝恩并不懂军事,所以20万大军被安庆绪和史思明打的大败而归,史思明也趁此机会再次攻占洛阳。唐肃宗为了控制节度使和限制武将的权力,让宦官集团牵制武将,这不仅没有达到很好的效果还为后期的宦官干政埋下了伏笔。

但战斗也并不是一无所获,安庆绪在邺城之战后实力锐减很快就被壮大的史思明所杀而部队也被史思明收编,到了761年史思明又被儿子史朝义所杀,此刻叛军已经是强弩之末了。不过这个时候唐肃宗也快不行了,病入膏肓的他已无法打理朝政,于是命太子李豫监国。762年玄宗和肃宗先后去世,太子李豫即位,史称唐代宗。

代宗一上位便启用大将仆固怀恩为朔方节度使、河北副元帅发兵洛阳。几场大战下来叛军已无抵抗能力,763年史朝义被唐军俘虏,历时八年的安史之乱彻底结束了。

安史之乱后朝廷奖励了大量的功臣、降将以及少数民族部将为节度使,当然这也是他们当时参与平叛的条件,节度使不仅没有减少反而增多了,而且权力也没有收归中央,但当时也并没有出现藩镇割据的局面,大多数节度使仍然是听中央调度的,但如果他们想干点啥朝廷也没力气管了,因为这场动乱已经彻底伤了大唐中央的元气。

而为了制约武将的宦官集团也逐渐成为中央的麻烦,他们不断壮大甚至慢慢的了收拢了禁军,很快他们也就有了掌控皇帝的能力,毕竟手里有枪的,你想不听话都不行。公元826年,唐敬宗李湛被宦官刘克明(不是卖挂面的陈克明,别记错了)杀害,宦官的权力已经到了可以废帝立帝的地步了。

而安史之乱后由于战争导致人口流失,造成劳动力严重不足,田地减少,中央不得不增加税率,这就让本来因为战争导致生活艰难的人民变得更加生活艰难,导致阶级矛盾越来越尖锐,最后迫使农民不得不举兵造反,这也是唐朝中后期不断爆发农民起义的一个重要原因,虽然起义都被镇压了下去但也在一步步削弱中央的力量,就这样唐朝这艘千疮百孔的破船在大浪中摇摇晃晃了又走一百多年,直到公元878年爆发了黄巢起义,这场起义的规模不亚于公元184年的黄巾起义,当然结果也是一样,黄巾起义将东汉王朝拖入了坟墓,进入军阀混战的时代,而黄巢起义也耗尽了唐朝最后的国力,虽然起义一样被平息但唐朝也就此进入了藩镇割据的时代。

公元907年,跟当年汉献帝禅位于曹丕一样,宣武节度使朱温受禅建国号为梁,唐朝就此灭亡,中国就此进入五代十国时期。

安史之乱不单单是一场叛乱,它更是将曾经富庶的唐帝国拉入战争的泥潭从此不再光鲜,也让唐朝的国力大幅降低,从而逐渐失去对西域的管辖和控制,慢慢的西域脱离的中原的管辖,无数西域小国或被吐蕃、或被回鹘吞并,但真正关键的在于那条连接世界的丝绸之路被彻底堵塞,中国逐渐失去了与世界的交流与来往,也失去了逐渐西进并且传播汉学的机会,慢慢的开始变得闭塞和自大,虽然道路的阻塞让海上贸易开始逐渐兴起,到了两宋时期开始逐渐成熟,但限于国力和思想的问题,后世的封建王朝再也没有当年开疆拓土和世界交流的野心,就这样慢慢的开始变得自大与无知。而那些失去中国的国家也慢慢的脱离了曾经的汉学文化让本土的文明逐渐发展,产生了新的思想。而当中国再次取回西域时已经是千年之后了,那条曾经无数商人走过的丝绸之路已然冷清,但那时的中国已经开始与世界脱轨了。

·············

写完这篇,就离新年还有一周的时间了,这也是我虎年更新的最后一篇文章了,这一年的时间里感谢大家的支持和鼓励了,我就给大家拜个早年了,明年我会带新的专题和更多文章跟大家分享的,希望大家继续支持我!祝大家新年快乐,兔年大吉!我们明年见!



改变中国的安史之乱(下)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