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有心”插柳方可成荫

2023-01-15 03:56 作者:坠雨落星辰  | 我要投稿

截止到目前写这篇文案的时候,《中国奇谭》只播出了三集;但是仅仅三集就能看出很多令我惊讶不已的“特点”,这些特点带来的观感非常奇妙,是让我真心觉得这才是中国动漫该有的样子。

首先我先解释一下为什么原句的无心插柳柳成荫要改成“有心”插柳方可成荫呢?

因为联系上下句,有心栽花花不开,无心插柳柳成荫;是指一切要顺其自然,顺应道教口中的天意而为。但是我认为如今国创的道路上无心栽花一定不会盛开,而有心插柳才有可能成荫。

所以我认为的有心其中第一种心就是“匠心”。

《中国奇谭》这部动画是以单元剧的形式在有限的一集里讲一个完整的故事,虽然单元剧篇幅很小但是麻雀虽小五脏俱全,其中对于角色的塑造和剧情的演绎要巧而精,信息量大才能俘获观众的注意力。

而当今主流的国创动漫一直以强角色本位塑造、弱剧情推动节奏来让观众先稳定的因为某个角色而选择追番,本部动画打从动画类型一方面就大胆的做出了尝试,主流商业模式所认为风险很大的模式。

因为很难以某一个故事的优秀与否而肯定整季度作品,除非保证这一季集每一集的质量都起伏不大并且整体呈现优秀观众才可能认可。

但这第一步就走的大胆且自信,颇有种“此去欲何?不破南天誓不归”的凛然之感。

当然仅凭创作的类型就如此吹捧未免有些谄媚了,但是仅凭借这两集的质量就让我有如此之信心,因为我真的觉得其中构思的巧妙,人物刻画的程度以及映射现实魔幻又荒诞的一面做到了“入木三分”。

从《小妖怪的夏天》中看到了制作组的“匠心”

在该动漫第一集的演出过程中就塑造了一个非常接地气的角色——“小野猪怪”。

通过以第一人称的视角下我们看到了小野猪怪经历了关于唐僧师徒四人西天取经途径他们所在的“浪浪山”的而爆发的一系列的风波始末。

小野猪怪是这个大王洞最底层的小妖怪,从小野猪用自己的点子来改造箭矢被粗暴的否决,再到被当成毛刷刷锅;工具,小野猪存在的意义就是智能的工具罢了。被上层管理人员吆五喝六无法保持自己的尊严,无法拥有自己的想法也没有任何的自由可言;但是对于他们野猪怪一族能被有头有脸的大妖怪选中便是幸运的。

我不禁回想起初中学过的一篇文章《包身工》,在这样的魔幻世界里亦能在现实世界找到未曾进行艺术加工后的原型。

整部动画处处没讲过人,但又好似时时刻刻都在含沙射影着“我们”。

在这样的时代洪流下很难通过自己的努力改变出身,有且仅有通过渺茫的机会(吃唐僧肉)而脱离这个贫困的阶级;但又有数不清的、渺小的存在被“命运”击碎的支离破碎。

——比如乌鸦,比如熊教头。

有人可能在思考为什么这样的境地不管是现在还是过去、未来包括这部动漫里所演绎的世界都是这个鬼样子?

总会有这样同一种族的同胞此起彼伏的出现,然而现存的美好的物质却总是有限的,不自私一点不去限制他人的想法(清朝的家天下),不去让他人成为自己手上的工具为自己创造价值,单单凭借自己的双手双腿能行驶多久的距离呢?

无法超过一个人能做到的事情,但是如果控制这些小妖怪话这样的速度会快很多,哪怕是吃唐僧肉这样的事也未必没有可能。

这时方才如梦初醒,回想起了儿时的我为什么喜欢大圣。

因其胆大心细、刚正不阿、忠心耿耿;虽然降妖除魔,但是心底的善良是纯粹的。

大圣从来只杀把小妖怪当枪使的大妖怪,从来不以高高在上的姿态对待花果山的猴子们,大圣的强大也在于从来都只是依靠自己的本领(虽然偶尔也搬救兵),大圣的强大也在于一个从石头里蹦出的猴子一步一步走向“斗战胜佛”,

大圣是曾经为妖,所以才不会随便乱杀小妖怪,不会杀刚从石头里蹦出来的、和自己当初一样懵懂无知、手无缚鸡之力的存在。

借用某位观众的一句话:

真要打死了猪妖,这个故事档次真的降了很多。如果真是因为其他原因改成了这个结局,我觉得改得太好了。因为打死观众代入身份的小猪妖,就代表把观众心中的“希望”剥离了。而大圣这个形象,是作为剧情的光和大义而存在的,大圣可以蛮横,可以凶狠,可以无礼,但是大圣不能善恶不分,乱杀一气,这是对大圣形象的割裂,也是对观众内心的伤害。”

艺术源于生活但高于生活,娱乐服务于生活但低于生活。

在《中国奇谭》第一集的演绎下这二者之间得到了巧妙地平衡,既没有让观众因为艺术加工而对低贱的现实而感到自惭形秽,也没有因为娱乐的粉饰而对充满挑战的生活忘乎所以。

这大概就是从根植于现实得以灵感启发并伴随匠心品致下打造的优质作品吧。

现实里也是有大圣的,成为一般平民脱离苦海的“救世主”,比如毛主席带领的中国共产党取得了革命胜利,也才让这些“nobody”有一个不被束缚的明天。

从《鹅鹅鹅》中看到了制作组的“野心”。

荒诞的故事基底,诡谲的故事呈现,以及看完之后一脸懵逼的我。

在我看过这第二集后当真感觉到一种无法言喻的感情在上升,这是只有中国人才能做出的动画。

一说;其中的奇幻和荒诞是存在于中国古代的神话故事,符合中国人笔下的志奇怪猎。

二说;有别于日本文化的阴森可怖,结尾的青山飞鸟补足上了最后遐想的空白。

三说;以今人之智承接故人所思所想,中国古代的大作家不乏有“蒲松龄”等等想象力丰富的前辈在,而今人习之,这股子文化的传承就还在,这种独属于中华文化的志怪诡谲就还在。

所以我才会说制作组是有野心的,他们不但要打磨好作品来打响自己的名声,更要弘扬中国本地的神话特色。

《鹅鹅鹅》这部作品讲述的故事十分短小,但是从画面的表现力以及人文内核更还有大胆的默剧表演形式是国创中绝无仅有的;

与第一集融合了四大名著《西游记》的世界观和引起当代社会年轻人的普遍现象之共鸣不同,第二集的娱乐性不但大幅缩减并同时以中华神话的严肃文学基底和水墨动画的表现形式进行了融合,仅仅在第一集的趣味和深度的加持下第二集就开始了“大刀阔斧”的创作。

我们可以从《鹅鹅鹅》中感受到制作组试图让“毛骨悚然”的氛围感传达到观众的内心,而这种无来由的恐惧感是从何而来的呢?

且听我详细分析、娓娓道来:

首先第一点就是运用了水墨的优势;水墨的颜色单一但是对事物的虚实表现可以做到非常生动,因为剥夺了颜色在画面的重要性而强调了视觉上的统一性和条理,导致这粗浅不一的画面带来一种深入人心的迷失感。

第二点就是默剧的表现形式,去掉人物的台词转而以文字叙述,看似是一种“返璞归真、事倍功半”的行为,实际上这更加注重了画面的表演能力,这才是真的“大繁至简,大音希声”。

在以上两点为前提,从狐狸这个角色出现开始整部剧开始了悬疑惊悚的方向开展,主人公好端端的背着一筐鹅走半道被妖怪截了,竟然让他背着去一座山。

我们就和里面的主人公一样“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

这妖怪为什么不自己去呢?为什么非要我们背着他呢?

当然我们后来知道了,每一个带着家禽的赶路人或许都有可能被这只狐狸顺走几只,

久而久之大家口口相传最好不要途径鹅山,而这些被顺走的动物的命运就是被一只接着一只无情的囚禁在自己的私欲里,所谓的“心上”。

主人公经历的事件虽然离奇,但这些偶然之中一定存在着必然,那就是“妖心不足蛇吞象”。

被吃下的妖怪吃下别的妖怪,如此周而复始既改变不了自己的命运也改变不了他人的命运,而罪魁祸首吃下这下妖怪的狐狸冠冕堂皇的说是自己的“心上人”,但也终究得不到他们的真心。

所以主角才会犹豫,犹豫是否要拯救最后的鹅妖。

在这部作品的结尾,每一个被狐狸书生吃下去的妖怪都延续着自己“被吃”的命运,自己改变不了被胁迫的困境,但也不肯放过另一个与此毫无相干的妖怪。

你说他是你的心上人,你明明是把他放到了嘴里没有放到心里。

何等的虚伪,何等的丑陋。

他把他们“口中”的妖怪叫做心上人,但是支撑他们的心是否早已糜烂溃散了呢?

我想已经昭然若揭了。

所以在影片的最后从耳坠中缓慢浮现出青山飞鸟的留白才让我感到如此畅快,这种浑然一体的雄伟壮丽超越了勾心斗角、尔虞我诈带来的不快,明明这世间有这么多值得留意的美好,却满足于幻梦,满足于私欲。

我从第二集看到了制作组的野心,不但要做只有中国的动画,更要成为中国最好的动画。

有这样的动画看,我真的很开心,这种身心愉悦的快乐是很难在国创上面感受到的。


这里是喜欢写文的坠雨落星辰,如果喜欢这篇文章的话请支持下UP主吧~

谢谢大家的阅读与支持,我们不久后再见ヾ( ̄▽ ̄)Bye~Bye~


“有心”插柳方可成荫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