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东北方言相关研究综述

2020-07-11 18:58 作者:何如天性凉薄  | 我要投稿

相关研究综述

(一)

东北方言研究东北方言的研究成果较多,涉及语音、词汇、语法、语言特色等多方面。其基本特点是研究范围较广,研究内容较全面,研究角度多样化。研究成果主要有东北方言词典、东北方言特色词语研究等专论。与本文写作相关的主要研究成果如下:

1.词典刘禾的《常用东北方言词浅释》(1959),收词1000多条,是最早的东北方言词典。马思周和姜光辉的《东北方言词典》(1984),主要收录了黑龙江和吉林两省典型的东北方言词。许皓光和张大鸣的《简明东北方言词典》(1988),收词3500多条。王博和王长元的《关东方言词汇》(1991),收词6000余条,主要收录了吉林省典型的东北方言词语。这几本词典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了东北方言词汇的词源、理据、造词特征、结构特征、民俗风物、历史层次、方言本字等多方面信息,为词汇的多角度研究提供了坚实的基础,也是本论文选词的主要参考依据。

2.专著

(1)满语借词陈伯霖的《满语词语在东北方言中的遗留》(1994),主要研究东北方言词语中的满语借词,考证其词源和现在的用法。许皓光和刘延新的《汉语中的满语借词概述》(1996),主要对东北方言中满语借词的使用现状、分布、借用方式、演变规律等做了简要概述。黄锡惠的《汉语东北方言中的满语影响》(1997),列举了一些东北方言中的满语词,着重讨论满语对东北方言的影响范围和程度。

(2)东北方言特色词语常纯民的《试论东北方言程度副词》(1983),阐释了多个程度副词的用法和语法特征。王波和徐亮的《东北方言动词“造”》(1997),分析了“造”的语法特征和修辞效果。聂志平的《黑龙江方台动词后缀“巴”》(2002),研究动词后缀“巴”的构词形式和意义。张万有的《东方言动词“整”简说》(2008),列举“整”在不同语境中的不同含义。这些论文主要是选取一个或一类特色东北方言词进行阐释和研究。


(二)代际及地区差异研究代际差异的早期研究有Labov 对马萨葡萄园居民中元音央化的研究、Wolfram 对底特律黑人青少年使用双重否定形式的调查’等。自上世纪80年代以来,出版了大量的从年龄差异角度解释语言变化的论著。既有从语音方面比较新老派语言差异的文章,也有从语音、词汇、语法方面综合比较的文章。

1.语音方面的研究语音的演变比较缓慢,但并不挂除有比较快的变化阶段。梁敏(1987)通过研究南宁西郊壮族两代人的语音差异,得出年轻人口语中壮语的所有复辅音已全部消失的结论。胡明扬(1987)对北京“女国音”的研究中提到“女国音”在一定年龄阶段中逐步产生和消失的结论。黄行(1990)用抽样调查的方法,在广西龙胜县选取100名瑶族(少年13人、壮年54人、老年33人),通过问卷调查收集个人方言音变项目的发音资料,用统计法分析语音变异程度在不同社会变项说话人分组中的数量分布,并用推论方法检验了语音差异显著度,得出影响勉语语音变异的主要社会因素是年龄和地区的结论。崔容(2000)从声母、韵母、声调角度讨论了太原方言青老两代人的语音差异,指出太原方言几十年来语音的演变,并说明这是由于语音系统内部自发调整的力量和普通话的影响及语言演变的经济原则等原因造成的。有关语音差异的文章还有《徐州方言向普通话靠拢趋势的考察——青老两代人语音差异及变化特点分析》(苏晓青、刘磊2002),《最新派上海市区方言语音的调查分析》(顾钦 2004)。这些研究运用对比的方法,考察了语音与年龄的关系,指出影响语音演变的主要原因是思想观念、生活环境的变化和文化程度的不同,还有语言本体、语音系统的内部自发调整的力量。

2.语音、词汇、语法方面的研究沈同的《上海话老派新派的差别》(1981),从语音、词汇、语法入手考察了上海市区青老两代人的语言差异。钱乃荣的《上海方言词汇的年龄差异和青少年新词》(1988),从上海方言词年龄差异的特点、影响上海方言词变化的因素和青少年新词产生和流行的探讨等方面进行研究。李启群的《湖南湘西自治州汉语方言的演变》(2002),研究湘西汉语方言语音、词汇的变化。苏晓青、佟秋妹的《从一家祖孙三代的语言差异看语言变化——徐州方言向普通话靠拢趋势考察之四》(2005),通过研究一家祖孙三代的语言差异,指出语言要素演变的不同步性'和多样性的特点。郭风岚的《宣化方言变异与变化研究》(已出书,更名为《宣化方言及其时空变异研究》,北京:语文出版社,2007),对宣化方言地理和年龄变异进行了研究,运用地理语言学方法集中描写了56岁以上的老年和14~15岁的少年方言地理分布,将地理语言学和社会语言学等相关理论与方法结合起来,通过对真实时间研究语料和显象时间研究语料中部分变项的描写、分析及对比,重点研究宣化方言变异与变化的机制、过程及原因。彭春芳的博士学位论文《湖南涟源杨家滩话重叠式研究》(2008),以杨家滩话形容词重叠式的社会语言学个案调查为例,总结它们在不同性别、年龄段、社区及群体的使用特点,从而揭示其社会分化状况,预测其发展趋势,为重叠式的研究提供新的路径。这些研究从语音、词汇、语法方面入手,对青老两代人的语言作了较为全面的对比分析,得出语言变异的原因和特点,丰富了代际和地区差异的相关研究。


总体来看,国内有关语言代际和地区差异的调查研究还不多,个案的积累不够充分,方法提炼还不完善,尤其是运用社会语言学方法调查分析这一语言现象,有待更多的研究者深入研究和积极探索。

东北方言相关研究综述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