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节:审题步骤及方法(2)
二、知晓作答任务,知道要找哪些材料
作答任务,就是我们在申论作答中需要完成的任务,是由作答对象及作答要求构成的。只有在审题时明确了作答任务,才能明白出题人到底想让我们去材料中找寻什么。作答任务在确定作答对象时,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1、要明确作答对象,并理解作答对象的含义。作答对象决定我们回归材料中所寻找的方向和目标,通过确定作答对象,可以更加方便直接找到答案要点。审题中要首先圈出作答对象,以及其限定,透彻分析究竟“问什么”,内容上指代什么,才能明确我们需要“找什么”。比如:2016年的副省级第一题,要求我们概括两会代表委员关注的问题及建议。作答对象是“问题”和“建议”,在做题过程,就不能概括材料中习近平的讲话,因为“建议”指的是下对上,与习总书记的身份不符合。所以,明确了作答对象的意思,才能清晰的把握要点。再如“根据资料1,概括塔元庄村实现产业兴旺的举措。”题干要求概括举措,即为做法,那么我们回归材料可以关注对策做法和动词内容。在明确作答任务的时候,还必须关注题目问题的数量,比如,有的题目是两问,如果考生只回答一问,那么失分就非常严重。
2、要明确作答对象的主体是什么。比如:2019年省考试题,请简述赵家村发生的变化。作答对象是“变化”,作答对象的主体是“赵家村”,所以做题时,应在材料中先找到“赵家村”的相关主体,在限定的主体范围之内围绕作答对象找点,才能正确把握找点方向。又如“概括A市水资源短缺问题的措施”,作答对象是“措施”,作答主体是“A市”,如果将材料中解决我国水资源短缺问题的措施,也当成答案要点,则缺乏针对性。
3、要审清作答对象的限定条件。许多人审题时忽视题目中的限定条件,盲目围绕作答对象找点,而导致在答案不得分要点过多,逻辑性差,影响整体得分。因此,在审题时,必须看清楚限定条件后,再去找点加工答案,不能盲目找点。如:2019国考试题,请概述小张家乡的新变化。作答对象是“变化”,作答对象的主体是“小张家乡”,作答对象的限定条件是“新”,“新变化”是指目前发生的,和过去相比的变化。
审清作答对象及其涉及的作答主体和相应的限定条件,才能知道在材料当中重点寻找哪方面的要点,把握准确大的方向。比如2018年湖南公务员考试申论第三题,要求考生作为某单位派驻广灵的观察员,根据“给定资料1”,以《高清红给我们的成功启示》为题写一份材料,供领导参考。这要求考生准确把握题目的作答身份和对象,准确抓住题目的关键词。很多考生把这个题当成启示题去写,这个是不完全正确的,因为这个题目的标题已经确定,就是一个公文题。
4、明确作答重点,知道在材料中找什么。审题的目的是要做到题干问什么答什么。搞清楚题干到底是在问什么,才能知道到材料中找什么。这条原则看似很简单,可实际操作中却很容易“答非所问”。如让同学们概括xx的问题,可以很多同学们在作答时把问题产生的原因、影响也概括出来了。因为这些同学觉得自己是依据寻找问题词的方法找到的答案要点,肯定没问题。可最终发现还是错了,那错的原因是什么呢?还是审题不清,没有审清作答重点。
题干中的“对象+主体+条件”就是题目的作答重点,也是题干要求我们在材料中寻找的要点内容。比如:“概括转型期青年人的心理问题的具体表现。”此题的作答对象是“表现”,作答对象的主体是“转型期青年人”,限定条件是“心理问题”,那么材料中老年人以及其他对象就不要管,材料中导致心理问题产生的原因,以及由心理问题产生的危害统统不是作答要点。可见审清题目作答重点,有助于找点过程中,精准定位要点,找到题目所提问的核心内容。
5、在审清作答对象后,还要审清作答要求,比如,题目中要求不考虑行文格式,有的考生写了行文格式,无疑浪费2-3行格子。这样才能明白题目要什么,知道资料中找什么。审作答要求时,不仅要理解各个显性要求的内涵,还要审清隐含在题干中的隐性要求,对题中隐性要求尤其是要重视。